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

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区别于海发菜——深海蔬菜,亦有别名龙须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菜蔬,下面来介绍一下芦笋的种植环境。

(一)温度

芦笋种子发芽的起点温度为5℃,发芽明显增多的温度为25℃,又多又快的温度是30℃。但超过30℃时,发芽显著减少。播下的芦笋种子,当土温达到10℃时方能出苗。出苗的幼茎生长温度为10℃- 30℃,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幼茎的生长速度愈快,但超过35℃,反而要比30℃或25℃时的生长速度还慢。如达到40℃高温,幼茎几乎不再生长了。

食用的芦笋嫩茎生长适温为15℃ -25℃,长出地面的嫩茎数量多品质也好。超过30℃,嫩茎的数量也多,但质量下降,表现为嫩茎变细、嫩茎顶尖散头、味苦、纤维增多且变硬。反过来,若低于15℃,又容易出现嫩茎空心。

芦笋茎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16℃-20℃。在20℃左右温度时的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要比30℃时多。超过30℃时甚至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当然嫩茎的数量就会减少,这也是南方高温地区芦笋产量不如北方低温地区高的主要原因。 

入冬后,芦笋地上茎叶枯死,地下茎和贮藏根开始休眠,此时能忍耐-38℃的低温。

(二)光照

芦笋是喜光作物,生长发育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光照强度的大小,对芦笋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根据测试,芦笋地上茎及拟叶在晴天时的光合作用产物明显多于阴雨天,例如,晴天的光照时间为12. 4h,每平方厘米茎叶一天的光合作用产物量为130. 2mg,而阴雨天光照时间为2. 5h,光合作用产物量仅为91. 4mgo芦笋地上茎叶过于繁茂时,植株外部茎叶遮挡内部茎叶的阳光,被遮挡茎叶的光合作用进行得很不充分,几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应当摘除一部分多余的茎叶,以改善通风透光状况,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芦笋需要多少光照强度适宜,在植物生理学上用光饱和点来表示,即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度的逐渐增强而加快,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加快,此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所以芦笋不能与高棵蔬菜间作,芦笋田的四周不能有遮阴物。

芦笋

(三)水分

芦笋植株中约有90%是由水分组成的,说明茎叶的生长不可缺少水分。尽管芦笋的针状拟叶,有减少水分蒸发的功能,地下贮藏根中又含有较多的水分,遇到轻微干旱具有暂时自行调节的功能,部分根系还可深入地下2-3m的多水层。

但芦笋的吸收根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土壤过于干旱时可导致植株生育不良,嫩茎细小、弯曲、纤维增多和质地老化。适量灌水对促进植株正常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是有益的。

如果芦笋田的地下水位高,或涝洼,或排水不良,一旦造成田间积水时,往往导致土壤中的空气不足,根系容易腐烂,植株生长受阻,甚至因涝害而死亡。辽宁省在发展芦笋种植业上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凡栽培芦笋失败的农户,多半是把芦笋栽种在低洼易涝地块上的后果。栽培芦笋的土壤既不可过湿也不能过干,以土壤含水量14%较为适宜。

空气湿度过大,再遇到高温,还会造成芦笋茎枯病、根腐病和褐斑病等。

(四)土壤

芦笋根系的横向分布,主要在以植株为中心的45cm半径范围内,纵向深入地下120cm,担负着繁重的吸收肥料和水分的任务。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肥沃、蓄水、保肥、表面不易板结的沙壤土、壤土和腐殖土等。避免栽培在土层浅薄、通透性不良、易板结的豁质土壤上。土层深厚度以40cm为宜,过浅犁底层的土质较硬,妨碍根系的向下伸展。地下水位也不宜太高,高于50cm,空气供应不足根系难以向下深入。

(五)营养

芦笋对土壤的酸碱度(pH值)也颇为敏感。在强酸性(pH值小于4.5)土壤中的根系,入土深达10-20cm时便不再生长。在接近中性或微酸性(pH值5.8-6.6)的土壤中,根系生长良好。

芦笋对氮、磷、钾肥料三要素的需要情况是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根据试验证明,在1000m,的芦笋田上,采收嫩茎60okg时,共需纯氮10. 43kg、磷2. 7kg、钾9. 31 kg,其比例为1:0. 2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