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鲍鱼的口感而得名。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及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市场上杏鲍菇产品比较多,常见的如百山祖菌菇小菜--杏鲍菇、杏鲍菇提取物、即食杏鲍菇小包装、还有独立包装的小包杏鲍菇等等。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被称为“平菇王”、“干贝菇”,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如鲍鱼的口感,适合保鲜、加工,深得人们的喜爱。

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无乳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有小菌褶;菌柄2-8cm至0.5- 3cm,偏心生或侧生。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围10-15℃,通常采取室内菌袋层架栽培。栽培主料有棉籽壳、木屑,其他辅料有麸皮、糖、碳酸钙,料:水=1:1.4-1.5。

杏鲍菇:是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菇体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能烹饪出几十道美味佳肴。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极受人们喜爱,市场价格比平菇高3- 5倍。

杏鲍菇强化栽培管理的要点

杏鲍菇,以食用菌柄为主,因其口感鲜嫩、具有令人愉悦的杏仁香味而大受市场青睐,据了解,近年来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且季节性销价很高,生产及经营效益均很可观,是食用菌重点发展品种之一。

杏鲍菇品种分为两类菌株,一为保龄球状,其子实体形态为菌柄基部膨大,向上渐细,顶部菌盖较小,仅菌柄连接处直径稍张开,一般约为0.3~0.8厘米的样子;二为柱状菇,即其菌柄上下粗细基本相同,菌盖亦较小。前者形状好、色泽白、价值高,但生物学效率偏低,一般商品生产的生物学效率约为40~60%,后者产菇量较高,生物学效率一般在80%以上,高者可超过120%,但由于菇农对其生物特性不甚了解,故其商品菇率不高,使得难以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益。

强化栽培管理可使栽培获得优质高产的效果,根据我们的研究,在管理中实施“三步走”战术,可最大程度的保证生产效果:

第一步:基料营养的全面均衡是基础。生产中出现出菇参差不齐、产量不高等现象,与基料营养不足及营养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可以很明确地告知广大菇农朋友:实践证明,即使使用棉籽壳做基料,也同样缺乏大量的营养元素,必须通过人为的调配、补充,才能使菌丝有足够的营养支持,才能提高菌丝的活力(分解能力),才能使产菇量有所保证。基本配方为:棉籽壳150千克,木屑70千克,麦麸30千克,豆饼粉5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石膏粉5千克,石灰粉1千克,尿素0.75千克,蔗糖1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袋。或者木屑150千克,棉籽壳、麦麸各45千克,玉米粉10千克,豆饼粉5千克,过磷酸钙6千克,石膏粉、石灰粉各1.5千克,尿素1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袋。注意事项:配方中的石灰粉加水后与木屑、麦麸等拌匀,堆闷2天后,再与其它原辅料拌匀,最后再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装袋、灭菌、接种等均为常规。第二步:菌丝后熟的充分完全是保证。研究发现,尽管杏鲍菇无须白灵菇的较长后熟期,但在完成发菌后调控温度使之充分熟化、完全熟化、熟化一致,则是出菇整齐一致、大小均匀的重要保证。基本操作是:菌袋全部发满菌后,设法调控温度使之保持在20℃以下,有条件时可调控在12℃左右,使菌丝体在低温条件下做“横向发展”,经约10~20天以后,菌丝较原来明显增粗、增壮,为提高其分解能力奠定基础。然后,提高温度至25℃以上,不超过33℃,使菌丝再度处于活跃时期,充分吸收和转化基料营养,并随之加大菌丝量,即积蓄生物能量,为下一步出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该阶段大约需要10天左右。第三步:疏蕾管理的及时得当是条件。杏鲍菇疏蕾是被大多菇农所遗漏的技术环节,这是确保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操作得当,菇品的商品率可以提高到95%以上。疏蕾操作很简单:首先,准备一把壁纸刀,或用钢锯条自己磨制成尖刃小刀;其次,在菇蕾发生点选择密集的幼蕾,确定每个出菇面保留2~3个幼蕾,将其余的菇蕾用尖刀削去其蕾尖即可。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保留的菇蕾,间距要合适,以避免长大后拥挤,二是疏蕾时不要伤及保留蕾。最后,完成疏蕾操作后,及时对棚内墙体、地面、通风口等处喷洒一遍百病去无踪800倍溶液,对菇棚空间轻喷一遍150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以防疏蕾的伤口感染病毒病菌。子实体生长期间,保持棚温15℃、棚湿85~95%、较清新的通气及微弱散射光。其余管理同常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