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减水稻减掉的是什么

调减水稻绝不是不种水稻。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粮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装满“中国粮”。而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更是意义重大。目前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全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5%以上。北至黑龙江,南达海南岛,众多农民以种稻为生。

调减水稻是顺势而为。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库存压力加大,优质供给不足,呈结构性过剩。而与此同时,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稻农种植效益不高,增收基础不够牢固,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水稻产业迫切需要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减水稻,究竟要减掉什么?

消费市场升级需要减掉低端供给,提升稻米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调整就是要减掉低端的无效供给,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稻米。例如黑龙江省在调减米质口感相对差、主要依靠粮库收购地区的水稻同时,实施优质稻工程,重点推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品种。

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减掉高投入高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推进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南方一些滨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种双季稻是劣势区,而开展“稻虾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效益更高,化肥农药用量减少,还有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减掉落后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难题,根本上还要靠提升产业效益来解决。什么时候种水稻有赚头、有奔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这就需要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稻农产得出、产得优,同时卖得出、卖得好,拓展农业的增值空间。

当然,改革的阵痛在所难免,调减水稻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要化解阵痛,实现转型升级,就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配套机制的完善。水稻调优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