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檫木分布在中国哪些地方?

檫木又名檫树、南树、樟树、黄楸树、花楸,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树冠卵圆形,树干通直圆满。树皮深灰色,纵裂。小枝无毛,绿色。叶多集生枝顶,全缘或三裂,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0~20cm,宽8~15cm,叶脉羽状或离基三出脉,

下面有白粉或无。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花黄色,早春开花。果蓝黑色,被白粉,长5~12cm。花期3~4月,果期8月。长江流域至华南、西南均有分布,在江、浙海拔1200m以下,福建、江西、湖南海拔1300m以下,湖北、重庆、四川中部、贵州、云南东南部、广东、广西北部海拔1000~1600m的山沟林中及山坡林中均有生长。

檫木有哪些繁殖方法?

檫木的繁殖方法:1.采种:一般在6月底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成熟。适时采摘,可用高枝剪、采种刀等工具剪采,铺布收集。檫木树外果皮的浆汁很多,内果皮上附着一层蜡质,易发霉腐烂。果实采集后,应立即妥善处理。果实处理可分去皮、脱蜡两步。把果实装入谷箩内,装至1/2,先放水中漂去浮在水面上的劣质果实,然后利用摩擦,使果皮和种子分离,捞出干净种子。脱蜡可用5%~10%的草木灰(或桐壳灰、碱水),或30%~50%的泥沙等与种子混合反复揉擦,至种壳乌黑发亮无白蜡圈即可。

2.种子贮藏:檫种休眠期不一,随采随播,出苗不齐,经过贮藏的则发芽整齐。选择室内阴凉地方或选择山脚边阴凉地方挖窖。室内或窖内用石硫合剂等消毒。藏沙要过筛,用清水洗净污泥,再用0.5%高锰酸钾液喷射消毒。地下先铺3~5厘米厚的湿沙,然后按种子与3倍沙均匀混合堆放,最后盖上4~6厘米厚的湿沙。堆高不超过50厘米。以后须常保持细沙湿润。气温较高时,每隔10天左右翻堆一次。如发现霉烂现象,将种子筛出,清除黏沙和霉烂结团的种子,然后将种、沙分别消毒,再照原法贮藏。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可相应减少翻堆次数,11月以后,可不必翻堆。

3.育苗:(1)催芽:檫种具有休眠期长、发芽不整齐的特点。在浸种前,筛选出贮藏的种子,用冷水浸24小时,然后用0.05%~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倒入用1份开水与1份冷水混合热水中,浸种半小时。再用稻草保温催芽,温度大约20~30℃之间,定时翻动拌匀,加淋1次40℃左右的热水,4~5天开始露芽。

(2)苗期管理:进行点播。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气温18~19℃,地表温19~20℃)经过20天左右,就开始发芽。檫种从播种至齐苗要20~30天。在此期间,要经常检查幼苗出土情况及时揭草。应注意雨后清沟排水、除草松土。在生长期内,除草7~8次,松土3~4次。中期结合抗旱追氮肥1~2次,秋后以施钾肥为主。在5月下旬至6月初,幼苗10~20厘米高时间苗,檫苗生长快,1年生可达1米左右。

檫木的植物形态是怎样的?

檫木(Sassafras tsumu)为樟科落叶乔木,又名梓木、檫树、南树、黄楸树。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

植株高可达35米,树干通直圆满。树皮1~2年生的为绿色,树枝近对生或轮生,每年1~3轮。叶卵形,叶端1~3裂或全缘,长10~20厘米,宽5~12厘米。圆锥花序顶生;花两性。果实为核果状,生于杯状果托上。

檫木树干通直圆满,树形挺拔,叶形奇特,晚秋叶鲜艳悦目,果托果梗红色,是良好的风景树种之一。为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

檫木

檫木是不是珍稀植物?

檫木(学名: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是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达2.5米;树皮平滑,顶芽大,椭圆形,芽鳞近圆形,叶片互生,聚集于枝顶,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裂片先端略钝,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纤细,花序顶生,先叶开放,多花,与序轴密被棕褐色柔毛,苞片线形至丝状,位于花序最下部者最长。花黄色,雌雄异株;花梗纤细,花被筒极短,花被裂片披针形,花丝扁平,被柔毛,果近球形,果托呈红色。3-4月开花,5-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

该种木材浅黄色,材质优良,细致,耐久,用于造船、水车及上等家具;根和树皮入药,功能活血散瘀,祛风去湿,治扭挫伤和腰肌劳伤;果、叶和根尚含芳香油,根含油1% 以上,油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