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横县茉莉花有哪些些产业结构政策

1.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规划

为了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挥文化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充分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开发打造品牌项目,全力推动横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增长。横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制定了凸显横县特色的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聚焦茉莉花产业、文化、城市三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加快推动茉莉花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逐步打造世界茉莉花产业文化中心的总体目标。

2.政策扶持茉莉花产业发展,夯实茉莉花文化基础

为推动茉莉产业高速发展,横县专门出台了加快茉莉花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对茉莉花产业企业和花农进行奖励扶持,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

3.培育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横县组织广西南山白毛茶圣种生态茶博园、茉莉花文化产业园、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茉莉花文化展览馆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和示范基地都获得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4.加强茉莉花文化交流,打造茉莉花文化品牌

为了打造横县茉莉花文化品牌,横县在2000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201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届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并于2019年举办首届世界茉莉花大会,组织文化企业入场推介、展示和宣传产品,以加强文化交流和宣传,推广横县茉莉花文化品牌。

5.挖掘茉莉花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为了深挖茉莉花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横县积极推动茉莉花(茶)文化的保护,2012年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广西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同时也积极指导文化企业在挖掘茉莉花历史文化故事、设计制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茉莉花茶新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

6.大力优化茉莉产业结构,探索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

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横县使茉莉产品结构从以茉莉花茶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横县依托茉莉花产业的培育了特有的茉莉花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横县有九龙瀑布群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1家,西津湖景区、圣茶谷景区和中华茉莉园等3A级景区6家,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以及十几家三星级农家乐。

花木产业 “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

花木产业 “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

据国家林业部门信息,全国苗木存圃量约600亿株,但年使用量包括造林苗只能用250亿~300亿株,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杭州园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吴世光说,“这两年苗木销售下滑,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调整大势影响,但更多是因为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性矛盾所致。”近年来,园林花木产业这个曾经被誉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最有活力的产业正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低潮,结合国家“十三五”期间的整体规划和业内人士对花木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热潮呼声不断,在2016年开年至今,笔者关注到涉足花木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改变的现象,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象一、借助机遇 花木产业调整转型

据专家分析,当下花木产业三大痛点背后对应着三重窘境:一是行业管理缺位。花木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行政部门大多没有专门的花木行业管理机构,花木行业社会组织不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二是缺乏产业扶持政策,对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事关花卉产业发展带有根本性公益性事业扶持不够,对市场建设、物流配送、社会化服务等产业基础性建设缺乏支持,对花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创建等缺乏鼓励性政策;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花木大数据统计不完全,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要想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先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加快创业创新步伐,使产业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方式,就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增动力,就是产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传统增长点,还要发掘新增长点。

现象二、借助旅游 花木卖风景渐成“新宠”

2010年,谢德炳的公司看好当时重庆火爆的苗木需求市场,到沙坪坝区凤凰镇胡南坝村流转了500亩地,投资建苗木基地。两三年间,公司先后投入了数百万元,在这基地里培育起可供城市绿化的各类树苗和大树数十万株。可让公司意想不到的是,当苗木可以出土卖钱时,需求侧已经发生变化,不仅市场萎缩,而且价格也成倍下跌。一时间,这些苗木成了“烫手的山芋”,也使经营了5年的基地陷入了困境。

2015年初,面对困境,谢德炳花了一段时间,外出考察,看到一些苗木基地利用花卉,搞起了观赏旅游,赚钱不少。这给了他灵感,何不再投点资,把原先卖苗木花卉的基地,转型为卖风景。

在确定了转型的目标后,他开始筹集资金,对已经培育起来的花卉苗木基地,按休闲观光旅游的要求,进行改造。2015年9月23日,由苗木基地改造成的“花漫大地”,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没想到花海这么吸引游客。”谢德炳说,开园后,从重庆主城等地来的游客,把花海挤了个水泄不通,最多时一天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开业后1个月的时间,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现象三、借助电商 改变花木供给

如今,电商已成为花木继批发零售和产地型拍卖交易之后,正在兴起的又一重要交易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也改变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地花木生产,供给结构悄然发生改变。

像今年4月份的中国长兴花木采购大会,花木企业通过中国园林网的园林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市场的有机对接,从产品质量、品种选育、物流配送和包装4个方面影响着花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推动苗木行业向高品质、高规格的精品路线转型,以及调动苗农种植积极性,有着一定的意义。

现象四、借助市场 大力发展家庭园艺

在景观花木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家庭园艺市场悄然启动,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家庭园艺设计,对家庭园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花木市场的数据统计,家庭园艺消费占到其整个花木市场销售量的近三成,家庭园艺作为花卉行业的一枝新秀,逐渐在花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花卉消费新的增长点。而在互联网上家庭园艺消费数额也不容小嘘,有数据显示,淘宝网上每天家庭园艺产品的成交额在200万元左右。所以,现在各地花卉市场很看重家庭园艺市场这块,积极主动转型,包括优化存量、升级提档、引导刺激消费。

现象五、借助金融 花木产业获动力

长期以来,农村资产难以认定、农民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并愈发成为掣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那么农民正在养护的苗木为什么不能成为抵押品?北京农交所总经理刘峰说,价格评估难、抵押物认定难、没有产业链条等,都是导致农村资产难以进入投融资市场、农民手里缺乏“活钱”的主要原因。

根据统计,北京存量的苗木大约有300亿元的价值。截至目前,本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8万亩,基本完成百万亩造林的主体工程。市园林绿化局消息显示,到2020年底,北京将再增38万亩平原森林。这就意味着,未来苗木的总量将会变得更大,估值也会更高。

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从2015年开始,农交所利用自有资金尝试成功以后,就开始搭建平台,请评估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园林绿化企业一起,推出一套苗木抵押融资的可行性方案,解决苗木评估、苗木抵押、苗木监管、苗木流转等棘手问题。

疫情当前春季鲜花市场收到巨大影响,新上市花该如何处理?

在前几天过去的情人节里面,想必应该是大家过的最不好玩的一个情人节吧,大家因为这个疫情的原因大家就只能呆在家里面,不能够出门了。因为这个疫情的原因,让很多产业都受到了影响了,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鲜花市场。要是放在之前,在情人节这一天除了餐饮等这一些娱乐场所的人很多以外,就是要属鲜花的销量最好了,花朵当然要给自己最爱的人啦,所以在情人节就会有很多男生买花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子了,但是呢现在呢不能出去啦,花就没人买了,很多新上市的花就会面临着没有人要的处境,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觉得可以降价处理。当然啦,肯定是没有之前赚的好了,但是为了不亏本就只能这样做了,不然那一些鲜花在家放着也只能是烂了的下场。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就只能这样做了,起码不会亏钱那么严重。还可以实施买鲜花送其他价钱比较便宜的政策,买一送一,这样比较会吸引人的。

第二个我觉得可以开启一个在同城的鲜花网购平台的,并且实现送货上门这一个服务。大家呢其实心里面都是很讲究一种仪式感的,大家也都是很想过节的,女孩子也是很希望收到自己的鲜花的,所以呢这时候对鲜花进行降价处理,然后呢还送货上门,应该也是会蛮有生意的,大家也是会比较喜欢这一个方式的,还不用出门,自己是不会受到病毒的传染。

以上的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了,大家要是还有其他想法的,欢迎大家来和我一起交流讨论。

周宁:山城花开 农民闻香鼓口袋

夏末时节,周宁县浦源镇端源村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晚香玉花卉种植基地里,50亩晚香玉娇艳欲滴,幽香扑鼻。花农们正抢抓花期,在一座座花棚内采摘、搬运,及时供应市场。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高山立体小气候使得这里常年凉爽宜人。立足这一自然优势,该县全域布局高山冷凉花卉产业,种植面积2700多亩,产业链产值近3亿元,带动近千人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遍地花香 种出亿元产业

8月24日,走进周宁县盛周花卉基地,花农们正忙着采收、分拣、包装多头小菊,准备销往广东、上海等地。据介绍,该基地花卉种植面积400多亩,以百合花和小菊为主,花卉年产量达800多万枝,产值1000万元。

近年来,周宁县立足实际,精准定位,编制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花卉产业“三链”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强化资金和用地保障。县里先后引进无锡向山兰园、盛周花卉、三杉科技等30家花卉苗木企业,建成大花蕙兰、香水百合、多肉植物等一批生产基地,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种植、从销售到展示的花卉产业链,产值近3亿元,“小花朵”长成亿元产业。

四季花开不断,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基地刚成立时我就来务工了,每年收入有3万多元,家门口上班真好!”在盛周花卉的包装车间里,村民魏倩芳一边包装多头小菊一边说。

受益的不只村民小魏,位于“鲜花产业带”上的溪坪村,通过与福建盛周花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向企业租赁20亩大棚发展花卉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

周宁县还争取上级花卉产业资金1800多万元,县级配套扶持资金500万元,对建设设施大棚、冷藏保鲜库、自动化设备及创龙头、创地标等给予相应奖补,并配置“大棚贷”等金融产品,鼓励引导花企加大投入、补齐短板。目前已培育省、市级龙头花企2家。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00多个小农户掌握种花本领、分享产业效益,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科技支撑 花卉种质“芯”突破

在七步镇后洋村福建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培室内,女工们正认真地进行多肉种苗的培育、筛选。

“我们基地以研发多肉种子为主,每年有上百个新品种在这里问世。”基地负责人陈寿强说。该公司于2021年开始种苗的培育生产,目前,大棚种植种苗量达200万颗,车间储备种苗达1000多万颗,今年已销售500多万颗种苗,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随着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周宁县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开展新品种研发、种子种苗繁育,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实现从“种花人”到“育种人”转变。

为此,周宁县投资6500万元,建成“金种子”保种和孵化培育中心、花卉组培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开拓高山冷凉花卉种质“芯片”。

三杉生物科技公司成功掌握89个多肉品种培养基配置、生根生长等一揽子技术;向山兰园拥有农业农村部认证的18个植物新品种权,大花蕙兰种苗占全国市场60%份额;天蓝蓝公司收集200多个杜鹃花优良品种,种植养护、嫁接造型等技术领先业界;盛周百合与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共建“园艺种苗繁育应用示范基地”。

目前,周宁县花卉企业已研发培育新品种86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2项。

延长链条 花经济四季常开

“我们的‘夏鹃’,花色丰富,花型多样,赶紧下单啦!”25日晚上7点,在“天蓝蓝花之乡”抖音直播间内,主播王永光正铆足了劲带货,开播几个小时销售额便超过1万元。

2012年,王永光返乡创业,在坂坑村成立福建天蓝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上百个杜鹃花品种。受疫情影响,花卉基地线下销售受到冲击,公司与坂坑村委联合探索线上微拍堂直播销售模式,通过电商拍卖杜鹃盆景。目前,天蓝蓝公司已进行了上千场直播,售出杜鹃3万多棵,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搭乘电商发展快车,周宁县不断培育壮大花卉产业基础。近年来,该县打造“周宁有鲤”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发展“直播经济”以及“旅游+花卉”“电商+花卉”等新业态,向山兰园、天蓝蓝、三杉生物等一批花企在抖音、快手平台人气火爆,电商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荒地变花园,游客络绎不绝,村集体入股创收近20万元,带动3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坂坑村党支部书记宋玉春介绍,依托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该村连续举办五届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实现“花旅联姻”。

鲜花种植催生了赏花经济。周宁因地制宜,串联“花鲤小镇”“百亩荷塘”“油菜花海”“杜鹃花海”等热门花旅目的地,游客一年四季皆可“观花海、逛花市、赏花艺、过花节”,2021年吸引游客6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