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农村创业网

12月8日,本是农闲时候,霍山县诸佛庵镇小堰口村的村民们却忙活了起来。村民吴克霞带着挖笋专用的小铲子来到自家的竹林,仔细观察了一番周围的土地,一铲子下去,刨了几下,挖出了一根漂亮的冬笋。

诸佛庵镇15万亩竹海毛竹储蓄量达到3000万根,但长期囿于传统观念的限制,村民并没有挖掘、食用、销售冬笋的习惯。

自2013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宣传“一竹三笋”的种植技术,冬笋这种冬季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逐渐被当地人重视起来。所谓“三笋”,指的是冬笋、春笋和鞭笋,其中销量最大的是冬笋。

“我们的合作社有2300亩竹园,每亩冬笋产量从300斤到1000斤不等。 ”霍山县小堰口村竹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远志告诉记者,“今年冬笋丰收,上市半个月,已经卖掉2000多斤,主要销往上海、蚌埠和淮北,每斤能卖七八元,春节的时候价格还有上涨空间。 ”熊远志表示,去年合作社冬笋产量只有4000斤左右,不过每斤价格卖到了10到15元。

今年冬笋长得好,从12月到春节前后,挖掘时间长,并且可以反复挖掘,预计合作社冬笋产量将在2万斤左右。而当地村民也尝到了挖冬笋的甜头,“只要经验足,手底勤,冬笋一年挖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 ”吴克霞说。

诸佛庵镇的冬笋赶上了“互联网+”浪潮,当地三河村专门做电商生意的村民刘波最近也为冬笋忙了起来。 “网上售价10元/斤,5斤装包邮,今年才上市几天就已经卖掉几百斤了。”刘波说。因为储存不易,为了保证质量,刘波都是接到订单之后再让当地村民上山挖笋,当天货当天发。

“今年产量高,冬笋的价格比不上去年,不过希望通过电商渠道,靠走量有一样的收入。 ”60多岁的熊远志也学着在微信朋友圈里宣传起合作社的冬笋。“今年才刚刚开始,互联网上冬笋的预定量就已经超过传统渠道了。 ”熊远志说,合作社专门销售竹笋的网站,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中。

“今年冬笋丰收,保守估计冬笋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诸佛庵镇相关负责人杜芳宏说。除了“三笋”,诸佛庵镇还积极开发笋干等竹笋加工食品,预计也能在今年冬季开始逐步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