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做药和做菜的双重压力下,据估计我国每年对穿山甲的需求量高达200,000只,其中用作药物和食用的大致各占50%。由于大量的捕捉,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根据2008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穿山甲数量大致在25,100到49,450只之间。可以看出,如果我国消费的穿山甲全部来自国内,那么我国的穿山甲还不够一年消费量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已经将穿山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之下,亟待升为一级保护动物来获得更强有力的保护。
由于国内穿山甲资源的匮乏以及法规的威慑,对穿山甲贪婪的魔手又伸向了生活在东南亚及非洲的其他几种穿山甲,大宗的国际贸易(主要进口至中国、新加坡、韩国、台湾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使得短短数年内世界其他7种穿山甲数量均大幅下降。1995年,所有穿山甲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意味着一切活体和附属物(包括甲片)都不允许进行国际贸易。然而即使这样,猖獗的走私现象依然严重威胁穿山甲的种群数量。据统计,2007年-2010年这4年内,仅广东省一省海关就查货境外走私入境的穿山甲活体303只、死体4862只,以及6.4吨尸体碎块以及5.4吨鳞甲,这一数据代表着约15000只穿山甲。这仅仅是一省被查获的数量,而在我国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同样存在着活跃的穿山甲跨境走私,可以想见,在全国范围内被走私入境的穿山甲数量是何等的巨大!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大多为东南亚分布种,但近年来由于海空运输的繁荣,由非洲走私而来的穿山甲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的评估,中华穿山甲和爪哇穿山甲已被列为濒危(EN)物种,而树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为近危(NT)物种。虽然非洲其它三种穿山甲仍被认为处于无危级别,但在猖獗的走私下仍有上调威胁级别的可能。
然而,遭到如此大肆屠杀的穿山甲,真的有那些神奇的效力吗?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以,其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测定,穿山甲鳞片中各氨基酸组成和猪蹄甲并无显著差异。很多应用穿山甲的方剂中需要将穿山甲鳞片煅烧为灰服用,这样操作甚至将氨基酸都完全破坏,只剩下灰分。然而就如同毛发一样,穿山甲的鳞片也会累积砷、铜等有毒元素,服用煅烧的穿山甲甲片,和服用碳和重金属构成的混合物无异。因此说,穿山甲制品的功效,只是古人们朴素但的观察联想而来。事实上,联想也并非国人的专利,在非洲一些地区,当地人也用穿山甲鳞片入药,只不过他们认为鳞片能够治疗的是风湿、性病,乃至盗窃癖。这可能是从鳞甲坚硬的特性或类似性病病变组织的外形联想而来的。
除了人类由于口腹之欲和子虚乌有的药效而捕杀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威胁着穿山甲,尤其是中华穿山甲的生存。由于穿山甲喜欢生活于丘陵地带的阔叶及针阔混交林带,且食性单一,因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很差。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其种群数量就会迅速下降。而我国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开矿、修路及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穿山甲栖息地的严重破坏。虽然很多地区进行了退耕还林工作,但新种植林木多为单一树种,同样不适于穿山甲的栖息。同时,由于穿山甲对环境因素敏感,因此目前仅能勉强做到捕获个体的人工养殖和怀孕母兽的分娩,而穿山甲的人工繁殖迄今为止没有获得成功。
此外,由于我国是走私穿山甲的入境大户,对于查获的活体穿山甲通常采取放生的策略。但是,由于近年来走私的穿山甲大多是东南亚甚至非洲物种,若不经严格的物种鉴定即行放生,那么由此带来的基因污染也同样严重威胁着中华穿山甲的遗传多样新。这是穿山甲保护工作中极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由于人类的无知贪婪和环境的破坏,使得穿山甲这种奇妙的动物正在走向危险的境地。为了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标本橱窗里欣赏这种奇妙的动物,我们不仅需要呼吁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对穿山甲走私活动的打击,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区,保护穿山甲生存环境,而且应该从我做起,拒绝食用穿山甲,拒绝使用穿山甲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