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一、新菇棚清理消毒 

新菇棚搭好后,先把田里的稻杆、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开好排水沟、人行道,长度一般以25—30米为宜,宽中间1.5—1.4米,傍边0.8—1.0米,以方便采菇为原则。然后每亩用50—100公斤的生石灰施散于畦面上,进行表面消毒,在排筒前一星期,亩用辛硫磷1斤加水200斤喷洒畦面上湿透,喷完马上盖膜二天,使土壤中的虫害杀灭,这为第一次消毒。再在菌筒排放前每亩用克霉灵或菌毒清1斤加水200斤喷雾进行第二次杀菌消毒。然后看天气视菌筒转色程度进行分批出田有序排好,菇棚的荫度要求达到三阳七荫。 

二、旧菇棚清理消毒 

首先要全面检查和整理加固棚架,提前做好废菌棒清理,全面灌水冲洗、翻耕,并灌水平泥面,亩散施生石灰100公斤进行杀菌和促进土壤通气。再用1%漂白粉或500倍液菌毒清喷施杀菌,然后视菌筒转色和成熟度选择好天气分期分批出田排场。 

三、脱袋转色 

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做菌丝转色。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 

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脱袋时的气温要在15—25℃,最好是20℃。脱袋前,先将菌袋搬至菇棚内“炼袋”2—3天,让菌袋适宜菇棚小气候,用消毒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如遇天气不适宜,可先划破菌袋,隔1一2天再进行脱袋。菌筒排放后立即覆盖薄膜,棚内的温度要控制在17~20℃,不要超过25℃。如果温度高,可向菇棚的空间喷冷水降温来降温。光线要暗,前3—5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天还是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20分钟。在揭开畦的罩膜通风时,菇棚不要同时通风,将二者的通风时间要错开。在第5天时,菌棒表面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当7—8天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棒表面轻喷水1—2次,喷水后要晾1小时再盖膜。连续喷水2天,10—12天转色完毕。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接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棒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四、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及处理办法。? 

(1)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如果脱袋时菌棒受阳光照射或干风吹袭,造成菌棒表面偏干,可向菌棒喷水,恢复菌棒表面的潮湿度,盖好罩膜,减少通风次数和缩短通风时间,可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10—20分钟。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12℃,或高于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85—90%,温度掌握在15—25℃。 

(2)菌棒表面菌丝一直生长旺盛,长达2毫米时也不倒伏、转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氧,温度虽适宜,但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这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棒上,加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迫使菌丝倒伏。如仍没有效果,还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菌棒,并晾至菌棒表面不粘滑时再盖膜,恢复正常管理。? 

(3)菌丝体脱水,手摸菌棒表面有刺感:可用喷水的方法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及菌棒表面的潮湿度,使罩膜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4)脱袋后两天左右,菌棒表面瘤状的菌丝体产生气泡膨胀,局部片状脱落,或部分脱离菌棒形成悬挂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脱袋时受到外力损伤或高温(28℃)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脱袋早、菌龄不足、菌丝尚未成熟,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造成。解决办法是严格地把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其菌棒表面重新长出新的菌丝,再促其转色。? 

五  出菇管理。 

菌棒培养达到生理成熟时,给予适当温差刺激,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原基形成后,使菌皮胀破开裂,露出白色菌丝,见光后变成浅褐色,并分为菌盖、菌柄,蕾脱颖而出,叫菇蕾。当菇蕾出世后,要注意通风和保湿管理。具体做法是:通风时结合喷雾,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菇蕾太多,可采取去蕾措施,一个菌棒保留6—8只菇蕾,从菇蕾到香菇成熟需要7—10天,快的3—4天,慢的15—20天,主要由温湿度高低来决定。 

总之,对香菇的栽培管理工作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协调好水、温、气、湿、光之间的关系,分为秋菇、冬菇、和春菇等三个自然阶段,在管理工作上应各有侧重。 

(1)秋菇管理:秋菇在10中下旬—12月中旬采收的菇。秋季前期,温度高,空气湿度低,在管理工作上,应降温、保湿、增氧、防霉是关键;仲秋气温渐凉,温差渐拉大,应利用温差、保湿、增氧,增加光照,以促进出菇。具体作法:白天盖紧薄膜,增高温度(不高于20℃),在夜间温度最低时去薄膜,使菇床温度下降,日夜温差达10℃左右,连续3—4天使菌丝体受阻而形成原基,发育成菇蕾。当菇蕾长到蚕豆大小时,才可通风换气。香菇生长期不宜多喷水,如湿度低可适当喷雾水。秋季前期注意掀膜、通风换气、降温、保湿。采用提高遮荫度,晚上进行通风。气温降到23℃左右时,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气温降到18—23℃,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气温降到18℃以下,每天通风一次;每次通风约半小时。保湿工作掌握喷水的数量即菇床湿度大,菌筒含水量较高,喷水量要少。出菇采收后,菌筒湿度大,菌筒含水量低时,应多喷水;菇蕾小时少喷水,菇蕾大时多喷水。雨天不喷或少喷水,晴天多喷水。第一批采菇结束后,应掀开薄膜去除菇脚及死菇,停止喷水,培养菌棒7—10天。当采菇部分重新长出白色菌丝时,开始喷水,每天二次,连续3—4天,并结合温差刺激,促使每二批菇蕾形成。 

(2)冬菇管理:冬菇指12月中旬至3月上旬采收的香菇。冬天气温底,主要是做好增温、保温为主。遮荫网塑料大棚栽培,薄膜要盖严,减少通风换气,可在晴天中午温度高时通风,也可通过加厚薄膜。高荫物大棚栽培,应将棚上的遮荫物拉稀,以增强棚内的太阳辐射量,加厚棚四周的遮荫物,减弱寒风侵入,提高温度。在冬菇管理期间,地面水气蒸发和菌棒蒸腾作用慢,可每天通风一次,2—3天喷水一次,阴雨天不喷水。当气温低于10℃时,用温水或井水喷雾较好。 

出过二潮菇以后,菌筒含水量降低,可采用注水办法进行补水。注水宜在菌丝恢复后(即采菇处长出浓白色菌丝)采用注水器进行。注水时注意水不能流的过急,注水量不能过大,应少于菌筒原重。下雪或霜冻天气不能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