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树的寓意,凤凰灵芝寓意?
1、灵芝寓意着吉祥如意,它本身就代表着吉祥,是美好、富贵、幸运的象征。
2、它在我国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在我国的山东、安徽以及浙江等地分布最多。由于它的寓意象征都很好,很多人会将它作为盆景放在家中。
3、灵芝的吉祥寓义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通过人民群众的美化演变而化生融合出如意、祥云等形象。
4、灵芝菌盖表面有一轮轮云状环纹,被称为“瑞征”或“庆云”,是吉祥的象征,后来演变成“如意”,多用黄杨木、紫檀木或玉石雕刻而成,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工艺品,常为皇家或富贵人家赏玩、摆设或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的陈设中,还有象征多头灵芝的“如意树”,更是不可多得的吉祥物,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黄杨换盆能修根吗?
通常情况下,采掘并运送回来的黄杨下山桩要及时上盆栽植,否则会因失水过多而影响成活。上盆之前,我们需要根据黄杨下山桩根系的分布情况与所选花盆进行对比,然后把下山桩上分布的过多、过长冗余根系剪除掉。
如果不对下山桩进行适当修剪,等到上盆时,将生长健壮的大根放入盆内后,繁多的细小根系将无法装入盆内。如果想考虑换成更大的花盆,可能又会造成树木与花盆不成比例的现象,造成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下山桩盆景的观赏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过大的花盆栽黄杨下山桩,由于之前树木与花盆比例不当,在养了1-2年之后,会发现简直白养了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此时我们不得不通过锯掉部分根系的方式来保持协调的比例和维持正常的生长。一旦锯根,又会让熟桩变成生桩,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不少人力和精力。
通常根据老桩的长势,将其根系锯到何时的长度时,在用刀具将锯下的截面适当削一些,原创而被削的位置随着植株的生长很快又会长出许多根系出来。因为黄杨的根系萌发能力比较强,斩断根系自然会对植株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不断萌发出新根来。所以,即便是修根,也需要在想要其发芽的部位预留几段营养根,等到正常抽芽且长粗之后再将预留段予以锯掉。
黄杨的根系一般是相对比较细小的根系,粗壮的主根并不是十分明显,而且这些根系往往非常发达,非常稠密。而老根并不适宜让下山桩上盆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来,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修根来刺激植株萌发新根,这样上盆后不仅更利于成活,还更能促进良好的长势。
而且,修根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能改善因根系过于稠密而影响、阻碍浇水、追肥的汲取效果,让水分与养分能被吸收得更加充分,这对于植株的生长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提高盆景的观赏性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黄杨木雕寓意?
黄杨木不生长在土壤里,而是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在没有任何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
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非常适合雕刻,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经常抚摩,色泽愈加光亮,如包上一层漆浆。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黄杨木优良的材质及其珍贵性,自古以来,尤其以明清两朝最为兴盛,中国的能工巧匠就以黄杨木为原材料,雕刻出了许多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并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以表达和寄托人们的种种情思,并作为一种礼品,相互馈赠,传情达意。
为什么要用黄杨木作木雕呢?
黄杨是黄杨科黄杨属的植物,被誉为“木中君子”,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谷、溪边和林下。黄杨木作为名贵木种,那么收藏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为什么要选择黄杨木材质的饰品。
1
成材时间长
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其生长缓慢,有千年长一寸之说。因为黄杨树长得缓慢,所以很难有大料,一棵生长了四、五十年的黄杨树也仅能用于雕刻一些供案头欣赏的小样摆件而已。这也就是关于黄杨木材,我们多见到的是工艺品摆件,而难见家具成品的原因。
2
木质上等
因黄杨木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表面光洁滑润,色泽黄润温厚,是雕刻工艺的上等材料,以前常被用来制作公章。
黄杨木雕在存放中会自然变色,色泽会一年年逐渐变深,有经验的收藏家根据色泽深浅和包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作品的年代。新剖木有淡香,香气雅致,有驱蚊、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
3
历史沉淀
黄杨木雕是浙江地区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早在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就已经形成了其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深受收藏者的喜爱。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因此雕工非常讲究。除了圆雕、镂雕、浮雕外,还有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
黄杨木雕古朴文雅,适宜陈设把玩,又因其特有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收藏投资的价值。
木的文化内涵?
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想它并不只归属于传统工艺,换句话说,它身后有着无数个门类的影子。 传统文学赋予了它题材,古代建筑成为了它的载体,宗教哲学给予了人文方面的内涵,民间工艺地域文化丰富了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给了它根基,让这样一个门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至消亡,展现着它新的形式和美丽。
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木作为主材?从材质本身上讲,木有益有弊,益在于木材本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色泽,纹路变化多样。从古至今就有“木贵于金”的说法,如久负盛名的乌木,黄花梨,紫檀等,产量稀少,颜色浓郁,木质木纹更是各有千秋,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心头好。但材料本身弊端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木材存在天然缺陷且变异性大,强度小。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干裂湿胀,易腐蚀,虫蛀,易燃。
那为何古人偏偏钟情于木头?最早的木艺榫卯和木雕,据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文化。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人特殊的文化取向及精神需求。跟欧洲的的“石 结构”相比,古人更喜欢的是含蓄和谐的“木结构”。 古人不求建筑坚固久远,更不会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他们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房子,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栖息其中。这是古人居处的最佳境界。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建立起来。阴阳和合,建筑的高度不需要太高。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很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如果说木质建筑寄予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表达了阴阳调和的文化取向,那么另一项由木质和人脑完成的艺术—木雕,就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
有句话是这样说木雕的。木雕有纹饰,纹饰有寓意,意必吉祥。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六大木雕”所说的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临颍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都是以不同物料为基础,加之不同的地域风格,工艺手法逐步形成的。木雕的美,不仅在于木材的贵重,更在于雕工和材料的契合。无论是风景风俗类的梅兰竹菊,百童嬉戏;寓意类的苏武牧羊,牡丹戏凤;还是神话传说类的八仙过海。从无数木雕工艺品的纹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学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就是人文美的体现。将文化,工艺和自然熔铸到一起,这大概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状态了。
木文化,不仅是木,更是文化。不是用木造房子造艺术品,是用文化造木。
木雕工艺,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制作摆件,它更被运用到了屏风,镂空窗花,传统家居等等。从古代的雕梁画栋,到如今的现代演绎,都体现了工艺艺术对生活的改造意义,它不仅美观,更符合使用需求,这种不朴素的实用性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社会的变迁让人们改造世界的力量变强大,让城市扩张,机器代替手工。让房子更加的房子,艺术品更加的艺术化。其实,改变最大的是人们的思想。古老的崇尚自然修身养性多了份西方文化里的现实主义和理性分析。这让中华文化更加的多元化了,在这里,木文化也悄然发生转变。
在工业化初期,在人们的普遍高效率需求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下,
钢筋混凝土得到广泛使用。木材制造似乎在生活中逐渐减少,木质结构建筑留下的只是少数民居和特色建筑。这在当时是无何厚非的,当时的人们享受着混凝土带来的高质快捷,钢材的硬度和产量优势符合当时社会需求。而木文化需要适应这个过程,并做出自己的改进和创新。
当今,社会继续向前。在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在科学技术的改造下,木质材料逐步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灌入了更多的思想和内涵。
当绿色低碳提到社会发展这个高度时,木文化的优势再次展现出来。更重要的一点是,木材所具有的传统气质开始被人们所重新发觉。被冰冷金属和化学工艺包裹的人开始寻求自然的东西。木头的温和自然的特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让城市建筑,家居装饰具有生命力和亲和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更为协调,对协调当代人的心理压力也有积极作用。从本民族来说,随着国家的强大,开放的新思想也让我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欣赏传统的美,复兴中华文化更让我们在心理上越来越需要本民族文化的支持。
建筑大师赖特说木材是二十世纪最富有人情味的材料。我想这也就是木文化在当今受到日益关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