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鲜花寓意定义,送花早上送下午送有区别吗?
无论是哪个时间段都是可以送花的,不同时段送花的含义和性质是不同的,因从在不同时段选择的鲜花种类和目的也是不同的。
晚上的气氛会比早上更加浪漫一些,因此晚上送花更适合表白求爱结婚纪念,适合给你创造浪漫的二人空间。
早上则是一天的开始,好的鲜花能给别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是上年纪的老人去世了都可以“丧事喜办”,但按照传统殡葬风俗,喜丧必须满足三个重要条件,否则花钱办出来的丧事不但不吉利还娱乐大众,惹人笑话。
农村“丧事喜办”已经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殡葬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能看到这样的怪象。
因为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还依旧保留着土葬的风俗,因此当家中老人去世后,一整套的土葬流程相比于城市中火葬,更加的繁琐而隆重。但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都是子女们为逝去的亲人送别最后一程的方式,出发点都是希望来彰显最后的孝道。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在很多人心中还是希望在百年归老后能自然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喜登极乐世界,甚至在农村有些老人临终前还会刻意告诉儿女们,不要过分悲伤自己的身后事。老人们的想法是好的,也是出于对儿女们的考虑,不希望儿女们因此而伤感,但是有些儿女们却误解了老人的意思。
在操办身后事时,不但“丧事喜办”,甚至在葬礼上邀请一些非殡葬行业的乐队,搞一些低俗的歌舞表演,不合时宜的专门唱一些让人无语的歌曲,比如:“今天是个好日子”、“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江南style”等。
逝者家属根本没有领悟到“丧事喜办”的寓意,以为请人演唱一些搞笑欢快的歌曲,惹得宾客们哈哈大笑,就算达成目的了,实际上这种花钱娱乐宾客的,宾客们笑也是嘲笑家属不知礼数、不懂孝道,事后家属也必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我们家就是从事殡葬服务行业的,在农村帮着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操办丧事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这样对大家说,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可以“桑事喜办”。除此之外的行为只能算是“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全是作秀给外人看的。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操办丧事,看似孝顺,实则是“娱乐”大众。在几年前我们村有一户人家办丧事,全程下来一共花费了将近100万,如此“大手笔”的为老人举办葬礼,非但没有赢得邻里亲朋的认可和赞许,反而事后这家人成为了村里饭后闲谈的笑柄,而这里面的原因也是挺让人生气的。
去世的是这家人78岁的老妈,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并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病逝的,而是作为留守老人在家出意外去世的。
老太太一共有3个子女,全部都在外地做生意,生意做得特别红火,虽然每年过年都买的大包小包礼品回乡看望老人,但是却没有一个子女开口愿意主动接她去城市里生活。老太太一大把年纪了就独自守在子女们在农村给她盖的大别墅里。
我们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特别多,都是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看家。所以像这家老人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村特别常见,而村里的留守老人们私下都商量好,为了防止老年人年纪大出意外没人知道,所以约定每天早上一个村的留守老人互相去喊对方起床。
当隔壁家的留守老人早上来这家敲门时,却发现这家老太太迟迟不来开门,于是邻居想着可能是出事了,赶紧喊人过来帮忙。
等到大家进屋后才发现,老太太躺在地上,后脑勺都磕破了,人已经去世了。
事后大伙儿猜测可能是老太太半夜醒来摸黑上厕所,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后脑勺着地,再加上本身年纪就大了不禁摔,这一摔昏死过去,就这么去世了。
这78岁老太太突然这么去世了,村里就赶紧联系她的几个子女,等到子女们全部回来后,老太太也已经去世三天了。子女们忙着给老太太操办丧事,为了凸显家底,这几个子女从外地请了殡葬团队,大摆筵席,把村里的人都请去吃筵席。
整个丧礼办的特别隆重和热闹,请来的殡葬团队负责全程的殡葬事宜,还专门在村里搭了一个大戏台,连续3天都在戏台上表演歌舞节目,但是让人无语的是,这些歌舞表演并不是传统的殡葬类表演,唱的歌也并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是一些特别嬉闹的流行歌曲。
上台表演舞蹈的各个脸上浓妆艳的,穿的舞蹈服也都暴露无比。来参加葬礼的宾客里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看着这台上的一场场闹剧,各个沉着脸坐在台下,表情凝重。
但是老太太子女们却异常高兴,脸上半点悲伤地表情都没有,甚至老太太出殡时,老太太大儿子手捧遗像走在队伍前头时,脸上还乐呵呵的,似乎去世的不是自己的亲妈。
在葬礼结束后,老太太的几个子女逢人就说这场葬礼前后花费了将近100万,光给老太太建造的墓地就花了几十万,从墓地到墓碑用的都是最好的石料,之所以这么舍得就是想要最后再孝顺自己老妈一遍。
但是村里人可都不买账,明面上也都笑着夸他们孝顺,背地里则气的骂他们:“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整场丧礼瞎胡闹,好好的丧事办得比喜事还热闹,简直就是不尊重死者。
“丧事喜办”在殡葬习俗中是什么意思?在我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丧事喜办”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允许的。
按照民间的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做喜事来操办,所以在民间也有“红白喜事”之说。按照风俗来讲,一般八十岁以上的人去世了叫做红丧事,既可以“丧事当做喜事来办”,家中可以贴上红色的对联;八十岁以下的人去世了叫做白丧事,家中需要贴上白色对联。
所以,能够“丧事喜办”的人,通常都是喜丧去世,所以家属们为老人能活到这个岁数而自然寿终正寝感到由衷的喜悦,把老人的葬礼办的热热闹闹一些,当做喜事来办。
“丧事喜办”已经慢慢变味,好事也变成了怪象。上文中也说了,一般年纪很大的老人满足了“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后,那么他的丧事就可以称作喜丧,家人在操办其身后事时才能丧事喜办。
但是现在农村的丧葬风气已经开始变味,家中老人去世本该是全家人的伤心事,办丧事的气氛也应该是沉重的,在有些地方的殡葬习俗中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参加丧礼的人,不允许衣着艳丽,也不允许脸上嘻嘻哈哈的。
但是现在农村葬礼的怪象却开始出现,也不论逝者去世是否符合喜丧的要求,丧礼一律当做喜事来操办,怎么热闹怎么来,只要场面够气派,就能凸显子女们的孝顺,甚至彰显家族的雄厚财力。
而这些怪象主要表现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下:
1、葬礼上给逝者搭戏台,请专业的戏班子过来登台唱戏这是在传统的葬礼中也是允许的。戏班子唱的大多数一些悲伤地大戏,比如像《哭西关》、《苏武牧羊》、《十跪父母重恩》等,这些丧礼戏如果现场演唱出来,不但符合情景,还能很好地带动在场亲朋好友们的情绪。
但是如今丧事喜办后,这些哀戏全部没了,直接换成了类似《今天是个好日子》、《千年等一回》、甚至《恭喜发财》这样欢快的歌曲,表演内容也跟丧礼的氛围完全不搭边。
2、除此之外,有些家属一味的想要现场热闹,请来助兴表演的人非但不是专业的丧礼戏班子,还专门表演一些低俗、恶搞、下三路的节目,不但演员们衣着绚丽,暴露,为了博眼球所表演的内容也让人无语至极。
3、更有一些子女在葬礼上感觉不到半点悲伤,哭都哭不出来,花高价钱请来那些专业“代哭”人员。这些代哭人员为了赚钱,在葬礼上表情和肢体动作无比夸张,哭的让人想笑。
4、在有些地方的殡葬习俗中,白事筵席和红事筵席是有区别的,红事筵席菜品可以丰富多样,好酒好肉都可以有,但是白事筵席的菜品一般会刻意做的比较简单,吃席的人也一律不允许喝酒抽烟,主要是怕一些人酒后耍酒疯,破坏了丧礼的气氛。
但是有些家庭把办理白事筵席当做了炫富手段,餐桌上的菜品变得越来越丰富,高档的烟酒全部摆上桌,也不在乎有没有人酒后耍酒疯。
如何看待这种变了味的“丧事喜办”怪象?不是喜丧却非要“丧事喜办”,难道亲人们去世是件值得高兴地事情吗?为何好好的事情却变成了这种让人唾骂的怪象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为了牟利而引导。
红白事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里都算是大事了,特别是农村人对这方面的事情更加重视和讲究。
当一家出现丧事时,那会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可以说村里所有商家都要摩拳擦掌,准备赚钱了,例如办酒席肯定需要酒水饮料,那么开超市肯定会大赚一笔;葬礼上需要家属披麻戴孝,那么卖服装卖布匹的也会狠狠地赚一笔;葬礼上的一些殡葬用品(元宝蜡烛)自然不用说,都是必需品;而农村也有殡葬一条龙服务,因此这些殡葬服务公司当然也能大赚一笔。
因此,有些别有用心的商家为了趁此机会好好的“薅羊毛”,肯定会引导家属们不停的“买买买”,再加上现在一些年轻人对葬礼流程也不清楚,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要是没有有经验的长辈指导,那是完全一头雾水,自然商家们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丧事就该这么热闹的操办,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商家为了牟利的手段罢了。
2、人们攀比心作祟,办丧礼已经成为了赤裸裸的炫富。
农村的攀比风气一点不比城市里少,再加上现在农村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能回村里炫富一把的机会,除了红事就剩下白事了。
对于红白事,谁家的排场大、办的隆重,就越能显示出这家人有钱,也越能成为村里人羡慕称赞的对象。
而很多人之所以给亲人大肆操办身后事,就是想让村里左邻右舍觉得做子女的孝顺,而这种现象正好也成为了大家衡量孝心的一个标准:丧礼办的越体面,越风光,子女越孝顺,老人越有福气,反之就是无福不孝顺,老人死后还得遭到村里人嘲笑。
所以,这样让很多做子女的产生了一种误解,不管老人生前如何,只管死后如何风光大葬,这样才显得自己无比孝顺。
3、对于丧事喜办的误解,以为只要年纪大都可以当做喜丧来操办。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年纪大的老人去世,都可以称作喜丧,那么他的丧事就可以当做喜事来办。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喜丧是有要求的,并不是光年纪大就行。喜丧需要满足“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才行,如果家里无儿无女或者人丁稀薄那就不满足全福要求;要是死亡年龄不满足80-90岁也不能算作全寿;此外要是非正常死亡的(比如意外身亡、疾病身亡、天灾人祸)也不能算作全终,自然不能算作老喜丧。
但是很多人对此不懂,也不去了解,所以才会把正常丧礼当做喜丧来操办,弄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甚至大搞特搞歌舞表演,殊不知背后遭人嘲笑。
结语。有些人生前对老人不管不问,到老人去世后就把葬礼搞的非常隆重,因为怕别人说闲话,有的甚至是在攀比,觉得办的热闹才是对老人孝顺,这种就叫做“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真的不该提倡。
丧葬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近些年来,这种传统习俗在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人利用这种机会肆意攀比,这其实是对我国殡葬文化的一种侮辱。
对于逝者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用怀念之情来操办丧礼,而不是故意在丧礼上恶搞和开玩笑,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代表安心离世的花?
白菊:花语即“哀悼”,表示对逝者的去世感到悲痛及惋惜。菊花表示哀悼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西方,因其盛开在墓地周围被认为是墓地之花,可用来扫墓或祭奠逝去之人表示哀悼。在中国菊花含有哀伤悼念的花语含义,而菊花在深秋开放又带有萧瑟愁苦之意,所以在白事上常用白菊表示哀悼。农村办丧事为什么要有礼桌?
有老人仙逝,家属给老人办丧礼,这件事情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缅怀亲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你们见到过一家人办丧礼,同时放5个人情本的没有。
如果到去世的人家里惦念死者,在常德话里就回说成“上祭、吊孝、吃冷肉的”。过去,丧礼上摆的礼桌,也只来往客人的一点心意,对逝者家人们的一点安慰,不想让逝者家属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在金钱上再次受到打击,亲朋好友们都慷慨解囊,都能够帮帮逝者家属。
在常德农村里,礼桌就是人情本。写的桌子就一个,但是桌上的放的人情本,家里有几个儿子,就会放几个人情本,还有的嫁出的女儿,也还是会在桌子上摆一个本子,他女儿所放的本子,所写人情钱的人,都是和他女儿有人情来往的一些人。
这种事情对只写一份人情的人来说,都无所谓,普通朋友也就200块钱的事情。但是,作为逝者的亲属来说,那可就惨了,桌上有几个人情本,那就要写几份,最少都要上千块钱。
这还没有完,办丧礼,热闹的就是在烧钱,什么歌舞团、号队、军鼓、道场等等,很多都是亲戚朋友给送的,很多这些钱都是要亲戚朋友自掏腰包。很多常德农村里的人常说,现在还真的死个人都死不起了。
原来丧礼上的礼桌,都是记录来往亲戚朋友的一份心意、人情债,到时候度会要一一归还。而现在,家里有几兄弟姐妹,就放几个,这对很多的亲戚朋友来说,心意变成了负担,这让人感到后怕。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
以前的人观看出殡,并不是农村才有,民间都存在这种习俗,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一种传统的礼仪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相反,民间有多种迷信的说法,专门用来吓唬不去看出殡的人,让不去看出殡的人才感到害怕。
(民国时期民间出殡场景)
出殡时民间的禁忌习俗我国民间有很多地方在出殡时,有一些民俗禁忌。
比如说,同一个自然村落,如果有老人去世了,出殡的时间内,不允许有人躺在床上,更不允许睡觉。据说,出殡时,如果有人躺在床上的话,日后会患腰痛病。而此时睡觉的人,其魂魄就会跟着去世的人一起去游荡,以后会生大病,有的还会失魂而亡。再比如,出殡的时间,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能一个人呆在比较昏暗的房间内,要走出房间能看到天的地方。还比如,老人出殡的时候,不能让小孩单独留在家里。等等。
这些民俗禁忌,虽然是迷信说法,是人们的联想作用产生的。事实上就是为了让人去看出殡,去送老人最后一程,以表乡里乡亲的送别之情。对那些不去看出殡的人,民间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采取的一种吓唬人的手段,给人们造成一种去看出殡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不去看出殡会才更让人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俗禁忌。这实际上就让人们觉得,出看出殡不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相反,留在家里不去看出殡才是让人害怕的事。
(现在民间出殡场景)
出殡时民间的送别方式过去民间出殡时,不是亲戚关系的,或者近邻关系的乡亲,往往用各种送别的方式对老人表示尊重。
一是放一封鞭炮送别。过去有很多前去“看热闹”的人,手上拿着一封鞭炮,当灵枢从前面过时,点燃鞭炮,表示对老人的送别之情。
二是扶枢送一程。一般来说,出殡时,丧家专门请了扶枢的人员,一般有三四班,一班有八人,有的地方有十二人,轮流抬。但是,出殡时,没有安排扶枢的人,主动上去替扶柩人员抬着走上一段路,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三是接香。民俗中的接香,地方不同,名称不太一样,有的地方称为路祭等名称。也就是在棺材路经过的路上,摆上香案与两条二人凳。棺材停下放在二人凳上,然后由接香人员进行祭奠。去世之人接受接香时,要具备一些条件,主要是下有儿女及孙子,上无嫡亲长辈。接香之人如果是同为宗族之人,接香时不分辈分,要跪拜香案。一般由一个喊礼,三人行礼,三跪九叩。
(现在民间出殡场景)
总而言之,民间人们喜欢看出殡,并不是看“热闹”,而是一种送别的习俗,是对逝者的尊重,没有什么可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