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

栖息环境

石貂多栖息于森林、矮树丛、灌木林的边缘、树篱和岩质丘陵,最高一般分布到海拔4200米。(一说海拔4800米以下)在多岩石的沟谷、山坡等地带穴居,营巢多在石堆或岩洞内。抗寒力极强。有时也侵占其他中小型动物的洞为窝,亦喜居树上。

中国的石貂北方亚种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也有营巢于沟壁或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溶洞内。无林岩坡上由于长期水土流失泄漏形成的溶洞式串珠状洞穴,一般在沟谷边缘沟头的上部、谷坡扩张比较强烈的沟边,以及沟床下切较迅速的支毛沟底等处,有较多陷穴产生,有时可见串珠状的陷穴,这些天然洞穴恰好被石貂所利用,作为巢穴栖居。

中国的石貂青藏亚种在青海高原栖息于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草原、灌丛地带及针叶林边缘乱石堆里。或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山岩狭谷的陡岸上,故名“岩貂”。

生活习性

行为

石貂是一种夜行性动物。通常白天躲藏在洞穴中睡觉,夜间外出活动,尤其是早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在饲养条件下仍然保持这种活动规律,夏季在22:00后,冬季在20:00后出来活动。但在育幼期间,也常在白天出没。气候对其活动有影响,遇大风、大雪等天气时,很少出来活动和采食。石貂一般多为雌、雄成对活动,彼此分散后常回原处寻找。行动敏捷,善于攀缘,但在平地奔跑较慢,跑动中常辅以纵跳。在活动时,尾部扫地,故又名“扫雪”。它们的听觉和视觉都很敏锐,当听到响声时,立即匍匐于地,朝着声响的方向倾听和窥视。排粪地点一般比较固定。

觅食

石貂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各种野鼠、野兔、松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对保护草原有益,以及有时也会捕食野鸭、野鸽、麻雀等鸟类,掠食蛇、蛙、鸟卵、昆虫及家禽,偶尔也捕食青海沙蜥等小型爬行动物。除动物性食物外,有时还采食一些野浆果或其它果实。石貂的食性很广,在冬季食物缺乏时亦常进入村落盗食鸡、兔。夏秋季节各种果实、浆果成熟,亦大量采食,寻食范围最大直径可达800千米。 

石貂有着和其它鼬类相同的捕猎共性,对猎物即便不饿也会咬死,不放过一只活鼠。

社会

石貂具有领域性,除交配和哺乳期外,多为独居生活,雄性巢域与多个雌性巢域重叠。在森林栖息地中个体的巢域面积最大,在欧洲捕猎较少的年代乡村、村庄中个体巢域面积为9.5~880公顷,平均37~49公顷(雌性)和111~113公顷(雄性)。

换毛

随同四季气候的变化,石貂也跟着进行冬、夏毛色交替更换。夏季是咖啡色,冬季却是一色雪白仅留下一小段漆黑的尾尖,毛色变浅后可以减少体温散失,也能不受其他动物注意。[12]  石貂从4月底开始换毛,6月下旬至7月中旬换毛较快,到7月下旬被毛基本换完,但是腹部、四肢内侧、尾腹面和鼠鼷部毛尚未换完,至9月下旬换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