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优秀教案,阅读和写作能实现双线进行吗?

一节课中,阅读和写作能实现双线进行,这是肯定的。但并非每节课都要进行,我们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写作指导的文章来运作,才能完美,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怎样操作效果更好。

一、理解记忆与引用。

1、首先是诗词。在讲读过程中把经典诗句在理解大意,明确哲理的基础上背下来,然后写一段话,要求引用这句诗,并且恰到好处。写景的诗句比较容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讲授这句诗时,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虽然是写边塞奇寒,也有作者的惊喜,也能用在我们东北冬天的雪景里,于是让学生描写一次大雪后的美景,把这句诗引用在语段中,学以致用,很有效果。还有写春天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

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阐明哲理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在课堂讲授时都做过片段练笔,引用诗句,能让学生的作文更有文采,收效很明显。

2、文中精彩语句记忆与运用。《春》一文中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精美的语句讲解后,马上就让学生写一个片段,并引用这句话。既对原句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运用,一箭双雕。《雨的四季》中,精彩语句,俯拾皆是,先让学生阅读找出喜欢的语句,理解欣赏后进行写作运用,对春雨的描写:“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对秋雨的比喻:“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对于初中生尤其七年级的学生,这种方法很奏效的,他们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样做,比只是要求提问背诵要有效的多。

二、片段仿写。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仿写的开始,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美词句,独特构思,写作手法,来开启自己的灵感,学会创新,模仿多了,慢慢地就会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运用修辞,如何凸显人物,如何吸引读者。

1、描写方法的仿写。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经典篇目,其中,雪地捕鸟一段写得很精彩,那么在讲授这段时让学生找出准确的动词,然后分析这些动词的作用,最后我设定冬季里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打雪仗”来写一段话,注意准确运用动作描写,当时就有同学用“搂起”“按压”“攥”“拗向”“掷去”等动词,写的十分形象。

《孙权劝学》《卖油翁》中语言描写(对话)非常精彩,《故乡》里的外貌描写非常典型,在这些文章当中,我都采用了边讲解边练笔的形式,双线并行。

2、修辞仿写

《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文中修辞方法的运用,特别典型,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还有不常见的移觉等修辞方法,我们利用这些经典的修辞进行讲解,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出发,学会运用修辞方法,是很不错的仿写练笔。

2、写作手法的仿写

在学习《白杨礼赞》时,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来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讲解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点,于是选择了小草,松树、梅花等植物让学生用象征的手法赞扬这些植物的精神。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来写自己的老师或同学。

4、仿写开头和结尾

在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开头结尾都很简洁,让学生用倒叙的手法,开篇点题的形式,来写一件往事的开头结尾。《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结尾升华主题一段,由赞美母亲而赞颂千百万的劳动人民,让学生仿这样的主题的表达,写《我的爷爷》。

仿写是创新的开始,它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改写续写训练。

在教授《狼》一文时,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述故事情节,然后进行改写,需要想象力,加上人物的心理,语言,环境等描写。《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尾两个骗子逃走了,在分析最后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骗子逃走之后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再不改变原文主题的前提下,续写一段话,学生的热情很高,很有积极性,想象也是五花八门,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他的想法,应以鼓励为主。

想象就是创新的延续,通过想象写出的文字,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四、激发兴趣,当堂作文。

教学30年,我最不喜欢将一篇很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为了考试而讲题,我通常让学生自己读后整体感知,把第一感知说一说,大家互相展示,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总是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很可能对学生有灵感的触发,于是就会有另一片好文章的形成,《太空一日》《一滴水流过长江》,《孤独之旅》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一气呵成。

一节课中阅读和写作双线并行,是可行的,但要选好文章,备好课,合理安排时间,否则将功亏一篑,得不偿失,让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注入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把每一堂课都讲的有滋有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紫藤萝瀑布优秀教案,阅读和写作能实现双线进行吗?

一师一优课获奖容易吗?

老师们如果掌握了“一师一优课”评课的角度,按照评课的角度去做事半功倍。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要求从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向发展功能。显然,从评价目的来看,“理念”式比“标准”式更符合这一要求。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在考查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情况,属于过程取向的评价。只是它太模糊、笼统,不像“标准”式评课那样客观和便于操作,缺乏获取数据的观测点或维度。为把当前的“理念”式评课推向深入,我认为可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评课。

矛盾论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强有力工具,“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教学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形式,也适用于矛盾分析。这里我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结束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课堂教学动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活动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这三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多重矛盾关系,即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对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说,上述三对矛盾也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系统最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教学的性质和存在的价值”。可以说,学生与教学内容这对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前提,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推动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课堂演进形态:主次矛盾的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就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当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毫无疑问,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不应该由学生自动或孤立地解决,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否则会是一种盲目、低效的自学。而教师能否起引导和帮助作用,或起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则有赖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什么样的教育及人际关系。换言之,取决于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次要矛盾。只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都得到解决,才能促进着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

(三)课堂活动结果:矛盾的同化或顺应式消除

矛盾论认为,矛盾的解决意味着矛盾的主次方面实现了相互转化。从理论上讲,教学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应向主要方面转化。但从实践来看,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解决有两种可能:学生要么放弃自己原有的看法,赞同书中的观点,要么坚持自己的看法,放弃或改变书中的观点。用皮亚杰的话说,前者是顺应,即个体建立了与外部刺激相一致的新认知结构,后者是同化,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在解决与教学内容矛盾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就可能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顺应学科结构,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对于“一师一优课”,我认为更注重的是过程。通过“一师一优课”,老师们进行了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情境引入,课堂活动,教学反思等一系的教学活动。从中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得到锤炼!这是“一师一优课”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