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野艾蒿和艾草怎样分别?

1、从花形上区别

(1)艾蒿头状花序椭圆形或者长圆形,紫红色。而艾草头状花序椭圆形,紫色。

野艾蒿为头状花序,椭圆形或者长圆形,雌花花冠为狭管状,颜色为紫红色,两性花花冠为管状,檐部为紫红色。

(2)艾草也为头状花序呈椭圆形,雌花花冠为狭管状,颜色为紫色,两性花花冠为管状或者高脚杯状,檐部为紫色。

2、从叶片上区别

(1)艾蒿为纸质,上面有柔毛,后期脱落。而艾草为厚纸质,两面都有毛,且不会脱落,两者叶片的形状也不一样。

(2)野艾蒿叶片为纸质,上面为绿色,有密集的白色腺点和小凹点,初期有柔毛,后期脱落至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片为宽卵形或者近圆形,二回羽状全裂或者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中部叶片为卵形,近圆形或者长圆形,二回羽状全裂或者第二回深裂。

(3)艾草叶片为厚纸质,两面都有毛,基生叶有长柄,花期凋谢。茎下部叶片为近圆形或者宽卵形,羽状深裂,中部叶片为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者近菱形,一回羽状深裂后至半裂。

3、从生长环境上区别

野艾蒿随处可以看到,而艾草则是人们培育的,更多的是种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是在家里的地里开出一块来种植,也有的人家依靠艾草卖钱,会大面积地进行种植,而野艾蒿因为没人管理,看起来是良莠不齐比较分散的。

野艾蒿和艾草的图片(青蒿和艾草的区别图片)

扩展资料

野艾蒿的功效与作用

1、具有理气行血,逐寒调经和安胎的功效

2、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血等功能

野艾蒿可以用来泡脚,或者用来熏艾,可以活络经血,还可以去除身体内的寒气。

3、能治感冒,头痛

如果是因为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野艾蒿则非常适合的一味药材。

4、还可以治疗疟疾,皮肤瘙痒,痈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

野艾蒿具有独特的香气,蚊虫非常害怕这种气味,所以可以驱除蚊虫。如果被蚊虫叮咬,可以用野艾蒿挤出来的汁水擦在被叮咬处,可以消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经验-野艾蒿和艾草怎样分别

这是什么野生植物?29

这是野艾,别名:野艾蒿、荫地蒿、小叶艾、狭叶艾、艾叶、苦艾、陈艾,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斜升的花序枝,被密短毛。下部叶有长柄,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序凸起;花冠狭管状,紫红色,花柱线形,两性花,花药线形,花果期8-10月。

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野艾蒿具有理气行血,逐寒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消肿止血等功能。能治感冒,头痛,疟疾,皮肤瘙痒,痈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因此,在盛夏季节,不妨家养一盆野艾,每当被蚊虫叮咬、奇痒难耐之时,可随手摘一两片野艾叶,搓揉后敷于被叮咬处,即刻痒痛顿消。如果手脚等因不慎而导致外伤出血,也可摘一两片艾叶,揉软后敷于伤口处,即可达到止血之功效。

这是什么植物?

不是芦蒿,这是艾

艾草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植物,它是多年生草本,外形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花果期为9-10月,看起来颇有点杂草的感觉。但就是这样小小一株植物却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的“艾绒”,还可以用来制艾条供艾灸用,或是当做印泥的原料,用处颇多。

除了挂艾草,古人还有“食艾”的习俗。“食艾”即以艾草为食,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肇始,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追溯于此。我国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

清明前后,两广的人都喜欢采摘鲜嫩的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制作艾糍。把做好的艾糍,长的,方的,圆的,各种形状的都有,放入蒸笼,再将之蒸熟即可食用,这就做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除此之外,艾草亦可制作其他食品,它在客家人手中发扬光大,在客家菜中得以体现,例如艾草粉条,艾草豆腐。艾草粉条可根据个人制作的喜好,做成细粉和宽粉。粉条可用来煮、火锅、炒,中西餐都适用。

艾草的药用价值

除了食用价值颇高之外,艾草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在远古时期,穴居而住的人们只能燧木取火,一些人在取暖时,发现关节疼痛、腰酸腿疼的症状会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于是,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木条、草茎熏烤患处,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艾草的效果最佳。中医艾灸治疗的历史也就此拉开帷幕。直到现在,人们还有灸用艾草的习俗,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