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鸭

绿头野鸭的抗病能力比家鸭强,一般成年鸭较少患病,但育雏期对温度、饲料品质和营养水平的要求较严,很少因传染性疾病而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当使雏鸭患病死亡,则是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和早春气温低,育雏管理如不注意保温,则鸭雏易扎堆或受寒拉稀,感染肺炎并造成死亡。霉变饲料易引起绿头野鸭霉菌中毒,其死亡率高于北京鸭与绍鸭。因此,野鸭饲料必须新鲜。 

虽然绿头野鸭抗病力强于家鸭,疾病较少,但在人工驯养及常与其他禽类接触的条件下也可感染不少禽类疾病。常可发生的疾病有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禽霍乱、鸭疫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禽丹毒、衣原体、绦虫病与棘头虫病等。现介绍部分常见疫病及防治方法:

野鸭瘟 

病原 野鸭瘟又称病毒性肠炎,是野鸭瘟病毒引起游禽类候鸟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绿头野野鸭易感染发病。本病可全年发生,但夏秋季多发。幼野鸭、成野鸭均可感染,种野鸭发病死亡率高。病原存在于病野鸭及带毒野鸭分泌排泄物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伤口与吸血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 

症状 潜伏期2天~5天。病野鸭精神沉郁,厌食或绝食,腿麻痹无力,严重腹泻,拉绿色稀粪。鼻流黏液,呼吸困难,眼流浆液性或黏液浓性液体,结膜出血有小溃疡。部分病野鸭头颈肿胀。病程2天~10天。 

病变 头颈皮下水肿,皮肤出血,体内黏膜浆膜及多处器官出血。肝、脾脏肿大出血及灰黄小坏死灶。特征病变为口腔、食道及泄殖腔黏膜坏死,形成灰白色或黄褐色痂。肠黏膜出血及小坏死灶,小肠环状带出血,肿胀及表面坏死。 

防治 在疫区,每年用野鸭瘟弱毒苗对野鸭群定期接种,可预防本病。20日龄雏野鸭或成年野鸭用苗后免疫期可达半年。发病后野鸭瘟弱毒苗全群紧急接种也可控制疫情。病野鸭用野鸭瘟血清0.5毫升/只肌注,有一定疗效。同时作好野鸭场消毒及病死野鸭处理。 

病毒性肝炎 

病原 是野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野鸭发生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5日龄~10日龄雏野鸭。在孵化季节,可在雏野鸭中很快传播,常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症状 潜伏期1天~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不食,眼半闭呈昏睡状态,有的腹泻。随后病野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病变 肝脏肿大柔软,外观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有花斑。多数野鸭肾脏充血,肿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防治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发病后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后野鸭的血清进行早期治疗(0.5毫升/只,肌肉注射),可减少死亡和阻止疫病的扩散。另外在收集种蛋前2周~4周,给产蛋雌野鸭肌肉注射弱毒野鸭肝炎疫苗,可通过卵黄将母源抗体传递给雏野鸭,使其在15天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野鸭也可直接注射弱毒野鸭肝炎疫苗。 

野鸭疫巴氏杆菌病 

病原 本病又称野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野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感染家野鸭,野野鸭亦有易感性。1周龄~8周龄雏野鸭易感染发病,恶劣环境及大肠杆菌等并发病可促进发病,死亡率20%~75%不等。 

症状 急性病野鸭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与喷嚏,腹泻及运动失调,病程2天~3天。慢性者拉稀,消瘦,步态不稳。部分病野鸭有神经症状。 

病变 特征性病变为心包、肝周及气囊附着灰白色纤维素。脾脏肿大,充血斑。有时见鼻窦内黏液浓性渗出物。 

防治 氯霉素每千克0.4克~0.6克或每千克0.6克~0.8克土霉素,拌料投药3天~5天,配合使用B族维生素有较好的效果。根据用药效果,交替使用庆大霉素、新生霉素及林肯霉素亦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平时应加强野鸭舍通风、干燥、防寒及清洁卫生工作。野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或与大肠杆菌混合灭活苗接种7日龄~10日龄雏野鸭,可预防本病。 

野鸭霍乱 

病原 野鸭霍乱也叫野鸭出血性败血病、野鸭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型巴氏杆菌引起的对野鸭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成年野野鸭较易感染发病,死亡率很高。 

症状 急性型野鸭群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野鸭精神不振,体温升高,不食,爱喝水,不喜欢活动,呼吸加快,下痢,拉绿色或白色稀粪,发病快,死亡率高;慢性型病野鸭关节水肿,跛行,常见咳嗽。 

病变 最急性病例尸体剖检常未见特殊病变。急性病例,可在皮下组织、心冠脂肪、肺、气管、腹腔浆膜发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出血,尤其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密布针头大灰黄色坏死点。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发现有病发生,必须封锁,隔离和消毒。发病野鸭群,注射出血性败血症血清。未发病野鸭接种禽霍乱疫苗,1月龄以上野鸭,肌注2毫升。在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0.5%~1.0%,连续喂几天,同时加喂B族复合维生素,可减少产蛋下降等副作用。每只成野鸭肌注链霉素10万国际单位或青霉素2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可治疗本病。 

曲霉菌病 

病原 由烟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发霉饲料、垫草以及霉菌污染的食槽、用具是主要的传染源。野野鸭吃了霉变的饲料,易引起霉菌中毒,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幼野鸭。 

症状 多发生于2周龄内的雏野鸭,病野鸭精神萎靡,闭眼瞌睡,食欲减退或不食,口渴,吞咽困难。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鼻有分泌物,后期下痢,消瘦虚弱而死亡。 

病变 气管和支气管中有淡黄色渗出物,肺部有小米粒大到绿豆大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较为坚实,内容物呈干酪状,含大量菌丝体。 

防治 不喂发霉饲料,食槽、水槽、用具每天洗刷,保持清洁。野鸭舍应通风、清洁、干燥,垫草保持干燥,野鸭舍定期进行消毒。治疗可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雏野鸭每只每天用量为2毫克~3毫克。 

衣原体病 

病原 为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接触性传染病。野野鸭也可感染。病原经病野鸭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健康野鸭吸入空气中粪尘或飞沫而感染,也可经蛋传播。饲养管理不良,沙门氏菌及野鸭疫巴氏杆菌也可并发感染本病。 

症状 幼野鸭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眼鼻发炎,呆立颤抖,步态不稳,腹泻衰竭,后期痉挛死亡。

病变 病变类似野鸭疫巴氏杆菌病及大肠杆菌病。气囊、心包、肝、脾脏表面触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单核细胞浆内见包涵体可以确诊。 

防治 氯霉素、金霉素混料投服,可同时控制野鸭疫巴氏杆菌病及大肠杆菌病。 

平时禽舍应防止其他禽类及野鸟进入,加强场地清洁卫生及消毒。 

野鸭棘头虫病 

病原 是多形棘头虫寄生于野鸭科禽类肠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绿头野野鸭易感染,幼野鸭危害严重,死亡率高于成野鸭。棘头虫常以几种淡水虾类为中间宿主,野鸭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虾类而发病。感染季节多为7月~8月。 

症状 幼野鸭严重时表现为贫血、衰竭与死亡。成野鸭多无明显症状。 

病变 小肠内寄生的虫体呈橘红色,长几毫米至14毫米,肠有黏膜出血与溃疡,浆膜增生小结节。 

防治 可用硝硫氰醚,每千克体重每次100毫克~125毫克投服,或用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0.5毫克~2毫克1次嗉囊投入。 

平时应每年干塘,消灭中间宿主,定期驱虫及加强野鸭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