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构成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和粒重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穗数的形成: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所以,促使分蘖早生快发,保证在有效分蘖期达到适宜的茎蘖数,提高分蘖质量和成穗率,最终达到适宜穗数,是分蘖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粒数的形成: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所以,培育壮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是长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成粒率和粒重的形成:决定成粒率、粒重及最后形成产量的时期是结实期。提高成熟度,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壳秕粒,实现高产和优质,是结实期栽培的主攻目标。

水稻产量是怎样形成的

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干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是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形成的。

1.穗数的形成 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株数决定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决定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分蘖的成穗率。—般分蘖出生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所以积极促进前期分蘖,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2.粒数的形成 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 穗的大小,结粒多少,主要取决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小穗数目和小穗结实率。在幼穗形成过程中,如养分跟不上,常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减低结实率,造成穗小粒少。长穗期栽培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壮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

3.粒重的形成 决定粒重及最后产量是在结实期。水稻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所构成。子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取决于结实灌浆物质积累状况。子粒中物质的积 累主要决定于这时期光合产物积累的多少。如水稻出现早衰或贪青徒长,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就会灌浆不好,影响成熟度,造成空秕粒,降低粒重,影响产量。因此,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秕粒,是结实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个产量因素,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每亩穗数超过一定范围,则随着穗数的增多, 每穗粒数和粒重便有下降的倾向。所以水稻高产是穗数、粒数 和粒重矛盾对立的统一。其本质是群体和个体矛盾对立的统一。

水稻产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组成。

水稻产量(吨/公顷)=穗数/米×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克)×10

水稻产量(吨/公顷)=总粒数/米×结实率(%)×千粒重(克)×10

水稻产量随产量构成因子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位面积总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关系最密切,贡献最大。单位面积总粒数由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组成,单位面积穗数是由移栽密度、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在低产低肥条件下与产量有密切关系,在高产高肥条件下当穗数达到一定范围后与产量关系较小。穗粒数与穗粒重之间具有补偿作用。千粒重比较稳定。

水稻产量三要素是什么?

水稻产量三要素分别是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组成,穗粒数由长穗期决定,成粒率、粒重及最终产量由结实期决定。

若想提高水稻产量,可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进行种植,播种前浸种60小时并做催芽处理,然后根据播种方法选择适宜行距,当稻苗进入分蘖期时要追肥,之后要及时防治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粘虫等病虫害。

水稻种植注意事项

想要种植优质高产的水稻就要选择好的稻种,需根据当地生态条件、 生产条件、经济条件、栽培水平及病虫害发生危害等情况,选用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能力强、 抗倒、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

在水稻收后及时翻犁,翻埋残茬,栽前再进行犁耙。精细整田,达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无水” 。底肥坚持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栽前结合稻田翻犁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结合耙田亩施普钙40-50公斤、钾肥8-10公斤作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