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国耻是什么事件,哪个国家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最大?
中国近代史上,伤害中国的国家多了去了,但论到伤害最大的两个,自然要属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当中,如果要选一个,那绝对是日本。
道理不言自明,从两个国家的侵略初心,从两个国家对我们造成的实际伤害,以及仇恨的延续来看,伤害我们国家最痛的必须是日本。
侵略初心:日本准备灭国,俄国只想占点小便宜(日本军队)
相比日本,俄国对我国的侵略时间更长,从康熙起,沙俄就开始了侵略,尼布楚.雅克萨之战,大清康熙战胜了沙俄,然后划了疆域,以外兴安岭为界,北边归俄国,难边属大清,库页岛自然也是大清的国土。
1858年,俄国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大清外强中干,被英法联军痛揍,于是,俄国人开始侵略我边境。由于大清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和俄国硬干,因此,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就产生了,无奈的清朝割让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城,俄国一看中国比想象中更虚弱,趁机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四十万左右的土地,两次加起来,俄国侵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看得出来,俄国就是个乘火打劫的角色,喜欢趁人之危占点小便宜。至于说整体开进,想要接收了中国,俄国人始终没有这样的大计划。
可是,日本有“完全占领中国”的大计划。从1894年开始起,日本雄心万丈,目的就是中国全境,甚至再扩大,日本想成为“亚洲之王”。
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日本厉兵秣马,做着各种准备,1931年占了东北,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个是想占点你家的便宜,一个就是想把你直接灭了,你说哪个更讨厌?无疑,日本更让人讨厌,对我们伤害更大。
日本侵华战争,让中国人损失更加惨重俄国也好,苏联也好,其实和中国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除了早期抢了些土地,后来在东北干过一些仗,实际上对中国人的伤害远没有日本人大。
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中国军人加百姓,前后总共死了3500多万人,财产累计损失达到了5600亿左右美元。在战争过程中,更是出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残酷事件,近30万人转眼间魂归西天。
3500多万人,上千万个家庭,这样的伤害,中国人永远忘不掉。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过去,日本和俄国没有一个好东西,但日本人给我们造成的伤害,确实远远大于俄国人,造成伤亡的数字,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无论何时,人是最重要的,而日本人刀枪下的中国冤魂实在太多,日本人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
从仇恨的延续来看,日本人更过分无论中俄之间打得如何凶,苏联时期,还是给了中国很多的帮助。
从列宁开始起,中苏关系非常好,都是一个共产国际。一度,列宁还承诺退还沙俄时侵占的土地。但,斯大林上任后,这事没了音了。
尽管如此,苏联还是中国的最大伙伴,就算是斯大林对蒋介石不薄,就算是在斯大林逼迫下,蒙古被蒋介石放弃,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苏联的其它支持。
如果没有苏联,中国建国后的朝鲜战争很难打胜,没有苏联的核武器牵制,美国说不上在朝鲜就放核武了。如果建国后,没有苏联的整体支持,中国也很难快速上道。
后来,苏联这个老大哥倚老卖老,没有以前贴心了,但在世界领域,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门面,一直冲锋在前,这也为中国减缓了风险。苏联一些不成功的建设,也为中国带来了启迪。
苏联分裂后,俄罗斯面临各种苦难,是中国和俄罗斯紧紧站在一起,形成了亲密战略关系。总之来说,俄罗斯就是中国的盟友。
而日本,在二战后,靠着美国支持发了家,彻底进入美国等西方阵营。对于曾经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小日本根本不认,还常常出现内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场面。不仅如此,在钓鱼岛问题上,还常常出现摩擦。
总之,日本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不仅是在当时,还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今天,日本还是没有任何对战争的悔过,民族间的仇恨还是很深,而且这种仇恨还在延续。
因此,现在对于俄罗斯人,我们亲切地称为“战斗民族”。对于日本人,很多中国人依然说的是“日本鬼子”。
近代伤害过中国的国家很多,如果选择两个伤害最大的,那就是日本和俄国;如果只选择一个,那必须是日本。
1915年前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1840鸦片战争
1915年,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并于5 月25日完成签字。5月9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称“五九国耻”。
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新青年》
1842年到1949年期间有多少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东界约记》、《勘分西北界约记》。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860年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58年5月28日,即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前半个月,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1861年6月,中俄双方签订了《勘分东界约记》。1864年10月明谊与巴布科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起至浩罕边境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与日海军激战,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11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日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交纳3000万两白银,日本才交还辽东半岛。
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等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1931~1945年):《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所谓中原大战,一言蔽之就是近代史上最大的军阀混战,其规模之大,足可称为一次由军阀发起的全面内战。在这场持续6个月的战争中,反蒋同盟与蒋介石集团共计投入140余万人,伤亡将近30万人,波及冀、鲁、湘、桂等20余省,消耗军费5亿元。正因为这场内战,使得刚刚迈向现代化国家道路的中国再一次遭到重创。
战争的起因说来也简单,不外乎两个字:“裁军”。
1928年6月,北伐接近尾声。但是在历经两年的战斗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名义下拥有着超过220万的军队。这一庞大的军队几乎将政府所有预算占用的同时,也使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不能投身生产领域。可以说,这不单单成为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也让百姓不得安宁。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裁军势在必行。因此,在几乎同一时段,蒋氏电告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其着手准备裁军的事宜。
▲冯玉祥(左)、蒋介石(中)、阎锡山(右)不过,就当时国民政府的威望和军阀自身的考量来说,裁军一事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首先,就北伐一事来说,如果没有各路反北洋的势力前来投靠,那么国民政府北上的敌人可不单单只有北洋军阀。因而可以说,北伐之后各路军阀只不过是换了一身军装,接着在所谓的“民国”的名义下继续搞派系斗争;这点,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也能见到,不然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也不会打得如此悲壮。
其次,对于这些名义上接受政府领导的军阀而言,他们手底下的军队就是他们向中央政府要挟经费的资本。基于这个实际的考虑,他们更不会轻易接受裁军的命令。
面对这宛若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是于1929年年初决定:裁军至80万,同时军费缩减至全国税收的40%。消息一出,各路军阀哗然。即便如此,军阀们还是出席了裁军的编遣会议。在会议上,蒋、桂、西北、晋系这主要的四大派系就裁军事宜展开了激烈的谈判,会中各方都想其它派系做出牺牲,而自身则保留更多的军队。在僵持之下,谈判最终破裂。
会议结束后,首先发难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新桂系为了控制湖南,先将程潜软禁,随后指派本方人员主政湖南。但是,负责政务的何键、鲁涤平二人不合,且鲁涤平暗中投向蒋氏,因而后者便让蒋介石向其部下输送军火,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此事被驻守该地的其他桂军将领发现,鲁涤平部随即便被缴械,同时他本人亦被免职。
▲左为李宗仁,右为白崇禧东窗事发,蒋、桂两系矛盾激化。当年3月,拥兵20万的新桂系与中央政府之间爆发战争,即“蒋桂战争”。3个月之后,在蒋氏的政治与军事攻势之下,这场战争以新桂系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兵败之后,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不得已出逃境外。
处理完新桂系一事后,余下的西北、晋系与中央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出现了矛盾加深的趋势。而桂系的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压垮现状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谁都不想步桂系的后尘。
同年5月,冯玉祥与蒋介石矛盾公开化;至11月,李宗仁等桂系将领与汪精卫一起通电反蒋。到了12月,又有唐生智、张发奎通电拥护汪精卫及阎锡山,另立中央政府。如此一来,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不过,此时派系领导人之间还没完全撕破脸皮。阎、蒋二人在翌年2月份,往复发送电报长达1个月。在这期间,阎锡山要求蒋与其一同下野,交由汪精卫改组议会。这个提议对于谋求独裁的蒋介石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其结果可想而知。
到当年4月份,眼见无法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各方决定诉诸武力。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首先是蒋介石在平汉铁路检阅部队,随后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布就职,另组一个政府。更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5号对阎锡山下达了通缉令。如此一来,大战便无法避免了。
1930年5月11日,中央军率先发起进攻,揭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按照战前的规划,反蒋同盟共计80余万人,分四路:李宗仁指挥桂军,由广西出击,北上武汉;冯玉祥则率部由郑州沿陇海铁路、平汉铁路东进徐州,并防守许昌以北地区,与桂系汇师武汉;而阎锡山就指挥晋军由河北沿津浦铁路南下进攻济南,随后与冯玉祥的部下合攻徐州,直指南京;与此同时,石友三从河南发难,配合阎锡山攻打济南。
加上西北军拥有重火力优势,因而当时的反蒋联盟可谓占尽优势。不过,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
上文说到,整场战争最先发起进攻的是中央军。而在一开始,来自德国的军事顾问佛采尔中将也是建议优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较弱的晋军,再转而攻击其他几个方向的反蒋联军。但是到了实战的时候,中央军却是从陇海线主动出击,攻打最强的西北军。而这波看似冒然激进的攻势,居然把西北军打得难以招架。
原本,西北军战力彪悍、善于修筑攻势,又有骑兵、装甲车、重火炮支援,应该能给中央军一击迎头重击。但是在开战之后,原先部署在该地的西北军却一路退至开封。强大的西北军不进反退,这是为何?
原来,蒋介石为了取得胜利可谓不顾一切了。在这里,蒋介石部署的熊式辉、陈诚、卫立煌、张治中等师都是其嫡系精锐,他本人更是直接来到距离开封三百多公里的徐州前线亲自指挥。更重要的是,中央军占据着铁路运输和制空优势,其中尤其是铁路,使得中央军能够得到充分的后勤补给,而且免去了行军之苦。
反观另一边,虽说这一片是西北军的地盘,但是因为缺少运输工具,西北军的部队只能依靠步行前往战场。而且,他们只能自备干粮,而补给方面那就是完全看运气了。
本来应该往徐州方向打的部队,被活生生的打得往后退,还是退到了离郑州不远的开封,这可把冯玉祥给急坏了。为此,他不得不立即做出调整,命令在郑州一带的机动预备队孙良诚部立马投入战斗。就这样,陇海线一带成为了中原大战的主战场,冯、蒋两派在这里拉锯、鏖战数月之久。
▲孙良诚大战进行到5月下旬的时候,随着增援赶到,西北军配合着重火力以及防御工事给予中央军迎头一击。在西北军的猛攻之下,中央军开始往来时的方向溃退。而蒋麾下的陈诚一部,更是几度被围,要不是凭借着机枪火力优势,只怕会被西北军全歼。
与此同时,中央军与西北军在平汉铁路(京汉铁路)也展开了激战。平汉铁路位于徐州的西部,穿郑州而过,若迂回至此的中央军拿下了这一段,那么郑州、开封两地的西北军只能乖乖投降了。同陇海线的战况类似,开战初期,中央军在此地打出了一波咄咄逼人的攻势,逼近许昌的同时,还迟滞了西北军主力与晋军主力汇合。
为了避免先锋部队被围,冯玉祥不得不在这一地区投放铁甲车队,同时调来主力精锐以打通与晋军的配合,他本人更是亲自赶到里指挥作战。
在重压之下,负责该地战事的中央军何成濬部一路南退。到了6月13日的时候,何成濬已经从许昌等地一路退守到河南中南部地区的漯河,并在该地与西北军展开了阵地战。这时候,中央军与西北军战力差距显现出来。不单单是在平汉线,此时的中央军可以说是全面溃退。
在津浦铁路一线,是晋军与中央军的战场。在这里,反蒋同盟一改其他地方开战时的弱势。在傅作义的带领下,晋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克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并且在6月末的时候强渡黄河。而此时,西边中央军主力正被西北军压得喘不过气来,蒋介石本人更是差点在朱集车站被俘。此时,晋军如果能配合西边的攻势、给予冯玉祥部下更多的补给,那结果就是中央军落败。
不过就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南方出现的一个变因,使得天枰出现了倾斜。
按原计划,李宗仁应率领桂军自广西北上,让中央军腹背受敌。不过,在湖南一地驻防的何应钦令部下在湘西阻击桂军。同时蒋联系上粤军蒋光鼐,命其率3个师攻取湖南南部的衡阳。如此一来,李宗仁不得不于7月初开始退回广西,而在此时,滇军更是直接响应了南京方面的请求。
面对多面来敌,李宗仁只好放弃北上的计划,草草结束这次战争。而南方的战事,也就此结束。也因为这个变因,使得蒋能够抽出足够的兵力挥师北上,改变战况。接下来,一如佛采尔一开始的建议那般,中央军开始通过晋军的防线打开僵局。
▲乔治佛采尔在获得足够兵力之后,中央军于7月上旬开始在津浦线正面攻击晋军。除了在陆上作战,一部分中央军还乘船登陆在青岛登陆。在重兵之下,晋军开始节节败退。
就在这个时候,阎锡山的商人本质开始显露了出来。与其说阎锡山是一个军阀,不如说是一个精明、小气的商人,而这般格局自然也反映在了战场上。本来,如果他能指挥部下扛住中央军的反攻,那么在陇海线的西北军自然能消灭在“口袋”当中的中央军主力。但是阎锡山没有,在此之前他都没有给予西北军足够的支持,更何况此时一心只想着保存实力的他再去支援西北军了。
▲阎锡山其实,此时冯玉祥已于7月6日指挥部下发起总攻。激战七昼夜之后,陇海线的中央军岌岌可危,几乎要从陇海线正面和归德以南地区撤退。但因大雨连绵,河水泛滥,给养又得不到补充,晋军亦没有提供配合,在泥泞中前进的西北军不得不停止进攻。这也使中央军得到喘息,稳定了阵线。
到了8月初的时候,阎锡山眼见着自己在津浦线一带全面溃败,不得已才拿出了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请求西北军再次攻击徐州。但此时,西北军早已失去最佳的机会。
而随着8月份渐进中旬,战事更是十分胶着,无论是哪一方都无力发起全面的进攻。更何况,西北军已然成为强弩之末,在争夺归德等地的拉锯战中,他们与中央军伤亡共达20万之众,可谓整场中原大战中最为激烈的交锋。若是阎锡山愿意早点为西北军提供补给,那么战争可能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然而这一切都来的太晚了。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唯有东北军还未参战。因而,谁获得了少帅的支持,谁就能获得东北军的增援,进而真正左右整个战场的局势。
为此,一边在中原激战,蒋氏另一边派人北上,直往关外的少帅那里奔去。比起反蒋联盟的扣扣点点,蒋氏直接拿出了500万兵费,另筹公债1000万元资助东北财政,同时许以高官和华北地区作为交换。
▲少帅张学良在如此“诚意”之下,少帅最终决定拥蒋。而在此之前,中央军已于8月中旬将晋军击溃,使其撤出山东。随后,中央军于9月份全力投入到对西北军的战斗中。在蒋氏督战下,中央军更是在9月10号当天攻破了西北军主力的正面阵地。随后西北军一路溃败,逃出河南。
8天之后,少帅公开通电拥蒋,号召停止内战。20号,张学良率数万东北军入关,直逼北京。至此,反蒋联盟的落败已成定数,阎锡山退回山西宣布下野。而曾经叱诧风云的西北军更是直接宣告解散,交由张学良改编。至此,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宣告结束。
▲29军大刀队,其前身即为西北军名义上说,中原大战的结束也宣告了军阀混战的结束,形成了统一的局面,看似走上了近代化国家的发展轨道。但实际上,这场大战之后,带给当时中国的更多是创伤。正如开头所说的,这是一次重创。
大战期间,军费开支5亿元,使得破产农民四起,而激烈的交战更是使得中原一带的农业生产停滞,仅就河南一省来说,因战事死伤达13余万人,逃亡在外者有118.5余万口,被军队拉夫者更达129.77余万。财产损失包括破及焚房屋在内,总计为65146.9万余元。
此外,在战争期间,陕西省更是遭遇了旱灾,忙于交战的冯玉祥当时无心救灾,导致饿莩遍野,毫无生气。这也使得西北军将士大战之后无人愿意再回故地,使得冯玉祥众叛亲离。
▲冯玉祥大战之后,有人估计全部损失估计需10年方可恢复,但是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却没有给中国这个机会。一年之后,炮响东北,长达14年的抗战就此拉开序幕。可以说,若是没有中原大战,没有那死伤30余万的各路将士,没有这一场消耗掉各方精锐的混战,那么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将有更多的精锐抵抗外族入侵。
如果没有中原大战强征壮丁、破坏生产,那么抗战期间中国政府也不至于捉襟见肘,无法给予部队充足的补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因这一场不到一年的混战,当时的中国政府、军队和百姓被榨干了精力。尤其是那些无辜的、渴望和平的普通国人们,他们对于一个独立国家的希冀更是在将近三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什么叫五九国耻?
1915年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经过秘密交涉,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复辟帝制的支持,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于5月9日承认了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丧权辱国。
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无比愤慨,激烈反对,各地立即掀起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
后来人们把5月9日这一天定为国耻纪念日,以激励群众的爱国反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