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柑橘矢尖蚧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 2、矢尖盾蚧是什么?
- 3、矢尖蚧发生规律是什么?
- 4、如何防治矢尖蚧?
- 5、如何识别矢尖蚧?
- 6、柑橘矢尖蚧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方法?
柑橘矢尖蚧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矢尖蚧在广东、广西、福建每年发生3~4代;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发生2~3代;陕西和甘肃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部分以二龄若虫越冬。
每年4月下旬当日均温19℃以上时,越冬雌成虫开始产卵。其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不能孤雌生殖。矢尖蚧繁殖力强,3个世代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70粒、130粒和190粒。第一代若虫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多在老叶上寄生危害,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二代若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大部分寄生于新叶上,一部分在果实上,成虫于8月下旬出现。第三代若虫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成虫于10月下旬出现。次年3月下旬为成虫高峰期。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若虫历期因季节而不同,夏季30~35天,秋季50余天。雌虫共3龄,雄虫共2龄,经前蛹期、蛹期羽化为成虫。第一、二代历期各约为2个月,第三代可长达8个月以上。卵产于母体下,卵期只有2~3个小时。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棉絮状蜡粉,二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一龄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温暖湿润有利于矢尖蚧生存,高温干燥可使矢尖蚧幼蚧大量死亡。密植柑橘园树冠交叉郁闭、疏于管理的果园易使矢尖蚧盛发,大树发生矢尖蚧较幼树重。
矢尖蚧远距离传播是通过苗木运输,近距离传播靠树冠相互接触、风吹落虫叶及人为活动。矢尖蚧在一个地区初发阶段星点发生于树冠的下层和内层荫蔽部分,以后逐渐向上、向外蔓延。
矢尖蚧的重要捕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和湖北红点唇瓢虫。重要寄生性天敌有矢尖蚧小蜂、花角蚜小蜂和寄生雄蚧的蚜小蜂等多种。
矢尖盾蚧是什么?
Unaspis yanonesis(Kumana)
别名
矢尖介壳虫、箭头蚧、矢坚蚧、箭羽竹壳虫、矢根介壳虫。
形态(图4-1)
图4-1 矢尖盾蚧
1.雌成虫介壳 2.雌成虫背面 3.雄成虫介壳 4.雄成虫 5.卵 6.初孵游动若虫 7.雌二龄介壳 8.雄蛹 9.果、叶被害
雌成虫介壳细长,长2.3—4mm,宽1—1.2mm,紫褐色,周围有白边。前端尖,后端宽,中央有一纵脊,第一、二龄若虫的蜕皮壳依次位于前端,橙黄色,雌虫介壳质地较硬,形似箭头,故名矢尖蚧。体形略弯曲,边缘有不太宽的灰白色蜡质膜,腹面底部垫有白色絮状膜。雌成虫体长形,被褐色蜡质介壳保护,桔橙黄色,长1.1—2.0mm,宽0.6—1.0mm。胸部长,腹部短,前胸与中胸分节明显,后胸和第一、二腹节宽于其他胸、腹各节,边缘膨大突出,4—8节形成末端稍尖,臀板高度硬化。头端和臀板较狭。臀板末端较圆,有3对臀叶。臀叶较大,凹陷在臀板洼内,长形,顶端和内边宽圆,呈明显锯齿状(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第二、三对臀叶均分裂成2叶,其顶端钝圆,常无凹刻。臀棘刺状,臀板第一切口无臀棘,第二、三切口各具一根刺状臀棘。第三对臀叶较第二对小。在腹部边缘具有许多长的臀棘。缘腺6或7对。背腺数目较多,分布杂乱,无围阴腺。触角退化为一瘤状突起,其上各长毛一根,口喙细长。雄虫介壳狭长形,由粉白色蜡质絮状物组成。介壳背部有三条纵脊,两侧平行,蜕皮壳位于前端,淡黄色,长1.3—1.6mm。雄成虫无口器,不取食,不为害。长0.5mm,翅1对,无色透明。翅脉具简单分叉的脉纹,翅展1.7mm,后翅特化为平衡棍。触角10节。眼深黑色,腹部末端具针状交尾器,其长度为胸、腹总和的1/2。卵近椭圆形,不十分规则,长0.2mm,宽0.1mm,橙黄色,表面光滑。一龄若虫(游动若虫)营自由式生活,体橙黄色,扁平,长0.25mm,宽0.15mm。触角浅棕色,7节。复眼紫色。口器弯曲细长,足3对,淡黄色。腹部末端有尾毛1对。定居的一龄若虫,椭圆形,黄褐色。眼深褐色,触角明显,胸、腹部分节明显,纵脊清晰可见,尾毛消失。雌雄可辨。雄的腹节比雌的多一节,且头部长有数根细长的蜡丝,体色亦较深。雌二龄若虫,淡黄色,半透明。体被柔软的薄膜包围,一龄若虫蜕皮壳在头部,触角及足均消失,体节明显可见,体长1mm左右,宽0.5mm,臀板特征明显。雄虫二龄若虫,长卵形,浅褐色,眼2对,紫褐色,口器细长,为体长的2倍。触角及足消失。头、胸部3节明显,腹部腹面1—6节有2条纵沟相隔,3对臀叶明显。预蛹长宽0.7×0.28mm,长卵圆形,橙黄色。眼黑褐色,口针消失。触角、足等附肢紧贴体躯。蛹桔黄色,长宽0.8×0.3mm,触角分节明显,3对足渐伸展,尾片突出。
生活史及习性
矢尖盾蚧的卵多产在母体介壳下,经半小时至3个小时便可孵化为若虫,假“卵胎生”。卵的孵化率高达87—100%。矢尖盾蚧在四川重庆主要以受精雌成虫过冬,部分二龄若虫也可越冬。4月下旬,当日平均温度达19℃以上,越冬雌成虫开始产卵,10月以后当日均温下降至17℃以下时,停止产卵。每头雌虫平均产卵38.7—165.1粒,其中以越冬跨年度的第三代产卵最多,第一代次之,第二代最少。雌虫完成一代需要63—323天,平均108.8—276.3天,其发育历期和雌成虫的寿命远比雄虫长。一龄雄若虫期为14—23天,平均为16.8—20.6天,二龄若虫期为10天左右;预蛹期为1—2天;蛹期为3—6天;成虫期1—3天,完成一代最长为43天,只有雌虫的1/7左右。未经交配的雌虫不能产卵和繁殖后代(表4-1)。
表4-1 矢尖盾蚧雌虫生活史及产卵量(重庆,1979—1980)
发生代数的多少随地区不同而异。在1月和7月平均温度分别为3℃以与25℃左右的陕西汉中和甘肃武都等桔区,繁殖时间在5—9月,每年只能发生2代;平均温度分别为8℃以下与25℃以上的四川重庆,浙江黄岩,贵州惠水等我国的大多数桔区,繁殖时间在4—10月,每年可发生2—3代。平均温度分别为13—16℃和25—28℃的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多数桔区,产卵繁殖期在3—11月,每年可发生3—4代(表4-2)。
表4-2 矢尖盾蚧各代发生期(福建沙县,1974—1975)
在华中及湖南,1年发生3代,大多以受精雌虫在叶背及枝条上过冬,少数以若虫过冬。5月上、中旬产卵。第一代若虫于5月中、下旬出现,多在老叶上为害。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旬出现。成虫产卵期长达40余天。若虫历期因季节而不同。在夏季为30—35天,秋季为50余天。雌若虫蜕皮2次,变为成虫,雄若虫蜕皮2次经前蛹期、蛹期,然后羽化为成虫。第一、二代历期各约为2个月,第三代可长达8个月以上。
第一代雌虫可产卵100—280粒,平均为170粒,第二代为70—170粒,平均130余粒,第三代为110—300粒。
在桔区除冬季因低温,若虫难以成活,数量较少外,其余时间均以若虫居多,成虫很少。平均每叶达数十头乃至上百头,各代所发生的若虫均占总虫数的66.5—71.7%,而雌成虫只占28.3—33.5%。雄虫多群居在叶背和果实的背阴面。在叶背上的雄虫数要占总虫数的97%以上,雄虫的数量常比雌虫多2—3倍。1982年6月据在重庆调查1954头虫子,其中雄虫有1534头,为雌虫的3.7倍。
在福建沙县矢尖盾蚧1年发生3—4代,过冬成虫于次年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一代若虫在5月下旬盛发,多为害老叶。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旬出现高峰,为害新梢和幼果。第三代若虫在9月上旬出现最多。在湖南桔区,1年发生3代,发生时期与福建相差不大。在四川重庆桔园中一龄若虫分别在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出现3次高峰,在12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田间几乎没有活的一龄若虫。各代二龄若虫的盛发期均比一龄若虫要晚20天左右。成虫分别在3月下旬、6月下旬、9月上旬同样出现3个高峰,其中以越冬代成虫高峰期持续5个月以上。第一代盛发期明显出现双峰型,在第一个高峰期虫数最多,两峰之间约相距半个月左右。主要是由于过冬雌成虫发育阶段不整齐所造成。田间各世代重叠。
矢尖盾蚧通过被害植物的枝、叶、果及苗木被动地传播到异地和远方,特别是苗木,是该虫传播到新区的主要途径。一龄的游走若虫只能进行近距离传播。人为活动和风吹落的有虫叶片是该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矢尖盾蚧除了背上的蜡质介壳外,在腹部还有薄膜状的腹介壳,把虫体与植物表面隔开。腹介壳由臀板腹面的分泌物与腹部蜕皮壳的残余物结合而成。腹介壳的末端常常内褶,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孵卵房”。卵产出后很快就在这“房”内孵化(因为这里温度比较稳定,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小),幼蚧停留1—2小时后,才离开母体,爬到新的梢、叶上为害。
初孵的游动若虫出母体后,开始爬行速度较慢,并不断转变爬行方向,以后突然降低爬行速度,最后完全停止行动,除前足稍微能运动外,只要地点合适就固定下来,形成介壳。但游动若虫如遇温、湿度不适及降雨与不适宜的定居点时,就大量的死亡。一般死亡率在90%以上,低于13℃时,一般不活动,高温和低温都会增加幼蚧的死亡。
矢尖盾蚧原产我国,无论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以及寄生菌的种类均较多,因而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果园,矢尖盾蚧不是每年都为害严重。据重庆北碚柑桔园1979—1982年4年的调查结果说明,全园952株10年生甜橙树,1979年时,发生很少。1980年3月普查227株,只有27株遭害,为害指数仅10.6%,1981年4月调查855株,有284株发生,为害指数达33.2%,1982年春调查895株,有510株被害,为害指数达61%。2—6月中旬虫口较少,6月下旬虫口增多,7—10月盛发,到11月时虫口仍多,平均每叶虫口分别由0.07头→2.9头→5.7头→2.1→1.5头。凡6—9月雨量偏多,温度偏低和天敌数量较少,有利于该虫的繁殖和发育。因此,经常巡视果园,检查树冠枝叶和果实上矢尖盾蚧及其天敌——瓢虫、寄生蜂、草蛉、蜘蛛、方头甲等益害虫的虫口数量,以及益害虫种群数与未来的气候对益害虫发展的利弊。预测益害虫口的发生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已经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的柑园,如要开展药剂防治,预测各代一龄若虫的盛发期,特别是第一代。以便在一龄抵抗力最弱的关键时刻,施用药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田间采集雌成虫(已交配受孕的雌虫,虫体肥厚),在放大镜下观察卵的成熟度,观察越冬雌成虫胚盘及卵黄的形成,能提前一月判断下一代的发生期与发生量。
根据雌若虫一经定居后就终身不动而雄虫飞翔力差,羽化后又极易发现雌虫和其交尾的特点,因此,推断处女雌虫能分泌和散发出一种引诱雄虫的性外激素,以示雄虫飞行目标明确。由此便可以专门饲养一批处女雌虫,在雄成虫田间盛发时,将雌虫用纱笼罩着,四周涂胶,诱杀雄虫。根据诱集雄虫的多少,则可判断田间介壳虫发生的数量。
雄虫喜欢黄色,为黄色所吸引,因此,可用黄色的油漆涂在塑料薄膜上诱粘雄虫,或用黄皿诱虫,也可用黄色的塑料薄膜插在田间,下面盛水杀死雄虫,以预测各代成虫的发生量。但是,雄虫的飞翔力不强,一般顺风只能飞200mm左右,因此,诱捕器每亩需设1—2个。成虫在黄昏时飞翔活动最盛,安放诱捕器的时间最好在黄昏时刻。
田间虫口调查应选择园边房前屋后和园内的桔树各一株,共计5—10株,定期(15天左右)在每株不同方位,各调查4—5张叶片,共计20片叶上的虫口及捕食的天敌数和它们的自然死亡数,总共调查100—200叶,春季调查上年的夏秋梢和春梢,夏秋调查当年春梢和果实。若每叶平均虫口在一头以上未上果为害,一般不应用药剂防治。在6月平均每叶有虫1—2头。每果有1头以上,则应用药剂控制。
据调查我国矢尖盾蚧的天敌不下30种,资源极为丰富。国外早在40多年前就不断向我国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先后都获得成功。1980年秋日本专家到四川重庆,引去矢尖盾蚧的两种寄生蜂,现已在日本开始繁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矢尖盾蚧的天敌有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oniocus Endroby—Yoga)、整胸寡节瓢虫(Telcimia cmarginata Chapin)、湖北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hupehanus Migatakc)、中原寡节瓢虫(Telsimia nigra Centralis Pang et Mao)、四川寡节瓢虫(Telsimia sichuanonsis Pang et Mao)、闪蓝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chalybeatas Gorham)、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c Silvestr)、圆斑弯叶瓢虫〔Nephus ryuguus(Kamiga)〕、五指山引隐势瓢虫(Cryptogonus wuzhishaus Pang et Mao),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as)、宽绿唇瓢虫(Chilocorus rufitarsus Motschulsky)、细缘唇瓢虫(Chilocorus cicwmclatus)、阿里山唇瓢虫(Chilocorus alishanus Sasaji)、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pustulatus Lin)、黑背唇瓢虫(Chilocorus gressitti Miyayak)、黑背小瓢虫〔Scymnus(pallus)kawam wrai Ohta〕、双带巨角跳小蜂(Comperiella bifasciata Howard)、黄金蚜小蜂〔Aphytis chry Somphali(Mercet)〕、豹纹花翅小蜂〔Maritta picta(Andre)〕、长缘毛蚜小蜂〔Aphytis aonidiae(Merc)〕、短缘毛蚜小蜂(Aphytis proclia Walker)、日光蜂(Aphelinue sp.)、长缨蚜小蜂(Aspidiotiphagus lounshurbi Berlese Paoli)、矢尖蚧蚜小蜂(Physcus flaviceps G.t.D.),以及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Kumanae)和红色半知菌及黑色的寄生菌、细毛长须螨、蜘蛛等。天敌中以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黄金蚜小蜂、豹纹花翅蚜小蜂、矢尖蚧蚜小蜂、晋草蛉等是其有效利用的天敌,应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利用。
防治方法
加强农业防治,注意保护天敌,适当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应是1—2龄若虫。
1.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剪除严重被害枝和郁闭枝,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而不利介壳虫生长的条件,使其更新树冠,恢复树势。不要过多的施用磷肥,以免造成该虫的大发生。在桔园中防治其他害虫时,不要多次施用三氯杀螨醇、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药剂。
2.保护利用天敌
该虫的捕食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湖北红点唇瓢虫、红点唇瓢虫、黄金蚜小蜂等近10种,效果较好。应注意保护利用。在桔园中不要在寄生蜂和瓢虫的活动期施药,保持树冠清洁卫生,有利于天敌的生存。
3.药剂防治
因随介壳虫龄期增加、介壳增厚,抗药力增强,加之世代叠,又主要以雌成虫越冬,仅第一代发生较为整齐,所以化学防治重点应是第一代,1—2龄期的若虫,以当年第一代幼蚧初见期后的20天左右,喷第一次药,再隔30天左右施第二次药,有效药剂有40%氧化乐果400—5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500倍液;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其他使用药剂同红蜡蚧。
矢尖蚧发生规律是什么?
矢尖蚧每年的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一般可发生2~3代,少数的也有第4代出现。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少数以若虫及“蛹”越冬。雌虫蜕皮两次,共3龄;雄虫蜕皮1次,共2龄,经蛹期再羽化为成虫。该虫在四川、贵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每年发生3代。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若虫,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若虫,9月上、中旬出现第三代若虫。成虫整个产卵期可达40天之久,但卵期仅数小时。若虫历期:夏季为30~35天,秋季为50余天。蛹期3天左右。完成1个世代,第一、二代各约为两个月,第三代可长达8个月。卵产于母体下。第一代雌虫,平均可产170粒卵;第二代平均可产130粒;第三代平均可产190粒。初孵化幼虫能活动爬行,经1~2小时后即固定在寄主上刺吸为害。其足逐渐变小,翌日体上开始分泌棉絮状蜡质。二龄时足与触角均退化,虫体在蜕皮壳下继续成长,变为雌成虫后才形成介壳,虫体藏于介壳之下。雄若虫一龄之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在其中化“蛹”。雄若虫常群集一起,附在叶背,这与雌成虫分散为害的习性有显著不同。被风吹落的有虫叶片是果园内矢尖蚧传播的主要途径;枝、叶、果的相互接触和带虫苗木、果实、接穗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已发现矢尖蚧的天敌有日本方头甲、矢尖蚧蚜小蜂、短缘毛蚜小蜂、长缘毛蚜小蜂、纯黄蚜小蜂、镞盾蚧黄蚜小蜂、长缨恩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轮盾蚧长角跳小蜂和盾蚧寡节跳小蜂等寄生蜂;红点唇瓢虫、细缘唇瓢虫、整胸寡节瓢虫和湖北红点唇瓢虫等30种以上。
如何防治矢尖蚧?
农业防治。合理修剪,在冬季和夏季剪除被害严重、过度郁闭的衰弱枝和干枯枝,使树体通风透光良好、生长健壮。同时加强肥水管理,适量施用速效肥,促进新梢抽发,更新树冠,恢复树势。
生物防治。在矢尖蚧天敌中以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和矢尖蚧蚜小蜂等天敌发生数量大,控制害虫能力强,应注意保护。在重剪虫枝时,剪下的枝叶应在橘园空地上堆放一段时间,以便天敌自行飞回树上,继续繁殖捕食,发挥其控制作用。当天敌能控制矢尖蚧时,应尽量不用药。若不能控制时,必须用药,应选择天敌抗药性强的安全隐蔽期喷药。一般在5月中、下旬防治第一代若蚧。防治时应采取单株挑治的办法,减少对天敌的杀伤。若天敌数量很少,可释放天敌,以便增强其控制力。
化学防治。矢尖蚧第一代若蚧发生整齐,容易防治,其后则世代重叠,虫龄不一,防治效果通常不好。因此,防治矢尖蚧主要是防治第一代若蚧。可选用药剂有机油乳剂100~150倍液、松脂合剂18~2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另外,在晴天气温较高时也可喷2.5%甘薯淀粉液(2.5千克红薯淀粉液加水20千克调成糊状,然后加入80千克沸水充分搅拌,冷却后及时使用)。
如何识别矢尖蚧?
矢尖蚧,又叫矢尖介壳虫、箭头介壳虫、矢根介壳虫、矢尖盾蚧、矢坚蚧、箭羽竹壳虫和箭形纵脊介壳虫,属同翅目,盾蚧科。我国大部分橘区均有分布。其主要识别特征如下。
雌成虫介壳长2.8~3.5毫米,前端尖,后端宽,末端呈弧形,状如箭头,黄褐色或棕褐色,边缘灰白色。介壳中央有1条隆起的纵脊,两侧有向前斜伸的横纹。若虫的蜕皮壳有两个,附着在介壳的前端,淡黄色至黄褐色。雌成虫体长2.5毫米,长圆形,橙黄色,口器发达,口喙长。胸部长,腹部短,前胸与中胸分节明显。第一、二腹节边缘凸出,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央1对臀叶较大,且陷在臀板尾洼内,其内缘有小齿刻。第二、三对臀叶皆分裂为2瓣。雄虫体长0.5毫米,橙黄色,有1对翅,翅展1.7毫米,尾部有针状交尾器。卵长约0.2毫米,椭圆形,橙黄色。若虫一龄时形如草鞋,有1对发达的触角及3对足,体末端有1对长毛;二龄时为扁椭圆形,淡橙黄色或淡黄色,触角及足均消失。蛹长1.4毫米,长形,橙黄色,末端交尾器显著地突出体外。
柑橘矢尖蚧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方法?
(1)做好施肥、防冻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培养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抗虫性。结合冬剪,在4月份以前及时剪除虫枝、荫蔽枝、干枯枝,集中焚烧,减少虫源。改善柑橘园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危害,在盛果期经常查园。及时防治,减轻矢尖蚧对果实的危害。
(2)主要天敌有整胸寡节瓢虫、湖北红点唇瓢虫、矢尖蚧小蜂、花角蚜小蜂和黄金蚜小蜂等,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矢尖蚧的第一代发生期比较整齐,初孵一、二龄若虫抗药力较差,此时天敌虫口也较低,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抓紧1~2龄期防治,狠抓第一代,可大大降低2~3代的虫口基数。喷药适期为当年第一代幼蚧初见日后21~25天,喷第一次药(或雄虫中有少数虫体出现附白絮状蜡质时,即二龄雄虫初见日立即喷药),再隔15~20天喷第二次。可选用25%喹硫磷乳油600~10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40%杀扑磷乳油1000~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松脂合剂16~18倍液、洗衣粉烧碱1∶0.1∶100~200倍液。苦楝油乳剂100~200倍液防除雌成虫效果好。在一个柑橘园中若是局部橘树发生,可采取挑治,有利于保护天敌和节省防治费用,喷药应着重喷射树冠下层和内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