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讨与培训会在河北邢台召开,围绕小麦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进行了探讨。据介绍,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小麦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强化节水品种筛选、节水栽培技术优化、化肥农药减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小麦品质结构提升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以“节水省肥”为特色的小麦绿色发展技术模式,为促进华北麦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该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孙果忠告诉记者,小麦产业绿色发展目前有三大任务,首先是寻找品种特性和生态区域的最佳结合,其次是将品种、水肥、农机等关键技术集成,再有就是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能够满足、适应不同生产组织的个性化需求。
记者注意到,在稳定产量的大前提下,选择节水品种是“绿色”的首要前提,小麦品种本身至关重要。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武金燚说,行业里有句话,叫做“品种审定一大堆,适合推广没几个。”节水省肥的品种,最好能够适应性强、成熟稳定,适合规模化种植。
在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闫里村,这里是小麦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开展黄淮北片麦区的广适性品种大区和生产试验。这里种植的“师栾02-1”,是优质专用的强筋小麦品种,可以替代进口加工产品,还曾摆上国宴的餐桌。而在此基础上,9项绿色技术的“加持”让示范基地实现了每亩增收节支300元。
邢台农科院总农艺师景东林介绍说,“示范基地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在总成本相当的情况下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而改用移动喷灌代替漫灌后,每亩实现节水40方,节约电费20元;通过科学管理,深松、镇压、巧管、综防等做法,每亩可增产80~100斤,增收90元。加上统一采购、统一耕种、全程机械、一步进场这些环节的优化,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刚介绍,近五年来,河北冬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但总产量却不断提高,达到290亿斤,单产提高的背后就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集成应用。“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用好地下水、少用地下水是关键。通过利用晚熟资源,两晚技术、一水千斤等绿色增效技术,是小麦产业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曹刚说。
据了解,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应用只覆盖了50%左右,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仍然十分必要。“尤其是加强灌溉技术和前沿科技的结合,把移动喷灌、智能喷灌普及到生产中。”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院孟兆江说。
如今,一系列节水省肥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实现优质、节本、稳产、增效的“绿色”目标注入了活力。在石家庄藁城区梅花镇、张家庄镇针对优质麦标准化生产需求建立的优质强筋小麦万亩示范方,在宁晋县换马店镇针对地下水超采区小麦节水生产需求进行的整乡建制节水生产示范,一项项成功范例都是最好的佐证。“今年的目标,我们会继续瞄准节水的优质品种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小麦绿色发展的水平。”孙果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