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农学院东侧的实验区温室,一股无花果的清香沁人心脾。一个个无花果,顽皮地躲藏在叶片下,似乎是在和人们玩着捉迷藏。北京农学院果实发育团队教授沈元月介绍说,无花果属于桑科、亚热带落叶果树,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是一种稀有水果,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功效,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与蓝莓、猕猴桃等并称为“第三代水果”。

2009年以来,在相关项目支持下,沈教授和课题组从国内外共引进40多个无花果品种。通过多年试种,最终选出了玛斯义陶芬、青皮和108B三个主推品种,在京郊推广种植。

无花果在设施里种植,具有抗旱、耐瘠薄,没有病虫害、不需用药,无需剪枝、疏果、套袋等工序,管理简单、节省人工等特点。“但限制无花果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低温伤害。”沈元月教授介绍说,在不加温条件下,无花果供应期在7月到10月左右,最近他通过试验证实,在加温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无花果鲜果可实现周年供应。以玛斯义陶芬为例,这种无花果产量高、果实可达拳头大小,亩产1500公斤以上,按市场平均每公斤40元计算,亩收益可达6万元。

眼下,顺义区北石槽镇西赵各庄村燕赵采摘园通过试种无花果,效益已经翻了好几倍。据村干部介绍,以前这个园子全部种杏儿,虽然名声在外,但是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受采收期限制,每年采摘只能从五一持续到七一。增植了无花果后,当年栽植当年见果,不但延长了采收期,而且单价比杏儿高出五六倍。要是赶上黄金周,采摘价每公斤可达80元至100元。

据测算,目前世界无花果年产量200多万吨,而中国产量不到1万吨,在世界排名20名之后,因此,无花果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到今年8月,沈教授的课题组将引入相关设备,试验加工无花果茶叶、罐头、果酱、蜜饯等深加工产品,后续还将开发无花果果汁、果酒和冻干产品,帮种植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