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产生病斑,称为叶瘟。叶瘟病斑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4种,具体介绍及防治措施如下:
稻田叶瘟病
1、急性型
初生为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大成圆型、椭圆型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密生灰绿色霉。这种病斑多在高湿、适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氮肥过多,稻株嫩弱或感病品种而发生。因此,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叶瘟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好转,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则转为慢性型病斑。
2、慢性型
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或菱形,病斑的最外围是黄色的中毒部,内层是褐色的坏死部,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病斑两端常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病斑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病菌侵入稻叶薄壁细胞后,病菌分泌的毒素使受侵细胞内的叶绿粒和细胞核一起解体消失,使外围组织褪绿呈黄色,称中毒期;其后这些细胞内充满褐色的树胶状的酚类物质,因而内层出现褐色环,称坏死期;最后树胶状盼类物质消失,剩下崩溃的细胞壁,使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期。同时,病斑内的褐色坏死线向两端延伸,暗示病菌的浸染力减弱,只能向维管束发展。
3、褐点型
是寒地稻作区常见的一种病斑,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针头大的褐色小斑点,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没有传病的危险。
4、白点型
发生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在雨后突然转晴或稻田受旱的情况下,产生白色的圆型或近圆形小斑点,一般田间少见,不产生孢子。如果遇阴雨高湿,很快会转变成急性型病斑。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建议连续喷洒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