1、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可持续发展且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商品率高、高度商业化,拥有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意义: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农民的增收途径、是实现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1、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

包括较高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2、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

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

3、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

农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商品率高,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商业化基于市场体系,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分销体系。离开发达的市场体系,真正的现代农业是不可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达到100%。

4、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利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机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投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标。

5、实现农业科技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6、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比较稳定、高效率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换渠道,有效率分散的农民组织的组织体系,有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7、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

8、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9、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政府宏观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现代农业的建设意义

1、发展的具体表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执行。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聚集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良好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聚集、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元素,保护生态环境,将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2、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快传统农业改造,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一致。

3、农民增收的途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执行,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巩固粮食增收的基础。

4、实现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资源不足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