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情人节吗 ,七夕情人节寓意?

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夕节是情人节吗 ,七夕情人节寓意?

七夕不能说是情人节吗?

七夕可以说是情人节,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都是情人节,这一天大家都会给喜欢的人买礼物,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和另一半约会,或者去看看电影之类的。所以说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也可以简称为情人节的,在这一天过的就是属于情人的节日。

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现代人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有历史记载上巳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我是一生淑女,我来谈谈我了解到的上巳节和七夕节。

上巳节这个节日对于今天的我们很陌生,说起农历三月三大家就熟悉,其实三月三就是古代的上巳节,这样就对上号了。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我们的民族内敛有余而浪漫不足,拉个手还被指责“男女授受不亲”。如果说三月三这天,远古先民曾经当作青年男女法定的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更不可理喻呢?在3000年前的周代法律就这样规定,有史为证《周礼.地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去,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段话的意思农历三月、四月间仲春时节,未婚男女必须相会,官府和父母都不得阻拦,无故不执行命令者,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令呢?这主要是解决当时人口和粮食问题,俗称“食色问题”。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少年钟情、少女怀春,为了社会安定和人口发展,鼓励青年男女顺应天意于田间地头去约会、郊游,做男女合和之事,与春天来一场诗情画意的密会,通过联谊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种子和粮食的祈愿。

有诗佐证,诗经.郑风.溱洧就有描述。

诗经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

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

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表达了上巳节那天,郑国倾巢而出的俊男靓女们,在溱水之伴、洧水之滨手持兰草沐浴、在打情骂俏中约会和自由恋爱、尽情欢乐的盛宴。

魏晋以后,上巳节又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描述的曲水流觞,使上巳节变得多元化也凸显雅俗共赏。

至宋代,理学的兴盛,礼教越来越森严。上巳节的崇尚欢快、自由的主旨与理学有违,这个传承几千年的节日逐渐没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巳节看似消失了,但它的火种实则还在流传。 时至今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比如广西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的苗族都把三月三上巳节作为自己民族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古代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是织女与牛郎的神话传说,女人们把自己的所及所不及愿望期许于上苍。与上巳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女性群体活动,比如乞巧、互访闺蜜、同切磋女红,是真正的女儿节,在这个节日里男性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至于男女定情更是衍生品。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七夕流传最久、最广的习俗。最终被定为中国情人节是2006年5月20日。

在速食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每年的三月三上巳节还是情人节,呼三朋四友、偕爱人之手来一个说走就走的郊游,跳出钢筋混凝土大厦,徜徉在明媚的阳光下,放慢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落后的灵魂,于诗词歌赋重温浪漫亦重拾古人之风雅。

七夕节在古代明明是乞巧节?

当代人所称的情人节,是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时代差异,流行文化也属于时代的产物,虽然鱼龙混杂,难以成文,更改变不了民族文化层面的历史意义,但有其鼓舞社会,开拓思路,丰富生活的现实作用。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情人节要祝福吗?

要,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情人节,如果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当然应该互相值得珍惜和彼此相互祝福的!

彼此间为所爱的人,衷心送出祝福:祝他(或她)一生平安!健康快乐!

夫妻之间是一生中彼此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在特殊的七夕节送上温暖的祝福语,是件很浪漫的事!感人的瞬间会记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