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用的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农村创业网

河蟹生态养殖:养殖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晰,无污染,符合国家养殖用水标准。池塘面积10~20亩为宜,池形以方形为好,平均水深在1.5~1.8米,排灌设施要完善,排、灌分开。

塘埂坚实不漏水,坡比1:2.5,池底平坦少淤泥,排灌方便。在蟹池埂上挖一小沟深20~30厘米,将高度1米的聚乙烯渔网七绞网片的一边埋入小沟中压实,在其外侧用竹杆或木桩固定,网片顶端绞缝150股聚乙烯纲绳水平拉紧并在网片内沿缝制宽度20~30厘米的钙塑板,以防河蟹逃逸。

如将防逃网设在池埂内侧水下,则应选择高度1.5~2米的聚乙烯渔网七绞网片,其余做法相同。养殖设施每5亩面积的池塘配备1台增氧机或底部铺设微孔管增氧,每10亩面积的池塘配备1台水泵。水泵进排水口均须蒙上60目以上的密眼网布,凡注水均须严格过滤。

河蟹生态养殖:放养前准备

清塘消毒一般用硫酸铜清塘,杀死青苔。每亩水深1米用量1~2斤,生石灰每亩水深0.5米,用量250~500斤,漂白粉每亩水深1米用量60斤。最好在清塘后10天左右,使用过磷酸钙,每亩用量5斤,补充池塘磷钙。放养前1周,池塘注水至水深50厘米。

水草种植池塘中种植少量的水草,既可提供河蟹栖息、避敌的场所,起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作为部分青饲料的来源,提高河蟹的成活率,促进河蟹的生长。水草品种以沉水的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结合为好,水草覆盖面常年保持40%~60%。

螺蛳放养螺蛳在水域中摄食腐殖质、残饵和有机碎屑,净化水质,又为河蟹提供天然动物性饵料。在蟹种放养前10天,亩放螺蛳200~250公斤,全池均匀抛放。池塘投放螺蛳时应该注意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强氯精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原虫,将螺蛳清洗。

河蟹生态养殖:苗种放养

苗种选择蟹种要以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或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育苗种培育的扣蟹为最好,蟹种要规格齐全,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爬行活跃敏捷,身上无附着物,规格为每公斤120~160只,同一批选购的蟹种要放入同一池塘中。

放养密度对于水源充足、饲料丰富、饲养管理较好的池塘,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800~1000只。

苗种放养一般在2月底至3月。蟹种放养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放养前先用每升6毫克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分钟再放,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

河蟹生态养殖:饲养管理

水质水位调控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等),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隔15天使用1次,以改良池水环境。生长季节的晴天中午经常开启增氧机或用水泵加水1~3小时,使池水溶解氧含量保持在每升5毫克以上。养殖中后期,每隔20天每亩使用5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调节池水的酸碱度,使之保持在7.5~8之间。3~6月,每隔7~10天加水1次,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其中3~4月,池塘水位控制在45~50厘米为宜,便于提高水温;5~6月,池塘水位控制在50~80厘米。7~9月,气温较高,每隔5~7天加水1次,使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厘米,池塘水位加高至120~150厘米。10~12月,每隔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饵料投喂饵料主要以投喂螺蛳、小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在河蟹饲养过程中,饵料投喂坚持“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摄食活动)和“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3月中旬至4月,水温在10℃~12℃时,河蟹经过一个冬眠期刚刚开始摄食,应将新鲜小杂鱼煮熟后拌入少量河蟹颗粒饲料进行投喂,以促进河蟹恢复体力,每日投喂1次,投喂时间在下午17时以后,投喂量为蟹虾总体重的1%~2%;5~6月,水温明显提高后,河蟹进入快速生长期,应加大饲料投喂量,每日投喂2次,上午8时前饲料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0%,并将饲料投喂在深水区,下午17时以后饲料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并将饲料投喂在浅滩区,主要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量为蟹虾总体重的3%~4%;7~9月,每日投喂2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投喂量为蟹虾总体重的2%~3%;10月以后,每日投喂1次,投喂量为蟹虾总体重的1%~3%,投喂颗粒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以增加河蟹的肥美度。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主要观察河蟹摄食、发病、生长情况以及水质变化情况,尤其观察有无活动迟钝、上滩死蟹等现象,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及时护理和清除残草、残饵,搞好清洁卫生。水草应始终保持一定的比例,过多要稀疏,过少要添加。

河蟹生态养殖:疫病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严把苗种质量关,苗种要求在消毒后再下塘。使用优质颗粒饲料。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每隔7~10天用EM原露、光合细菌等全池泼洒1次,并坚持全年使用微生物制剂溶水喷洒颗粒饲料上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可提高河蟹的免疫力。

积极采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防治病害,以防为主,分3个阶段开展“防、控、保”:4~5月,在河蟹蜕壳前7天杀纤毛虫1次,相隔1~2天后用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并用1%中草药制成颗粒药饵连续投喂5~7天;在黄梅期结束后、高温期来临之前,进行1次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连用3天;9月中旬,补杀1次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并对症合理用药。

河蟹生态养殖:适时捕捞

9月底至10月初,大部分河蟹均可上市,一般大规格商品蟹会在当年12月底前全部上市,而个体规格公蟹150克以下,母蟹100克以下的商品蟹,可进行暂养,待价而沽。一般从10月份开始捕捞,具体可根据河蟹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以提高河蟹的回捕率。捕捞工具有地笼、网簖、丝网等。

河蟹生态养殖:虾蟹鱼混养

为实现渔业高效增收,泗洪县根据河蟹、青虾(或南美白对虾)、优质鱼类的生活习性,探索出将河蟹、青虾(或南美白对虾)、优质鱼类混养,达到亩产河蟹100公斤、青虾(或南美白对虾)30公斤、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1315”养殖新模式。

虾蟹鱼混养的前期准备

放养前准备根据塘口历年病害发生情况,合理使用低毒、无残留的安全药物进行清塘,杀灭塘内敌害生物。一般用硫酸铜杀死青苔,每亩水深1米用量1~2斤,生石灰每亩水深0.5米,用量250~500斤,漂白粉每亩水深1米用量60斤。最好在清塘后10天左右,使用过磷酸钙,每亩用量5斤,补充池塘磷钙。一个月后,在浅水区种植伊乐藻,在深水区种植轮叶黑藻和黄草,并在空隙处种植苦草,使水草覆盖面常年保持40%~50%,为蟹虾栖息、摄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时间与密度在2月份放养蟹种,蟹种要求肢体健全、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为每公斤120~160只的优质蟹种蟹种,每亩放养800~1000只。青虾的放养也在2月份,放养规格为每公斤400~500尾的虾种,每亩2~3公斤;若放南美白对虾,则在5~6月份每亩放8000~1万尾经淡化处理的虾苗。优质鱼以花白鲢为例,花白鲢的放养选择在4月份放养规格为0.5公斤花白鲢(花鲢和白鲢的比例为1:1),每亩放养20~30尾。

虾蟹鱼混养的日常管理

水质水位调控4~5月,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透明度一般保持在25~30厘米,并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水位,高温季节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4月下旬,可适当追施促进水草根系生长的草肥,同时视水草生长情况进行合理稀疏割刈。自7月上旬,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每半月用生物剂调节水质,改善底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水草不漂浮枯烂。

饵料投喂河蟹主要以螺蛳、小杂鱼和颗粒饲料为食,青虾(或南美白对虾)主要利用河蟹的残饵,花白鲢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饵。在河蟹饲养过程中,饵料要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一般在3~6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7~8月是河蟹正常生长发育阶段,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但在高温期应适当控制投饵量。9~10月下旬是河蟹增重育肥阶段,以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为主。每亩蟹塘在清明前后投放200~300公斤活螺蛳,螺蛳分2批投放。在清塘后及水质清瘦时,及时使用过磷酸钙钠肥宝等速效肥料、肥水。在河蟹生产周期应根据情况,适当补投螺蛳,增加河蟹动物性饵料。

虾蟹鱼混养的疫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洗10分钟,或用每升50毫克高锰酸钾药浴2~3分钟;生长季节每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以起到调节池水酸碱度的作用,对肥料、活螺、水草和饵料台、工具等经常用漂白粉消毒。同时要注意套养水产品的药敏性,以防药害死亡,并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

虾蟹鱼混养的适时捕捞

河蟹当河蟹成熟后视行情即可起捕上市,如需在网箱中暂养过冬的需待池塘水温低于10℃后现起捕进网箱。

虾类放养青虾的,5月初即可起捕上市,捕大留小;放养南美白对虾的需9月份开始全部起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