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干

吴新年从部队转业回乡,曾一度外出打工,但他觉得挣得钱没有做豆干多,便回到家乡,在家里从事祖传的豆干生产经营,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他生产的豆干虽好,但由于种种制约,他一直没有用小豆干“创大业”的打算。

吴新年说,第一个制约因素是路不好,与外界联系不畅。西安至商州高速开通前,到灞源要走灞(灞源)九(九间房)路,有80多公里的山路。不像现在,走西商高速,只有30多公里。吴新年说:“西商高速开通前,一次好不容易迎来了渭南一客户,过年前,人家来这里进货,由于路况不好,把进货的车轴都颠断了,大半夜,骑摩托车到县里请人来修。最后人家气恼地说,‘再也不来这鬼地方了’。”

吴新年觉得,对地处秦岭深山的灞源人,过去最大的制约还在于山里人观念的落后。吴新年说:“观念落后关键是由于信息闭塞,过去别说是手机、电视、电脑,就是广播也常常因为信号不好,难以正常收听。不像如今,山外的事,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让咱清清楚楚。北京开十八大,咱深山人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就能在第一时间,将大会的精神知道得一清二楚。”

吴新年觉得,国家现在从政策上对农民工权益进行保护,鼓励了许多的山村农家子弟,走出山外到城市打工,在挣钱的同时,也给山乡带回来了更多的现代观念,这对山里人思想的开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次,吴新年给城里一家商店送货,看到自家的豆干,人家一包装,身价几乎提升了一倍,这让他动了自己注册商标,搞豆干“靓化”包装的念头。

由于注册、包装都要花钱,这让妻子和85岁的老父亲,有了不同意见。

给吴新年助力的两大力量,让他取得了“胜利”。一股力量是灞源镇党委和政府。镇党委、政府提出“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让‘灞源豆干’走进现代市场,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产业”的工作思路,相关领导亲自帮他联系工商和设计单位,给他以大力支持。

另一个帮手是从前在西安打工,如今也回到家乡参与到家里的“豆干工程”的儿子,在西安见过世面的他,观念新,话有说服力。这样吴家终于有了寓意“放心”的“芳心”牌商标和投资两万多元的抽真空设备和漂亮的礼品包装盒。生产场所也由家里搬到了专门的场地里。

吴新年的新场,是农村并校后,原镇上的一个小学。来到这里,只见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豆干,在阳光下煞是好看,伴随而来的还有浓浓的豆香。

从黄亮的色彩,从泛出的油色上看,记者以为是油炸豆干,但走遍大小七八间房,却不见油锅的踪迹。“黄色是山阳和山风染的;油亮是黄豆本身的反应。”吴新年解释着。

今年已经85岁的吴新年的父亲,当天又来到新场“督导”。尽管老人家早已没了牙齿,但凭着几十年的经验,问一问、捏一捏就能知道是否地道。“有了商标,有了新包装,但传统工艺不能丢!”老人叮咛着。

吴新年在室内给记者“演示”了豆干的生产过程,“别看一个小小的豆干,前后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少了一样都会失去‘灞源豆干’应有的品质。”吴新年认真地说。“演示”完,记者回到院子,却发现一院的豆干不见了踪影。原来,西安一超市的车刚把豆干全拉走了。

“有了包装和品牌,加上网上宣传,如今每天消耗1000多斤黄豆,生产700多斤豆干,能卖近3000元。就这样产品还供不应求哩!”吴新年的妻子刘菊芳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