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元江芦荟高补水套装怎么使用

元江芦荟高补水套装,先用洗面奶洗干净脸,然后用水乳霜防晒隔离就可以了。

元江芦荟为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芦荟属植物,又名亚哈菲、和达、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

它是由熊佑清等人提出的一个芦荟属新种,在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分布。该新种的提出具有争议,未被主流数据库收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须根发达,具粗壮根状茎,长者可达1米多。株型较松散,高1米以上。叶片肉质,带状披针形,多数簇生于短茎上呈螺旋莲座状(苗期呈螺旋状排列或交互对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长30-90cm,宽5-16cm,厚3-5cm,常作不规则扭曲。

皮壁部较薄,汁多肥厚,淡绿色,有白色斑点并随着生长而消失,两面平滑,先端渐尖,边缘具较钝硬齿。花葶自叶丛伸出,1-4花葶分枝,高60-160cm;总状花序长30-60cm,着生40-70(90)朵花。

花梗长3-5mm,粗约2mm,花后外弯,并自与花相连的关节处断落,苞片披针形,长5-6mm,与其花梗近等长;花自下而上逐渐开放:花被片6,近等长;外轮花被片3,深桔红色,倒披针形,长约3cm,宽约6mm;下部1/3台生成圆筒形,质地较薄。

中央具5脉,主脉与侧脉间有细微间脉,脉部宽约2mm;内轮花被片3,下部1/3与外轮贴生,色较浅,带黄色:雄蕊6,与花被片对生具近等长;花药背着丁字药,紫红色,长约3mm;花丝不等大,外轮花丝扁平,宽约2mm,内轮花丝较细,宽约0.8mm。

子房3室,长约3mm,花柱单一,柱头点状,具细小乳突;花序均发育完全:蒴果平滑无毛,种子多数。花期9月至翌年3-4月,果期1-5月。

元江芦荟的特点

是的。云南元江县盛产的元江芦荟,其外形特点是:叶片轮生、中尖呈钝角、叶色较浅、叶片上有白色斑点。肉质肥美,皮如碧玉,心赛水晶、花似火红,成熟期短,一年半就可使用,周身是宝入药。主要分布在元江流域的干热河谷,有极强的耐旱及再生能力。

可用于刀伤、火伤、烫伤,有杀菌凝血、消炎止痒、增强免疫,对皮肤有极强的再造能力。美容、美发、沐浴护身、保湿养颜、除斑纹去粉刺、抗老化,去粗糙、防辐射、软化皮肤保持细嫩洁白,又可做为美味佳肴,可消食通气、排毒抗癌,防治糖尿病,通经活气,改善循环及健康状态,使人达到睡眠充足精力充沛。又具有观赏价值,形美花艳,装饰庭院、厅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芦荟品种辨别图片大全

一、库拉索芦荟

库拉索芦荟又叫番拉芦荟或翠叶芦荟,叶呈螺旋状生于短茎的顶部,基部宽,先端尖细,幼苗叶片带白色斑点,粉绿色,慢慢长大后白色斑点慢慢消失,花序比较疏散。库拉索芦荟比较常见,可以入药,可以食用,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二、上农大叶芦荟

上农大叶芦荟是由库拉索芦荟培育出的品种,叶片带有白色蜡粉,颜色翠嫩,果肉洁白。条件适合,生长速度很快。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也可抗癌和美容。

三、木立芦荟

木立芦荟植株比较高,1~2米的告诉,看起来跟树木一样,茎上长侧芽,进入秋冬季节可开花,花色橙色为主。木立芦荟的主要价值是药用,美容效果一般,食用味道很苦,根茎有毒,不要擅自食用。

四、中华芦荟

中华芦荟又称中国芦荟、龙角斑纹芦荟、罗帏花等,名字比较多,是由库拉索芦荟变异的品种,叶边缘带有尖尖小齿,每年夏、季可开黄绿色的花。中华芦荟有吸食甲醛,净化空气的能力,同时也可美容。

五、皂质芦荟

皂质芦荟比高大的木芦荟还大一些,冬季可以耐低温,茎部成葡萄壮,比较发达,可以用来繁殖下一代。皂质芦荟多最为观赏用,也有美容的效果。

六、不夜城芦荟

不夜城芦荟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肉厚颜色绿色,幼苗时的不夜城芦荟叶片互生状排列,成年后变为轮状互生形,叶子边缘呈淡黄色锯齿状,叶面叶背肉质凸起,一般在冬末开花,花色为橙红色,很漂亮。不夜城芦荟主要入药和美容。

七、开普芦荟

开普芦荟又被称为好望角芦荟,高度可达6米,株型很是高大。开普芦荟的叶子大、坚硬,还带有尖锐的刺;因为没有侧枝,主要用种子繁殖。开普芦荟药用价值很高。

八、什锦芦荟和元江芦荟

什锦芦荟又叫翠花掌,属百合科多肉,千代田锦、木锉芦荟也是指它。元江芦荟,叶子很尖,颜色较浅,叶片较单薄,但是最能抗病虫害,主要作观赏之用,这两种芦荟也是芦荟的品种及图片种的,相对其他品种,这两种简单好认。

九、珍珠芦荟

珍珠芦荟又名点纹芦荟、德国菠萝和绫锦须芦荟,植株一般不超过10厘米高,叶尖带长须,叶子扁平,比较密,叶面上有很多凸起的白点,叶子边缘有刺,花期一般在夏季,开出橙黄色花朵。珍珠芦荟汁液比较多,是美肤佳品。

十、龙山芦荟

龙山芦荟植株比较矮小,叶子是三角形的花瓣状,叶肉较厚,颜色较淡,叶子边缘带刺,一般在初夏是开花,花色呈淡红色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芦荟怎么样种

现在大多数人家里面多多少少都可以见到芦荟的身影,因为简单容易养活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芦荟品种非常多,常见的有中华芦荟、木剑芦荟、库拉索芦荟和不夜城芦荟等,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芦荟多是库拉索芦荟,这种芦荟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库拉索地区,是现在种植面积最广应用最多的芦荟品种了。而我们通常在家居领域见到最多的芦荟则是中华芦荟和不夜城芦荟,又来作为观赏盆栽。

如果将芦荟养在气候比较湿润并且炎热的南方室外可以不用打理。芦荟能够很自然地在南方环境下正常生长。如果是养在室内则可以隔十天半个月浇一次水。芦荟需要养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不然容易出现黄叶、化水的情况。芦荟本身含水丰富,浇水过多容易烂。所以浇水的时候要注意保持频率,等到盆土干了再浇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在北方干燥寒冷的季节芦荟应该怎养护?首先要知道芦荟是不耐寒的,温度过低极容易冻伤。所以北方秋冬季节应该往室内挪动栽种。并且在这些季节里面为了避免冻伤根系要停止浇水。夏季可以适当增加浇水的频率,一周一次要浇透并且保证盆土不积水,否则芦荟很容易就烂根了。

芦荟养得好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光照。芦荟的最佳生长温度在15-35℃,所以春夏两季是芦荟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要给足光照,不然就容易出现叶片变黄、褐色斑枯。栽种在室内的盆栽,可以移到向阳的窗台下或者放到室外接受阳光的洗礼。冬季温度比较低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时候也可以移至室外,接受2-3小时的光照,记得及时移回避免冻伤芦荟。

能吃的芦荟有哪几种?

1、木立芦荟

很多人都不知道木立芦荟可以食用,这是因为它的形态十分特别,其实我们把它的叶片摘取下,并将外边的一层皮揭掉,它里面的凝胶就能吃。另外,也可以用来进行榨汁,或者是用来炒菜,都很有营养。

2、库拉索芦荟

库拉索芦荟主产于南美洲北岸附近的库拉索、阿律巴及博内尔小岛。中国广西柑桔研究所、广西果蔬研究所于1991年引种栽培。喜温暖、耐高温、不耐寒。

3、中华芦荟

中华芦荟的茎会短一些,叶片有很多,它是可以普遍见到的,并且是可以吃的。关于它的吃法也有很多,如生吃或者是把它做成沙拉来食用。

4、开普芦荟

这种芦荟的叶子很长,并且还很坚硬,是可以吃的。这是个大型品种,高度达6米,叶子大而坚硬,并有尖锐的刺,无侧枝,用种子繁殖。

5、元江芦荟

元江芦荟为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芦荟属植物,又名亚哈菲、和达、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它是由熊佑清等人提出的一个芦荟属新种,在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分布。

怎么栽培元江芦荟

栽种:

芦荟喜欢生长在排水良好i,不易板结的疏松土壤里,一般的土壤中可掺一些沙砾灰渣,如能加入腐叶草灰更好。排水透气性差的土质会造成芦荟根系呼吸受阻,烂根坏死。但过多沙砾又会使营养水分流失过快,植物生长不良。家庭盆栽的话以腐叶土和细沙参半即可,还能加点牛马兔羊鸡鸭鸽粪等作底肥。

温度:

芦荟忌寒冷,它长期生长在无霜的环境中,5℃左右停止生长,0℃时生命活动发生障碍,低于0℃就会冻伤,生长最适宜温度15-35℃,适宜湿度45%-85%。

水分:芦荟怕积水,在阴雨潮湿的季节或排水不好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叶片萎缩,枝根腐烂以致死亡。

芦荟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芦荟还不宜直接晒太阳,最好只在早晨见见光,过上十天半月它会渐渐适应在阳光下的茁壮生长。家庭盆栽必须保证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但夏季正午时分可以适当遮阴

肥:肥对于任何植物都是不可或缺。芦荟不但需要氮磷钾,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为保证芦荟是天然绿色植物,要尽量使用发酵的有机肥。饼肥,鸡粪,堆肥都可以,蚯蚓粪肥更适合种植芦荟。芦荟忌浓肥,生长旺季可追施2-3次稀薄液肥,盆栽芦荟浇灌发酵的淘米水,牛奶水,豆浆水等都能很好生长。夏季高温时以及冬季休眠时期需要停肥。

繁殖:芦荟一般都采用幼苗移栽和扦插等技术无性繁殖。扦插在每年3-4月进行,选10-25厘米的粗壮枝,要求下部切口平滑,置于通风处,待切口稍干即可栽种于经过消毒处理的砂质土壤中,不要埋得过深,插入土表2-3厘米即可。浇透水后置于阴凉处。以后浇水要见干见湿,也就是说至少要等盆土表面稍干再浇,20-30天可生根。无性繁殖速度快,可以保证品种的优良特征。

病虫害防治:芦荟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白绢病以及一些细菌性病害。

栽栽培上要以预防为主。通过选用健康种苗,注意水肥管理,施用保护剂等来防范病害发生。若病害已然出现要通过化学防治的方法来控制病害的传播蔓延,只是已经染病的植株病斑部位不能消除,影响观赏价值。对于已经染病的植株,削去带病的部位以后,用0.5-0.8%的波尔多液(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铜和生石灰各0.8公斤)进行表面喷施,可有效防止病害的侵入和蔓延。具有内吸功能的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瑞毒霉,抗生素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直接使用,能杀死已潜入植物体表的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