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家合作社是一家与天津黄瓜研究所合作的黄瓜育种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生产出来的种子在亚洲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现在,社员每亩地的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最高时甚至达到1.4万元。而每亩的年投入仅1400元。
小村涌现200个“马来西亚棚”
一走进大姜庄村,记者便被这里“长相”奇特的大棚吸引住了。它们没有后墙,棚体容积很大,棚内还有50多道横梁,而且是双层膜覆盖。在社员姜金奎的大棚里,他指着一排排黄瓜架说:“我家大棚长56米,宽37米。合作社面积最大的棚达到了4.6亩。这种奇特的大棚在山东可是独一家。”
理事长杨洪章是位“老种子”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种子。研究过胡萝卜育种、玉米育种等,通过多方考察,他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市场前景广阔的黄瓜育种上,并亲自到天津为合作社请“军师”。2007年7月,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全村300户村民纷纷加入。它也成了德州市第一家蔬菜类合作社。同时,在天津黄瓜研究所的指导下,合作社建了20个育种专用大棚。棚体结构完全借鉴马来西亚模式,抗压抗病抗冷冻。棚内横梁还大大延长了大棚寿命。大棚外膜是防虫网,内膜是保温膜:这种结构大大提高了种子的纯度。
敢借力 黄瓜种远销东南亚
现在,合作社总共培育了34种黄瓜,全部是市场紧俏品种。据了解,合作社一年可培育出3万斤种子,全部走订单。合作社的一斤黄瓜种现在卖到了120元。“通过天津黄瓜研究所旗下的销售公司,我们的黄瓜种卖到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地。一想到这么多国家都种着我们合作社的黄瓜,社员们打心眼里感到自豪。”谈到种子的销路,杨洪章如数家珍。
从2010年开始,合作社的黄瓜种子每两年每斤上涨10元。这为每一位社员津津乐道。这家合作社的智慧之处在于,虽然是销售公司帮助合作社把黄瓜种子卖到世界各地,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买方与卖方的关系。很多事情他们都是双方共同商量的结果,比如价格的确定。杨洪章说:“在这一点上,合作社并不是弱势群体,我们可以与企业进行平等的谈判。”
依“法”治社释放出无穷能量
不同于作物种植,蔬菜育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里面涵盖了很多技术元素。所以合作社给社员设定了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黄瓜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
合作社规定,不同棚不同户之间不允许“棚外借花”。去年春天,有一户社员的大棚雄花偏少,他就到邻居家的大棚里借了几朵花,打算给自家的雌花授粉。合作社监管员了解到情况后,严肃批评了这2家合作社,分别对其处以300元罚款并全社通报。从那以后,“棚外借花”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
现在,合作社的育种大棚内只要进去一只昆虫,就要马上捕捉;只要有一棵植物染病,就要立即连根拔起并清理到棚外。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合作社会在第一时间追究责任。
理事长杨洪章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三条:第一,选对了黄瓜育种这一高技术含量、高回报的项目;第二:无论办什么事儿,200户社员总能齐心协力;第三,完备的合作社制度使合作社可以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