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马蹄果和荸荠区别 关于马蹄果和荸荠介绍

1、马蹄果和荸荠没有任何的区别,马蹄果也就是荸荠,除了这两个名字之外,还叫做水栗、芍、凫茈、乌芋、土栗、地栗等。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色蔬菜之一,可以生吃,也可以制成熟食来吃,营养价值很丰富。荸荠的分布地区很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琉球群岛、南洋岛、印度等地。

2、形态特征:荸荠植株的秆多数,丛生,高度约40-100多厘米,直径约2-3毫米左右,颜色为灰绿色。荸荠属于地下球茎,比较膨大,荸荠果的外皮为紫黑色,里面的肉质洁白,味道清甜可口,汁水丰富。

马蹄果? 马蹄果有寄生虫吗?

3、生长环境:荸荠适合生长在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常生长在浅水田中。它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对光照有需求,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和长日照,在生长后期需缩短光照时数。

4、繁殖方法:荸荠主要有球茎育苗和分株育苗两种繁殖方法,球茎育苗适合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分株育苗适合在春季4月中旬进行。荸荠在一年中只栽培一茬,成熟后及时采摘收获。

种植马蹄果想要稳产高产,都有哪些种植技巧?

被称为马蹄铁、水夜、菩萨等的紫叶莎草,有细长的根茎,在根茎顶端生茎。栗子皮黑,肉质白,甜,多汁,脆脆,可以生吃,也可以当蔬菜吃。球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生殖、熟食、提取淀粉、甜、药用等。

我们要选择表土疏松、耕层深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水田。在正式移植前,我们要将田地深耕15-20厘米,然后在1亩中加入2000-2500公斤烂农家肥料、15-20公斤氯化钾、10公斤过磷酸钙作为基础肥料,最后平整细耙。

蚯蚓的移植时间一般为每年6月中旬,每株行距为70厘米80厘米,适宜种植一株血糖。种植深度最好是10厘米。因为太深的头株晚,冷果难挖,太浅的树少,纹理少,产量低。

大麦移植到大田后约10-15天开始分蘖,早栽次数为4-5次,晚栽次数为3-4次从正式开始到奉行需要除草两三次,重庆除草最好是在牧羊树苗的第一次、第二次播种时,将杂草、黄色的茎踩在泥里,让幼苗早点生长。

经验表明,每英亩种植3000棵树,产量最高,肥力高,移植时间快,密度应适当减少,反之可略有增加。

移植蚯蚓后,原则上要以含水层灌溉为主,保持3 ~ 5厘米深的含水层,每次施肥都要断水,然后注水。高温期要适当注入5-7厘米深水层,封行初期要适当断水,放置田地,捆绑开始后不能断水,含水层要保持4-5厘米深,10月中下旬可开始脱水、干湿交替。

对水田,我们要重新施用基础肥料,逐步追肥。晚须增设氮肥,早餐中须以有机肥为主。移植后约15天,我们可以进行第一次追肥,还可以喷洒黄鼠狼。第一次追肥后每隔20天进行第二次追肥,并施用高浓度复合肥料。植物叶柄开花后可以进行第三次追肥。

莴苣熟了以后,地面部分干了,可以开始收割了。收获季节通常从11月开始到第二年3月。一般来说,最好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入春前收获。现阶段,球茎内淀粉转化,糖分增加,味道甜美,色泽鲜艳,出育率高,质量最好。

在传统生产条件下,采收主要依靠人工核算。球茎紧贴犁底,收获劳动强度高,容易造成大量损伤。所以开采的时候要一棵一棵地翻来覆去,循序渐进。坚持“泥城、见识、锄头、大毛坯”的方法,挖掘、捡干净,减少损伤。

马蹄果有什么营养价值?

马蹄,又称荸荠。原产于印度。我国是盛产马蹄的地方。它以个头大、皮薄肉嫩,水分充足,清甜无渣,爽脆可口既做蔬菜也可做水果,广西马蹄久负盛名,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还有钙、磷、铁、质、胡萝卜素等元素;马蹄作用价值甚大,能清热润肺、生津消滞、舒肝明目、利气通化作用。岭南诸类佳果,各佳其味,但生熟可食,健疾不忌,加工成马蹄罐头口味更好。

荸荠 ,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尚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化学测定,荸荠含有蛋白质1.5%,脂肪0.1%,糖类18%,淀粉26%,粗纤维3.5%左右。据清代医学专著《本草求真》记载,它“味甘性寒”,具有“破积攻坚、止血、止痢、解毒、发痘、清色醒酒”之功效。

《本草纲目》认为,荸荠能“消渴、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作粉食能“明耳目,消黄疸,开胃下食,能解毒。疗膈气,消食化铜。治血崩,消蛊毒。”它淀粉含量高,可制淀粉,做粉丝,酿酒,其残渣还是养猪的优质饲料。

马蹄果和山竹的区别

山竹一般指莽吉柿。 莽吉柿(学名:Garcinia mangostana L.),俗称山竹,或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

马蹄果(学名:Protium serratum)为橄榄科马蹄果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印度、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疏林和密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