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卖竹子盆栽的地方,石心竹是什么?

昆明实心竹(学名: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是禾本科、箭竹属灌木状或稀可乔木状竹类植物。竿丛生或近散生,圆筒形或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平,初时淡绿色,无白粉或微被白粉,基部节间为实心,向上则空腔逐渐增大,竿环平坦或微隆起;竿芽长卵形,淡黄色,近边缘处密被灰黄色小硬毛,边缘密生灰黄色纤毛。

谁知道西安的昆明池和云南的昆明池有什么区别?

谢邀,我是漫谈长安,我有靠谱的答案!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昆明”这个名字的由来!

昆明一词,最初并不是指地名,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因此,昆明最初指的是居住于云南西部的一支少数民族。后来,南诏及大理国时期,云南的乌蛮、白蛮兴起,抢占了原来属于昆明族的土地,不得已,昆明族只好往外迁移,最终,大部分昆明族人迁移到了滇池附近,并且在此繁衍壮大,成为了滇池地区最重要的民族。

因此,滇池就有了昆明池的这种说法。

但实际上,昆明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

当地人很少有人把这个湖叫做昆明池,更多的是叫做滇池。

而西安的昆明池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安的昆明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鱼斗路,地处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昆明池总面积3.32平方千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现在是西安市内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简单来说,西安的昆明池是人工修建的湖,和云南昆明池(滇池)这种自然形成的湖泊有着天壤之别。

但论起知名度而言,西安的昆明池在历史上或者更有名气一些!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想派使臣通身毒(印度的古译名)国,被越隽、昆明(位于今云南省)二国所阻挡。当地有方圆300里的滇池(又名昆明湖)。武帝想要攻打这两个西南夷国,就必须训练水军。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调集有罪的官吏在都城长安西南近郊挖掘建成一个人工湖泊,取名昆明池,来供演习水战用。昆明池四周长40里,面积达332顷。后以昆明池为咏宫苑池沼的典故。

《汉书》卷6《武帝纪》177页:“发谪吏穿昆明池”。臣瓒注曰:“《西南夷传》有越隽、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食货志》又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也。”

西安的昆明池就此出现在了历史上!在后来的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为此留下各种诗篇和笔墨。

唐·骆宾王《帝京篇》:“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池。”

唐·沈佺期《昆明池侍宴应制》:“武帝伐昆明,穿池习五兵。”

唐·韦元旦《兴庆池侍宴应制》:“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

唐·苏颋《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

唐·杜甫《秋兴八首》之3:“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明卖竹子盆栽的地方,石心竹是什么?

南北两个昆明池各有千秋

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讲,云南的昆明池更胜一筹,不仅水域面积广大,而且云南独有的气候条件,也让游览此处的人更加的尽兴。

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讲,西安的昆明池更胜一筹,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国家强盛繁荣的象征。

俗话说各花入个眼,从不同的角度看,两个昆明池各有区别,但又各有特色。都是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云南十大怪特产?

答:1.竹筒当锅煮饭卖。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2.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3.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合理、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

4.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外地人常对草编的世界感到目眩,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5.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

6.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90%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7.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品尝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8.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气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9.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轻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10.竹筒做烟袋。云南竹类资源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

11.星云湖里鱼分界。在云南江川星云湖与澄江抚仙湖相接处,水虽相连,但两湖的鱼互不来往,东边抚仙湖的青鱼和西边星云湖的黄鱼以“界鱼石”为界,到此就掉头。

12.新娘要把墨镜戴。结婚时,为了遮羞避邪,新娘要盖一块红盖头,而居住在大理的白族是一个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民族,早在100多年前结婚戴墨镜就已经是很时髦的事情了。

13.娃娃出门男人带。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显出男人本色。

14.四季服装同穿戴。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年均温度平均为10℃~21℃,“四季乱穿衣”成了昆明的一大特色。

15.大理石头当画卖。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滑润泽,

昆明那里有卖竹子的?

竹子的种类很多,不知你要的是哪种竹子?

我们富民县竹子很多,山区和半山区的村子几乎都有竹子,有的村子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到房子,全是一片绿油油的竹林。竹子的主要品种我们本地叫“空心竹”,主要是用于编织竹制品。近些年价格很低,要可以联系我。

本人经常一个人走夜路?

我在十几岁时有过一段时间,说不清楚地突然喜欢天黑后才从学校回家,就是感觉喜欢走夜路。要说奇怪的事,倒是有一件当时让我“虚惊一场”后来却哑然失笑的怪事。

周末放学时天还早可就是不想走,在教室里看书也好等着也罢,反正天快黑了才觉得愿意走。当时在县城上高中,离农村家里大约有6、7公里,离开县城到主路有两条路,一条大路要穿过地下通道多绕3里地,一条小路平时白天也有人走,曲曲弯弯一部分沿着一道工厂围墙边延伸,然后折向南开始上陡坡到一个大土堆上,再下来穿过一个青石板小桥,下面是工厂的排水沟,接着就直到县城附近一条大河的岸边,沿着杂草丛生间被踩出来的小道走上几十米,右拐上一个陡坡就到回家的主路上了。

有一天,又是天快黑我才开始离校,就在刚下到小桥上即将走到岸边小道时,对面大概十几米走来一个人,走近了看出来是个老者,胸前美髯飘洒,足有一尺多长的雪白胡子,看起来80多岁,但步伐矫健,不像很多这个年龄该有的样子。从身边经过时,我礼貌地侧身让路并打招呼说:“老爷爷回家这么晚,前面慢一点”。因为前面就是上坡,隐约看到他很慈祥和蔼地冲我微笑,嘴唇也动了一下似乎是回应我,但却听不到声音。我走了几步回头再看时已经不见踪迹,按常理那么陡的长坡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不可能上得那么快。

当时也不害怕就没想那么多,继续赶路回家,从这开始途中都是乡道土路,两边都是庄稼地。刚走到主路天就已经黑下来了,二十几年前的夜晚不像现在有各种车灯,那是真黑,没有月亮的时候可以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路两边栽的行道树都是高高大大的杨树,晚风一吹,树叶哗啦啦作响,当时听起来却觉得很悦耳。现在回头想一下,最奇怪的还不是天有多黑,而是我在这样伸手不见五指、杨树叶子哗啦啦作响、路两边都是庄稼地和隐约可见的坟头的路上行走,不仅不觉一丝害怕,相反觉得很惬意、放松和平静。

对于在路上碰到的老人,当时年少又喜欢走夜路也就没想那么多。后来又有至少两三次,我都是在那个点、那个岸边小道上遇到他,同样的打招呼,同样的回应,就是听不到声音。我还想,这个老人大概是从城里出来散步又回去,可能喉咙有问题发不出声。但转念一想,不对,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怎么可能放着县城平坦的水泥路不走,偏来这坎坷不平的小道上散步呢!

想到这之后我有点后怕起来,觉得自己是不是遇到什么传说中怪异的事了?但随之马上又否定了,毕竟我接受的是科学教育,根本不相信世上有什么诡异不可理解的事物存在。但那个说话没声音的老头上陡坡速度快的让人不可思议,还是让我心里多少有点惶惑。

好在那段喜欢走夜路的状况随后就转变了过来,回头想想之前心理感觉的确出现了一些异常,比如好像不太喜欢交际、去人多的地方,人变得有点烦躁不安,只有夜晚来临感觉心情才能得到平复。

后来这个事就被我忘掉了,我也从没再刻意走过夜路。大约一个多月后有一个星期天,我在县城里的书店里闲逛,突然发现一个感觉很熟悉的老人,赫然入目的长长的白色胡子,原来正是我以前走夜路在岸边小道上遇到的老人。他也注意到了我,走到身旁,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很有礼貌,每次都给我让路,来看书吗?”

我说:“是的,过来逛逛,你现在说话能发出声音了?”

老人说:“是呀,前些时候咽炎犯了很严重,我去河边找一些草药熬水喝,还真有效。”

我问他:“你身体真好,每次上那个长坡怎么那么快呀?我刚一回头就不见你了。”

老人笑着说:“我虽然腿脚还算利索,但哪有年轻人那体力,你们都是翻坡过来,我都是从陡坡边绕过去。”

我一下明白了,释怀了,哈哈,想起来了,在土堆的北面的确有一个很窄的小道,长满杂草,需要多绕出去几倍远的距离,所以一般人都是直接翻坡。怪不得一转眼就不见了,原来老人直接绕到土堆后面去了。

我喜欢走夜路的历程里遇到的有点“怪异”的事后来被证明就是心理作用,现在看来喜欢走夜路并且根本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惬意、放松其实也同样是心理作用,或许是内心有某种潜在的压力,让自己在黑夜里得到躲避,所以才会觉得走夜路内心安静。

一般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身心比较虚弱,心理上有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压力或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所以夜晚环境下走路才会觉得内心放松。当时莫名其妙地出现问题时,正常状态下该有的感觉,比如正常人都不喜欢黑夜走路,会改变成就是喜欢走夜路并且完全不怕,其实转变过来之后才明白,这些都是心理问题所致才会如此。这一点希望看到的朋友如果有类似情形能从中获得帮助,找到心理上潜在的问题去主动改变它。

以上@历史看历史 的回答希望题主满意,欢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指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