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

据了解,虹鳟属鲑科鱼类,原产地是美国加州山涧溪流中,1874年驯养后成为享誉世界的珍贵冷水鱼类。1959年4月,朝鲜将此作为国礼,赠虹鳟发眼卵5万粒、鱼种6000尾给我国,在黑龙江水产科研所试养,我国有虹鳟鱼始于此。

那么,虹鳟鱼是如何来到建德新安江的呢?我市水利水产局高级工程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吴成根,是其中的功臣之一。回忆起当年把虹鳟鱼从千里迢迢之外的黑龙江引入建德新安江的故事,吴成根心中感慨万千。

昼夜不停歇,护送鱼卵到梅城

1970年7月15日,我到了原建德县梅城区农技站从事渔业工作。梅城地处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处,年前富春江水库蓄水,县境内江河宜渔水面扩大到42286亩。由于新安江电站下泄低温水影响,坝下14838亩水面成了冷水区,青、草、鲢、鳙迁栖23公里外的马目江段,螺蚬、小鱼虾、水草数量大增。9月23日,钱塘江渔业工作会议在库区中心梅城召开,提出“在新安江饲养冷水性鱼类”。

1980年1月20日,我和同事奔赴山西采运虹鳟发眼卵。发眼卵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透过卵膜可见到出现黑色素的胚胎,此时对环境变化最不敏感。

于是,我们携带运卵箱、水箱、冰瓶等仪器,到了金华后却买不到去太原的火车票。同事打算返回,我觉得愈临近春节交通更紧张,建议是否到杭州去买票。

我们最终在杭州登上火车,到太原转乘汽车,到达晋祠虹鳟鱼场时已是23日的傍晚,与技术人员交谈到半夜。凌晨5时起床,先在运卵箱底部放好充气的轮胎防震,将3万粒发眼卵过数、装箱,里面用冰块保持低温。场里用小卡车送我们到太原。同事让我坐副驾驶位,我将运卵箱放在膝盖上,尽量保持平稳,以免箱里叠着的一盘盘鱼卵移位堆积。驾驶室气温高于零度,不久裤子就被木箱缝渗出的冰水湿透。

回程的三天三夜更为艰辛。我们采用干法淋水运输,用冰块调整温度,保持在4至8摄氏度;以喷雾形式调整湿度,共喷了25升水;捡出死卵5100粒,避免感染水霉菌;及时记录数据域情况。1800公里行程经过53小时的运输,26日午后到达梅城,发眼卵运输成活率为83%。

精心呵护,近一半鱼卵成功孵化

我们顾不上吃饭,借用渔业大队珍珠接种室作孵化场地,用渔民捕鱼的黄桶代替孵化槽。

鱼卵孵化需避强光,当时我正在梯上用报纸糊窗户,只听得下面“哎呀”一声惊呼,原来同事开箱后,见盘中的鱼卵一片死色!虽然他曾到山西、北京学习过有关技术,但也不免慌了神。

我立即下梯往黄桶里注水,逐盘拣出死卵,不管是否有用,只能按操作规程进行流水孵化。原来杭州至梅城途中未能及时喷水,上层孵化盘的鱼卵表面干燥而失去光泽。

同事家在白沙,恰巧有亲戚结婚,雇佣了渔业大队一名女社员管理之后,就匆匆回去了。我住在梅城,忙于县鱼种场的筹建,来去东关时顺路参加管理。2月19日孵化结束,白沙镇横坑坞的试验点也可使用了,就转入育苗阶段,发眼卵孵化率为42%。

正因为当年着手认真的科学实验,才使虹鳟鱼的移养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也让虹鳟鱼的美味走向餐桌,走向大众,成为建德特有的品牌佳肴之一。

虹鳟鱼产业日趋成熟,我深感欣慰

往事如烟,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暮然回首,这段历史就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飞到我的眼前:

1981年11月,杭州市科委、市水产局对《虹鳟鱼移养试验》项目组织鉴定,认为“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长江以南移养成功和网箱养殖成功,在国内均属首次。”从此,揭开了浙江省发展鲑鳟渔业的序幕。

1983年8月,全国虹鳟鱼发展前景研讨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建德县被列为三个虹鳟鱼基地之一。1984年3月,在试验点建立了县虹鳟鱼养殖场。

首批虹鳟性成熟后,1982年12月开始人工繁殖试验。后建德县政府提出:“虹鳟鱼要扩大养殖,虹鳟鱼养殖场要向集体和农民提供鱼种、提供技术。”县虹鳟场为临安县里畈水库、鄞县屯岭水库、杭州市水产研究所等提供苗种、饲料和养殖技术。1986年,下涯乡溪上一村民网箱养鳟20平方米、产值746元,翌年扩大到44平方米。

除了虹鳟鱼,还引进金鳟、大西洋鲑、太平洋鲑等新品种。

我国南方冷水资源丰富:就浙江而言有“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黄坛口”、“紧水滩——石塘”3座大型二级电站,其一级电站常年下泄冷水;有众多水面1米以下常年水温低于20℃的峡谷水库;还有资源丰富的深水水库底排水、山间溪流水和涌泉水。这些水域冬季不结冰,加上南方饵料资源丰富,养殖鲑鱼类的条件优于北方地区。

我虽然于2006年8月退休,仍然关注冷水资源的渔业开发利用。看到“新安江虹鳟”、“千岛湖虹鳟”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看到2011年“冷水鱼特色渔业精品园”通过省级综合考评验收,全市鲑鳟鲟鱼产量达933吨,产值达5000万元;看到2012年7月举办的“逸龙·虹鳟鱼”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心里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