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种植与利用,这项既为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的前瞻性计划,近年正在全国稳步推行。
3月底,“全国绿肥作物生产利用技术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会”在湖南长沙县、南县、祁阳县举行,记者看到大片冬闲稻田里紫云英繁花点点,油菜地黄紫争妍。通过农民与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冬闲田用养结合、水稻—绿肥(油菜)轮(套)作、生产全程机械化诸多方面,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集成水平正逐年提高。
1国家顶层设计科研团队发力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战略。在财政部支持下,农业部自2008年开展补贴试点工作,并将绿肥纳入补贴试点。
我国季节性闲置耕地7亿多亩,耕地、光热资源利用不足。发展绿肥,用地养地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举措。尤其是近年全社会迫切关注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肥因能实现农业清洁化生产而获得发展新机遇。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启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分两期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绿肥科研示范工作。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告诉记者,这在当时是所里接到钱数最多的科研专项。面对这么重要的国家专项,所领导亲自把关,生怕出现差池。
绿肥种植与利用在我国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是传统农业精髓之一。过去30年,由于化肥大量使用,绿肥生产陡然滑坡。以稻田绿肥为例,从最高峰约2亿亩萎缩到不足3000万亩,其中紫云英不到2000万亩。同时绿肥科研停滞,导致绿肥品种混杂退化、种植利用技术集成不足、适应现代农业的合理模式缺乏。
在国家专项及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项目支持下,绿肥科研团队艰苦创业,在南方稻区、西北干旱区、华北及西南旱地区研发绿肥生产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努力推进绿肥生产,全国绿肥科研生产由此迅速恢复。其中,南方稻田绿肥发展尤为引人瞩目,据行业科研专项绿肥项目组统计,2013年全国南方稻田种植紫云英超过3000万亩。在南方稻区,项目以冬闲田削减、化肥减施、耕地质量提升、稻米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大规模联合试验示范,建立了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进展:一是针对性地研发出系列冬绿肥品种,在湖南、安徽、福建等省共认定紫云英新品种10多个。二是突破了限制稻田绿肥作物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稻田绿肥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三是组装、集成了以提升水稻高产稳产能力的绿肥生产利用核心技术体系。四是验证了稻田翻压绿肥后,即使减少40%左右化肥用量,也能确保水稻稳产高产的养分需要。”曹卫东说。
2新型主体带动效益就在当前3天长途奔波,只要窗外掠过正值盛花的紫云英花田,大客车内就会响起轻声欢呼,记者理解,这是在赞叹绿肥科研团队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据绿肥项目湖南组负责人、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聂军博士介绍,近年农民绿肥
种植恢复较快,2013年全省种植紫云英近600万亩,但要稳定实施规模化种植,仍需各级部门发动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动。
湖南南县三仙湖镇万元村农民陈光华今年60岁,他家25亩冬闲田连续种了6年绿肥。绿肥项目实施之前,他家水稻产量位列全村最低,早晚两季亩产约700公斤。自2008年参与试验,他家逐年增产,目前两季平均亩产已超900公斤。他告诉记者:“种紫云英有五大好处。一是用肥少了,二是杂草少了,三是土质松了,四是稻谷成熟度一致了,五是水稻产量提高了。”他悄悄告诉聂军:“头两年不少农民买走我田里的稻谷,以为水稻品种好,没想到是绿肥起了作用。”近三年,他热心带动当地农民种紫云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劳模”。
河南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总社理事长包乃勇介绍,他们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800余亩,2013年种植紫云英1000余亩,种植紫云英提高了土壤肥力,水稻产量提高,每亩增产稻谷约100斤,减少化肥投入40元左右,全年种植紫云英共增收节支16万多元。他说:“种植紫云英,实实在在为自己、为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绿肥作底肥,相对于传统畜禽粪便等有机厩肥更加健康清洁,没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残留威胁,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为有机农业惟一肥源。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王建红介绍,浙江采用紫云英带荚翻压技术生产清洁稻米,在仙居县朱溪镇试点建设仙居绿仓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4年累计推广“绿肥稻米”3万多亩,生产的“绿肥稻米”每公斤售价20元,每亩净利润1600元左右。
紫云英蜂蜜和花粉质量高,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紫云英花期约30天左右,每亩年产蜂蜜5公斤以上,留种田可超过10公斤,每亩增效200元以上。河南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刘祥臣说,信阳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当地蜂农在紫云英集中区养蜂,每亩可产20公斤左右的优质蜂蜜,每公斤市场价格40元。
3多层面俱进破除新瓶颈
上世纪60~70年代绿肥对农业贡献巨大,80年代后步入低谷。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尽管恢复迅速,目前绿肥生产与其应有的贡献相比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需要加大推进的力度。
政府。建议出台鼓励、奖补绿肥生产系列政策,建立冬闲田闲置惩罚机制。除补贴种植大户、合作社规模种植,政府可发挥推广系统的作用,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肥统一生产、供种、播种、管理、翻压等社会化服务,提高散户生产效益。据测算,统一社会化服务后的绿肥生产成本每亩约100~150元,而综合生态服务价值每亩却达600元左右。
企业及大户。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为绿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相关专家建议,国家扶持可向绿肥种植企业、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倾斜,因为适度规模种植及企业化营销所产生的带动效果,将大大提升绿肥种植利用效益,在农户、企业双赢的同时,也将助推国家耕地质量建设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战略。
科研。绿肥科研队伍曾经断档10多年,所幸在国家战略支撑下,绿肥研发团队得以稳定,研发基地得以巩固。在中国农科院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内紫云英试验田排列整齐,扎根祁阳3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高菊生引领大家参观,重申已故绿肥前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先生提出的“磷肥治标,绿肥治本”战略论断。站长文石林告诉记者,开展绿肥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比研究多年取得的水文、土壤、生物、大气等数据,将有利于指导紫云英生态恢复改造红壤稻田实践。然而,全国范围的城市及城镇化建设进程,正挤逼着农业院校、科研单位有限、宝贵的科研用地,而现行的土地政策也没给农业科研用地单列出必要的空间。科研基地不稳,严重制约了包括绿肥在内的农业科研。曹卫东说:“稳定科研基地已成绿肥科研团队的企盼,希望难题早日破解,将绿肥这块民族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