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

5月24日,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芦笋科研团队到右玉的沙化区芦笋生产试验示范基地采收芦笋,经过试验示范和具体测算,沙化区种植芦笋最高可亩增收2000元,经济效益高,同时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好,具有双重效益。该项科学研究开创了我国高寒区沙化土壤种植芦笋的新纪录。

芦笋是百合科天冬门属的一种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群发达,适应性强,可耐高温、低温,耐贫瘠,耐盐碱,能在气候多变、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被称为“沙漠先锋植物”,有着改良土壤和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山西是芦笋生产大省,种植面积目前有40万亩左右,主产区是运城地区,占山西芦笋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主要集中在南部较热的永济、芮城、河津、万荣、临猗、平陆等县(市)的黄河滩涂,在北部高寒区没有种植。因此,进行高寒区沙化土壤芦笋种植研究,引进适宜高寒沙化区的芦笋新品种、研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态保护型芦笋生产技术模式,既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双重效益,社会意义重大。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芦笋种质资源收集和右玉沙化区生态保护型芦笋生产技术模式试验与示范,该所主持的“西北沙化区生态保护型芦笋生产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是国家公益项目“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的课题之一。目前,该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结果:引进了15个芦笋新品种,从中筛选出了适宜西北沙化区种植的2个品种,“冠军”品种的产量较高,“井冈红”品种的品质较好。据了解,在右玉种植的芦笋要到第3年才可以开始采笋,以后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