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的功效与作用如何用药,晒晒自己的花花草草欣赏一下可以吗?

能够养好花的人,都得是心思缜密,调理分明。一个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追求美好的向上动力。再有就是养花人的精神思想上,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也好,闲得慌也罢。反正不会打牌打麻将,我愿意且能够在工作之余,花一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打理家中杂务养养花,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坦安心,何乐而不为获得极大的自豪感。下面随便拍几张给大家看看,比较粗放,请勿见笑!

法师最好养的,但我是养不出状态。

各种玉树类的,也比较好养。

各种多肉,你别管它倒反长的好些。

石斛,狗牙草,吊兰……都很好养基本不用管

常寿花,开花机器。

这几个是超生游击队,都长虫子了,等会找点药喷下

兰花最难养,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了

最后给大家看看我们这边的环境,渝东南十八线小县城郊区,再六楼拍的

凤尾蕨的功效与作用如何用药,晒晒自己的花花草草欣赏一下可以吗?

蕨菜长大的是什么植物?

厥菜

凤尾蕨科蕨属植物

蕨菜,属凤尾蕨科,蕨属,又名甜菜、佛手、也叫吉祥菜、龙爪菜、龙头菜,粉蕨、拳头蕨、山凤尾。在我国分布广泛,多分布在林间树下、水边等湿润温暖地带。蕨菜为蕨类植物蕨还处于卷曲未展时的嫩叶,蕨菜是野菜的一种。它所烹制的菜肴色泽红润、质地软嫩、清香味浓,而且富含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还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特有的营养素,被称为“山菜之王”,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蕨菜可鲜食,但较难以保鲜,所以市场上常见其腌制品或干品,现在我国蕨菜大量用于出口。

凤尾草功效与治疗作用?

凤尾草属于清热药,别名又叫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等。味淡微苦,性寒。功效是: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作用:治黄疸型肝炎,肠炎,菌痢,淋浊,带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体炎,腮腺炎,痈肿疮毒,湿疹。

黄疸就是胆炎吗?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黄疸”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亦称黄瘅。

本篇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疸还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黄疸的发生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不节及劳倦太过,或病后伤脾,以致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不利,胆汁疏泄失常,泛溢肌肤,下注膀胱而成。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夏秋季节,暑湿、湿热当令,外感时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热郁蒸,脾胃肝胆疏运失司,湿热不得泄越,以致发病。若时邪夹疫毒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不仅可相互染易,且常因热毒炽盛,内陷心肝营血蒙蔽神明而出现“急黄”重症,病情危重。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肝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进食肥甘厚腻,或摄入污秽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溢而发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名曰谷疸。”《圣济总录·黄疸门》说:“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如长期饥饱失常,或饮食生冷,则易伤脾胃,以致寒湿中阻,亦可发黄。

3.劳倦内伤

劳倦太过,损伤脾胃阳气;或素体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从寒化,以致寒湿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受阻,渍于肌肤而发黄。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

4.病后继发

积聚日久不消,阻滞胆道;或砂石、虫体瘀阻胆道,或气机郁于肝胆经络,日久成瘀,湿热残留,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也可产生黄疸。此与张景岳所提之“胆黄”颇相符合。《张氏医通·杂门》也指出:“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稍弱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气汤,下尽黑物则退。”

二、病机

黄疸的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而受,亦可由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湿瘀阻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失常,外溢肌肤,下输膀胱,发为黄疸,故后世亦有“无湿不成疸”之说。除此之外,亦可兼有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等邪为患。

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郁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的病理性质有湿热和寒湿两端,而其致病因素与个体差异有关。如因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偏盛的不同,病机上又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别。如外感湿热,复加疫毒所侵,或湿热炽盛酿毒,疫毒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而致急黄重症,表现为卒然发黄、神昏谵妄、惊厥出血等症。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阴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胆液为湿邪所阻,发为阴黄。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可形成阴黄脾虚血亏之证,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症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黄汗

黄汗属水气病,是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临床特征,并伴身肿、寒热等症,亦无目黄、小便黄等表现。如《金匮要略》指出:“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可见黄汗不属黄疸之范畴。但有时黄汗可为黄疸之先兆,不可不知。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而三者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亦有助于鉴别。此外,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B超、CT、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均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

【辨证】

一、辨证思路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属实,以湿热为主,黄色鲜明;阴黄属虚,以寒湿为主,黄色晦暗或黧黑;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多为热毒炽盛,病情急骤,疸黄如金。

二、类证鉴别

1.阳黄应辨湿与热之偏重

热重于湿者,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黄腻;湿重于热者,身目色黄而不光亮,身热不扬,大便溏垢,舌苔厚腻。

2.阴黄应分寒湿与血瘀

寒湿发黄者,身目黄色晦暗,畏寒乏力便溏;血瘀发黄者,身目暗黄而黑,胁痛如刺。

3.辨病势轻重顺逆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势加重;黄疸渐变浅淡,表明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颜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

三、证候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心烦欲呕,饮食减退,脘腹胀闷,或见胁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因热为阳邪,热重于湿,故身目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心烦;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失健,气机阻滞,故纳差,恶心,脘胀;湿热阻于肝胆之络,故见胁痛;中焦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赤;影响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壅盛之象。

2.湿重于热证

症状:身目色黄而不光亮,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腹胀闷或痛,大便溏垢,小便短黄,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湿遏热伏,困遏中焦,胆汁不循常道。因湿为阴邪,湿重于热,热被湿遏,故身目色黄而不鲜,身热不扬;湿困中焦,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失常,故见食欲减退,胸脘痞满,恶心呕吐;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故头重身困;湿热郁于肝经,故胁肋胀痛;湿热夹滞,阻于大小肠,故见大便溏垢,小便短黄;湿重热轻,则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

3.胆腑郁热证

症状:身目黄色鲜明,胁痛常及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干口苦咽干,纳差,恶心呕吐,腹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因湿热或砂石阻滞,肝胆失疏,脾胃不和,胆汁外溢。湿热瘀结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循常道,故身发黄疸而胁痛;胆经热炽,故身热,口干,口苦,咽干,或见寒热往来;胆胃不和,故恶心呕吐,纳呆;腑气不通,膀胱不利,则腹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二)急黄

1.热毒炽盛证

症状:黄疸急起,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呕吐厌食,胁痛拒按,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糙,舌边尖红,脉弦数或洪大。

病机分析:此证为湿热疫毒炽盛,壅阻肝胆,燔灼阳明。疫毒火热熏灼肝胆,胆汁泛溢,故黄疸急起,迅速加深,胁痛拒按;热盛耗津,则高热烦躁,小便短赤;热燔阳明,运化无权,腑热内熏,则厌食呕吐,脘腹胀满,便秘;热扰神明,故烦躁不安;舌黄苔糙,舌边尖红,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火热毒邪炽盛之候。

2.热毒内陷证

症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身黄如金,高热烦渴,尿闭,衄血便血,皮下斑疹,极度乏力或躁动不安,甚则狂乱抽搐,或神情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秽浊,舌质红绛,脉弦细而数。

病机分析:此证为湿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肝,耗劫气阴。疫毒为患,其势凶猛,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热毒熏灼肝胆,逼迫胆汁外溢,故身黄如金;热盛灼津,故高热,烦渴,尿闭;邪陷营血,迫血妄行,则下、吐、衄、便血,或见皮下斑疹;热毒引动肝风,则见肢体躁动,甚则抽搐;热毒内陷心包,神明失用,则见神情恍惚,甚则神昏谵语;疫毒耗竭正气,则见极度乏力;苔秽浊为疫毒侵袭之象,舌红绛为热入营血之征,脉弦细而数,为热毒内炽,气阴亏损之象。

(三)阴黄

1.寒湿阻滞证

症状:黄色晦暗,犹如烟熏,脘闷腹胀,纳食减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寒,口淡不渴,苔白腻,舌质淡,脉濡缓或沉迟。

病机分析:此证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寒湿均为阴邪,阻滞胆汁排泄,故身目发黄而晦暗;寒湿困中,运化失健,故见纳减,脘闷腹胀,便溏;寒湿损伤中阳,气血不足,故见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腻,为阳虚湿浊不化,脉濡缓或沉迟,为寒湿内留之象。

2.肝郁血瘀证

症状:病程较长,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癥块胀痛,皮肤可见赤痣红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病机分析:此证为气滞血瘀留着肝胆,络道滞塞。瘀亦为阴邪,瘀血阻滞,胆汁外溢,故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瘀血结于胁肋,故见胁下癥块,疼痛;血络阻塞,故见皮肤赤痣红缕;舌质暗,脉弦涩或细涩均为气血瘀滞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化湿邪,利小便

黄疸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故治疗当化湿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则通过淡渗利湿,达到祛湿退黄的目的。如《金匮要略》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2.分阴阳而治

阳黄以湿热为主,治当清热利湿,必要时还应配合通利腑气;阴黄以寒湿为主,治当温中化湿,必要时配合疏肝活血之法。

3.急黄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二、基本治法

1.清热利湿,通腑退黄法

适应证:热重于湿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

加减: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热毒内盛,心烦懊[[!NF8CC]],加黄连、龙胆草清热解毒;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和胃止呕。

2.利湿清热,运脾化浊法

适应证:湿重于热证。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方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而去;后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治的方剂。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黄。

加减: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健脾燥湿,行气和胃。

3.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法

适应证:胆腑郁热证。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砂石阻滞,加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4.清热解毒,泻火退黄法

适应证:疫毒炽盛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用于黄疸急起,热重于湿;黄连解毒汤清热力强,用于黄疸迅速加深;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力强,用于急黄迅速加深,高热烦躁,呕吐频作。

常用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荡涤肠胃之实热,以助退黄之力;金银花、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

加减:热毒深重,气血两燔,大热烦躁,皮肤发斑,齿龈出血,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疫毒炽盛,故用苦寒直折,但必须中病即止。必要时可配凉血养阴之品,防耗血伤阴。

5.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法

适应证:热毒内陷证。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黄连、升麻、栀子清热凉营解毒;茵陈清热退黄;生地、丹皮、玄参、石斛清热凉血。

加减: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衄血、便血或见肌肤瘀斑者,加黑地榆、柏叶炭凉血止血;小便短赤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白茅根、车前子、大腹皮清热利尿。

6.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法

适应证:阴黄寒湿阻滞证。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附子温化寒湿退黄;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郁金、川朴、茯苓、泽泻行气利湿。

加减:腹胀,苔垢,去白术、甘草,加苍术燥湿消胀;皮肤瘙痒,加秦艽、地肤子祛风止痒;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为木郁脾虚,可配用逍遥散;胁下癥积胀痛,肤色暗黄,舌质暗红,可用硝石矾石散。

7.疏肝活血,化瘀退黄法

适应证:肝郁血瘀证。

代表方:鳖甲煎丸合逍遥散加减。前方偏于化瘀生新,软坚散结,用于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癥块,皮肤可见赤痣红缕;后方偏于疏肝理气,用于身目发黄而晦暗,胁下胀痛不舒。

常用药:鳖甲软坚散结通络;大黄、[[!NFAE6]]虫、桃仁破血攻瘀;厚朴、柴胡、蜣螂行气开郁,调达肝气郁结;瞿麦、石韦等利水渗湿;干姜、黄芩协调阴阳。

加减:腹胀,纳呆,倦怠乏力,配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肢肿腹胀明显,加瞿麦、石韦、薏苡仁、大腹皮、葶苈子健脾利湿消胀。

黄疸日久,肝脾肿大,湿浊积聚而成鼓胀者,可按鼓胀、积聚论治。

三、复法应用

1.清热利湿,解表达邪法

适应证:阳黄湿热兼表证。症见黄疸初起,轻度目黄或不明显,畏寒发热,头重身痛,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小便黄,苔黄腻,脉浮数。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方疏风清解,用于风热在表,发热身痛;后方清化湿热,用于湿热蕴中,腹胀、身黄、纳差等症。

常用药:麻黄、薄荷宣散外邪;藿香、薏苡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赤小豆、茵陈清利湿热。

2.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法

适应证:阴黄脾虚湿滞证。症见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加减:气虚乏力明显,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加熟地、首乌、酸枣仁补血养心。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大青叶30g,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湿热阳黄。

(2)茵陈15~30g,板蓝根30g,龙胆草10g,水煎服,连服15天左右,用于湿热阳黄。

2.常用中成药

(1)新癀片: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黄疫毒较盛,发热明显者。用法与用量: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开灵: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用于突然发黄之阳黄湿热并重者。用法与用量: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3)片仔癀: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苦咽干,纳呆呕恶,溲黄者。用法与用量:每次0.6g,每日3次。

(4)茵栀黄注射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之证。用法与用量: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大黄[[!NFAE6]]虫丸:功能与主治:破血消瘀,消癥散结。用于黄疸迁延日久,症见胁下癥块,刺痛拒按,身体羸瘦,面色晦暗,不思饮食,肌肤甲错者。用法与用量:每次3~6g,每日2次。

3.外治法

通关法:瓜蒂、丁香、赤小豆各7枚为末,吹少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1次,用于阴黄。

五、临证勾要

1.关于张仲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论

张仲景除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外,还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其中的“瘀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邪热郁闭,二是瘀血化热。至于硝石矾石散证和抵当汤证之“瘀”为瘀血内停所致黄疸。由此表明,仲景治疗黄疸实际包含了针对湿热和瘀热两个层面。诚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所谓:“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黄……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

临证所见,阳黄常以湿热为主,但因湿阻气血,热壅血瘀,瘀热内阻较为普遍,尤其是黄疸较深,热毒较甚时,更易搏血为瘀,因此在治疗上应重视清化瘀热之法,以助肝胆疏泄,利于黄疸清退,并可防热毒内蕴而为急黄之候,可配入犀角地黄汤,并重用制大黄、牛膝等品。对于阴黄,寒湿瘀结,阻碍胆道而发黄疸,仍然要在温化寒湿的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法的应用。

2.张景岳“胆黄”与胆汁淤积

张景岳首先提出“胆黄”概念:“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疸形成与胆汁淤积有关。胆汁淤积常见于胆结石、胆囊炎和淤胆型肝炎等。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患,多数以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常有皮肤瘙痒,大便色白,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ALP、γ-GT、胆固醇明显增高。病因包括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妊娠性、复发性等。一般而言,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法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苍术、炮山甲、广郁金、路路通、炙鸡内金、芒硝、山楂等。此外,黄疸日久不退,只要热象不显著,即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

3.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

在黄疸的辨治过程中,应区别病证偏表与偏里、湿重与热重、阳证与阴证,应及时掌握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阳黄有短、明、热的特征,即病程短,黄色鲜明,有烦热、口干、舌红、苔黄等热象;阴黄有长、暗、寒、虚的特征,即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常有纳少、乏力、便溏、心悸、气短等虚象和肢冷、畏寒、苔白、舌淡等寒象。

临床从阳黄转化为阴黄和从阴黄转化为阳黄,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寒热错杂者为多,因此,临证要详审湿、热、寒、瘀、毒各证机要素的主次,早期发现脾胃、脾肾虚弱证候的蛛丝马迹,采取复法治疗,可望取得截断病势、先期而愈的效果。

4.关于“温通祛风”之品的选用

阴黄寒湿瘀血为患,治当温中化湿行瘀,但必要时应加入温经通络之品,如桂枝、炮山甲等,助血脉疏通,有利于黄疸的消退。有时亦加入祛风通络之品,祛风能胜湿,如防风、徐长卿、秦艽、威灵仙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5.关于大黄的应用

大黄从古至今皆为治疗黄疸主要药物。仲景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抵当汤等方剂,均有大黄。正如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且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清热利湿,治有主次

周仲瑛教授认为,湿热蕴结是产生黄疸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且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即使是阴黄证,往往早期亦有湿热过程。湿热首犯中焦脾胃,如尤在泾谓:“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黄疸病久,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肝胆为湿热所困,黄疸渐重。临证不仅要辨黄疸之阴、阳属性,还要辨湿、热之轻重主次。从皮肤黄疸色泽辨别黄疸属性固然重要,但亦当结合症、征、舌、脉综合判断,以免以偏概全。至于清热利湿治法,又要依据湿热在上、中、下焦的不同,分别侧重于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和淡渗利湿法。湿与热之间的主次又是动态变化,或用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或茵陈胃苓汤合藿香正气散,或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等。

2.清热解毒,当分气血

若湿热夹时行疫疠毒邪,或湿热酿生毒邪,弥漫三焦,表现为湿毒、热毒,甚则火毒、血毒之候,病变由浅入深,由气入血,由轻而重。在气分则以黄疸、发热为主候,在血分则以出血、昏迷为主要表现,气营两燔则两者并见,病情更重,常多脏受累,惊厥、烦躁、谵妄等危重变证迭起。因此,热毒炽盛是黄疸之重症,类似于急黄。由于病情进展快,在气分时间较短,故提倡“到气就可气营两清”,但有清气分热毒和清血分热毒的偏重不同。在气分,可用栀子金花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在血分,则以千金犀角散加减;气营两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3.腑实热结,主以通泄

黄疸之湿热每由脾胃熏蒸肝胆,最易窒结阳明,腑实热结,邪毒壅滞,不得外泄,是病情由气分传入营血的重要病理环节。腑实热结,既有湿热夹滞之候,又有腑实燥结之证,还可使热与血结,瘀热里结阳明,病情多变。因此,泻下通腑法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法则,其主药首推大黄。本法寓有下积滞、下热毒、下瘀热等多种作用,举凡湿、热、火、毒、瘀诸邪毒壅盛者皆可用之。

4.瘀热相搏,凉血化瘀

湿热久蕴,深入营血,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涩不畅,血瘀又易化热,血瘀与血热胶结,则为瘀热相搏证,进而可有瘀热发黄证、瘀热血溢证、瘀热阻窍证和瘀热水结证等变证,分别有重症黄疸、动血出血、神昏惊厥、腹胀尿少等重症表现。治疗采取凉血化瘀法治疗,可以同时达到退黄、止血、利尿、醒神之功效。用方首选千金犀角地黄汤,可选紫草、栀子、大黄、玄参、茵陈蒿汤等随证加减,常可取得理想疗效。

二、验案举例

奚某,男,30岁,干部。1998年9月15日初诊。患者反复乏力、纳差、尿黄7个月,加重1月余,1998年8月3日住入某人民医院,住院检查肝功能严重异常,皮肤、巩膜高度黄染,诊为“病毒性肝炎,乙、戊重叠型,慢性重型”。经西医常规治疗1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于9月15日邀中医诊治。

症见面色晦暗,一身黄染,色黄不鲜,目睛深黄,口干苦,脘痞腹胀,恶心,大便溏烂,尿黄,右上腹时有隐痛,无明显触痛、叩痛,腹部膨满,肌肤未见明显瘀点瘀斑。舌淡苔薄腻质紫,脉右濡、左小弦滑。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病情深重,当防其变。治予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处方:藿香、佩兰各10g,茵陈20g,炒苍术10g,厚朴6g,法夏10g,陈皮10g,竹茹10g,炒黄芩10g,白蔻仁(后下)3g,白茅根20g,赤芍15g,鸡骨草15g,田基黄15g,车前草15g,炒六曲10g。每日1剂。

二诊:1周来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多项指标均有下降,ALT 126.7U/L,AST 185.2U/L,TBIL 428μmol/L,A/G 1.3,PT 18.4s。但面目仍然暗黄,恶心能平,胃痞腹胀减轻,腰部时有酸楚不适,大便日2次,尿黄,间有鼻衄,食纳稍有改善。苔薄腻底白罩黄,质紫,脉濡滑。证属湿遏热伏,气机失宣,久病络瘀。治守原法出入。上方去陈皮、竹茹、黄芩,加广郁金10g,煨草果3g,片姜黄10g,垂盆草30g,猪、茯苓各15g,熟大黄4g,大腹皮10g,改厚朴9g。每日1剂。

三诊:黄疸稳步下降。10月5日复查肝功能:ALT 94.6U/L,AST 71.1U/L,TBIL 270.7μmol/L,A/G 1.3。自觉症状较前有所改善,目睛仍然浑浊,近因饮食失调,一度腹泻、身热,经治基本控制,但仍腹胀不舒,大便溏烂欠畅,尿黄转淡,口苦而黏,曾见左侧鼻衄。苔腻能化,质紫,脉右濡、左小弦滑。证属肝热脾湿,瘀郁难化,湿重于热。仍当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药用:藿、苏梗各10g,茵陈15g,炒苍术10g,厚朴6g,青、陈皮各6g,广郁金10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煨木香6g,煨草果3g,青蒿10g,黄芩10g,赤芍15g,垂盆草30g,熟大黄3g,白茅根20g,炒六曲10g,车前草12g。每日1剂。

四诊:病情稳步好转,黄疸明显减轻,查肝功能ALT 66U/L,AST 58U/L,TBIL 66.8μmol/L。面色晦滞改善,体重增加,腹胀不显,食纳知味,尿黄,大便成形,口稍干,左侧鼻衄间作,量不多,下肢瘙痒明显,自觉怕冷。苔黄薄腻,脉弱兼滑。湿热虽化不尽,血分瘀毒内郁,肝脾两伤。药用:茵陈15g,炒苍术10g,厚朴6g,鸡骨草20g,田基黄20g,广郁金10g,青、陈皮各6g,黄芩10g,赤芍15g,白茅根20g,熟大黄3g,苦参10g,地肤子15g,丹皮、丹参各10g,猪、茯苓各15g,虎杖15g,太子参10g,枸杞子10g。每日1剂。此后出院,继续调治,日渐康复。

按:此例患者以湿邪困脾,中焦气滞为主,并见热毒内郁之征,故重在理气健脾、化湿泄浊,兼顾清热解毒。从其病情迁延、舌有紫气分析,又示久病络瘀,故佐以祛瘀通络之品。表明湿重于热者,治以祛湿为主的重要性,通过芳化、苦燥、淡渗,上下表里分消,湿化则热孤,同时兼以清热,佐以祛瘀,主次分明,故疗效显著。

【预后及转归】

黄疸为常见病,治疗得当,一般病情较轻,消退较易,预后良好。其中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如《金匮要略》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说明黄疸经过10天左右的治疗一般能逐渐消退,如不能及时而退,反复迁延或反剧者,病属难治。

阴黄病程缠绵,难起速效。若迁延日久,气血凝滞不化,可成积聚癥块。急黄病候因热毒炽盛,病情凶险,预后多属不良,即所谓“命在顷刻”,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虽然热毒渐解,但正气渐虚,可成正虚邪恋之候。

【预防与调护】

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起居有节,不妄作劳,顺应四时,避免触冒秽浊之气。饮食有节,勿嗜酒食,勿进不洁之品,勿过食辛热肥甘。对有传染性的患者,从发病开始,至少隔离30~40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在传染性的黄疸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用茵陈蒿30g,生甘草10g;或决明子15g,贯众15g,生甘草10g;或茵陈蒿30g,凤尾草30g,任择一方,水煎,连服3~7日。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或转为慢性的阴黄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静养功之类。保持心情愉快,勿予精神刺激,使肝气调达,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半流饮食,以起到补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助湿生热,碍脾运化。密切观察脉症变化,若出现黄疸加深,或皮肤出现斑疹,应考虑热毒耗劫营阴,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应及时救治。

凤尾花和凤仙花一样吗?

不一样。

凤尾草主要以其叶形和生态环境来命名,别名很多,如金鸡尾、鸡脚草、井栏边草等,是一种蕨类植物,属于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喜生长在荫蔽、湿润、温暖处。也耐旱,在南方冬季,石缝中生长的植株经-二月干旱,仍不致完全枯死。主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也有分布。以全草入药,性凉,味微苦,归肝、肾、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等功效。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等。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