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落叶黄地闹了一个秋天,这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刚刚落幕。
这两株被称为夫妻白果的古树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在树下怀古忆昔,感慨岁月悠悠。
2015年秋,这两株白果被国家林业局列入“百株中华人文古树”名录。当然,古树若有灵,应该不会在意这些虚名:千年的光阴如此漫长,在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后,它们依然枝繁叶茂地屹立在寺院,见证历史变迁,记下岁月往事。
碧云天,黄叶地,枝叶在风中哗哗响,或许在等有心人停下脚步,听一听它们的故事……
树龄
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游雪窦寺,曾发感叹:汉代大树,诚不虚也!
我们是11月中旬来到雪窦寺的。那一雄一雌两株白果,分别站立在弥勒宝殿的两侧,粗壮的树干撑起错落的枝桠,一仰头,可以看清它们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缠满了岁月的皱纹。雌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伸展出一个悲怆的造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侧的雄树,茂盛的树叶还在风中摇曳,满树明黄,阳光下片片色影,在风中微微颤动,衬得蓝天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管理寺院花木的李国华说,晚上更美,只是很少有人看到。那一树金黄与明月遥遥相对,月光下树影斑驳,与孤寂清寒相伴,“白天是鲜亮,晚上就是冷艳。”
李国华陪伴这两棵树很多年了。“我小的时候,这两棵树就这么大,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我老了,他们却好像没怎么变过。”李国华说。
两棵古树究竟有多少年,目前公认的说法是1000余年,为唐末五代高僧延寿大师亲手所植。
关于这两棵树的年龄,还有个小插曲。
上世纪5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游览雪窦寺,僧人在树前说那是“汉白果”。郭沫若一番瞻仰,感慨不已:汉代大树,诚不虚也!
一时间,众人以为古树生于汉代,如此算来,它们就有2000年的树龄。可事实并非如此。
早些年,国内知名园林专家对古树做了一次年代认定,根据树身大小,认为“汉白果”所说的“汉”,不是秦代之后的“汉”(西汉东汉),而应是唐代之后五代时期的“汉”,即“后汉”。如今,这一说法因与雪窦寺的人文历史相符而得到公认。这样算来,两棵古树的树龄实为1000余年。
先人
延寿大师应吴越王钱俶去杭州之前,在大殿前对称地种下两棵有着“中国菩提树”之称的白果树。
说起古树的种植者———延寿大师,知晓其名的人或许不多,但如果说起杭州的灵隐寺、六和塔,估计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当年,它们就是在延寿大师的主持下重建而成的。
延寿大师是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俗姓王,字冲元,年轻时在浙江余杭任吴越国军需官,督纳军需。他自幼生活俭朴,吃斋念佛,戒杀放生,但凡见到集市上叫卖的鱼虾飞禽,都要买来放生,自己薪俸花完了就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
一日,当地一富商置办婚宴,包下了码头上所有船家的鱼货。他典当了家里包括茶壶在内的所有可以典当的物品,但银两还是不够。
“也罢,也罢,那就都让我来承担吧!”他打开库房,用官银买下所有的鱼,放生。
库银大量亏空,吴越王震怒,命令彻查此事。
官差四处搜查,只见家徒四壁,啥值钱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多库银去哪里了呢?
死罪已定,王冲元淡然处之:用一个人的性命换得那么多的生命,值了。
行刑当日,吴越王派人视之,指令监刑人,若见犯人惧怕,即杀之;否则放之。
王冲元临刑前镇静自若,毫无畏惧,称库银毫无私用,尽买放生,莫知其数。吴越王钦佩其胆识,更念其慈心善举,于是特赦其死罪并释放。
私用库银的王冲元自觉并不适合当官,公元934年,早欲出家的他投明州翠岩禅师,师父赐名延寿。这就是后来名扬四方的得道高僧———延寿大师。
成名的延寿大师曾登临雪窦山主持寺事,一时间雪窦寺走向盛极。
雪窦寺前身为建于千丈岩瀑布口的瀑布院,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才移建到今天的地址,并开始勃兴。公元952年,被后人尊为“后汉大龙”的延寿大师应请至雪窦寺传法,一时四方僧众纷纭而至,雪窦寺从此声名鹊起。
至960年,延寿大师被毕生崇信佛教的吴越王钱俶请去杭州。临别时,他按照传统做法,在大殿前对称地栽种了两棵有着“中国菩提树”之称的白果树。后汉大和尚手植之树,这个记忆便一代代口传下来,以至后世出现直把后汉作汉代的误传。
斯人已去,当年的延寿大师也没想到,他手植的两株小树苗,会成为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而被后人景仰、追思。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白果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白果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