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驼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属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美洲驼属。羊驼主要用于产毛,其毛被誉为“软黄金”,同时羊驼肉、乳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现在羊驼已经成为家养动物,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引种且有一定程度的推广。近年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繁育证明,它们在温带—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环境中也能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和生产水平。经过专家考察,我国中西部地区适于羊驼生长,羊驼对高海拔地域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加之独特的畜牧学特性所包含的高度潜在经济价值对丰富我国畜种结构、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我国优质毛原料短缺、提高毛纺面料的品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山西农业大学董常生教授首次将羊驼引入我国。引种时严格执行了卫生检疫。这是一次偿试性的小规模引种。

  1羊驼的运输及其应激反应

  23只驼羊经过空运然后陆运从澳大利亚引入我国的羊驼基地,在运输过程中没有进食、饮水,有轻微的应激。羊驼进舍后有惊恐的表现,约10-20分钟后开始镇静并开始陆续进食、饮水(饮水量较大,我们采用了纯净水)。其中有1只因进食过快而发生呛咽,并咳数分钟,恐有人靠近,警惕性较高。约2小时后大部分跪卧进入休息状态,棚舍内熄灯,舍外的轻微响动都会使其立即进入恐慌、戒备状态。

  2饲养管理

  羊驼刚进舍的两天中,我们采用了粉碎干草料饲喂,几只羊驼发生呛咽,于是改用长的干草料饲喂,暂不用粉碎料。几日后为了减少饲草的浪费(羊驼总是先吃较软的叶子部分,占一半以上的秸秆被浪费),开始用切割成1寸左右的小截秸秆饲喂,效果良好。两三日后整群已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畜群显得很友善。采食时有争斗行为,此行为是羊驼处于稳定期的表现。

  2?1饲养

  在45天的隔离期内,根据要求只能进行舍饲,以干草为主,补以精料。

  2.1.1饲喂偿试性拟定第一周采用苜蓿饲喂,每日5次,时间为每天从早上6:00开始,到晚上10:00结束,隔4小时1次。23只羊驼饲喂干草总量每天为50-60kg,饮水。

  从第二周开始将第一周的单纯饲喂苜蓿改为苜蓿加莜麦秆(5∶5),饲喂次数改为4次。

  2.1.2补饲于6月20日开始补饲精料,补饲情况为:

  孕驼:0.3斤/只·日,喂3天,第4天增加至0.6斤/只·日。

  其它驼:0.25斤/只·日,喂3天,第4天增加至0.5斤·/只·日。

  补饲时间一般放在晚上,也可适当补以青料。补精料时尤其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和钠为主)的补充。

  2.1.3放牧过隔离期后,可进入放牧阶段。放牧采用轮牧,将草场划为几个区域(草场主要是苜蓿、红豆草和饲料玉米),一日放牧两次,每次放牧大约3小时。

  羊驼在放牧过程中总是稳步游走,切断并啃食一小部分牧草的尖部或草丛的梢部,即使在饥饿状态下,羊驼也是以扩大采食范围来获得食物,因此羊驼天性不会破坏草场。

  2.2管理

  2.2.1分群公母分群饲养管理。如果不分群,会出现公驼追逐母驼的情况,影响采食和下一步的繁殖计划。

  2.2.2畜舍严格隔离,尤其是在隔离期,禁止一切非饲养人员进入。进出人员必须严格进行消毒,舍内按时打扫,定期消毒(包括用具)。地面定期进行冲洗,但范围不要太大,以免引起羊驼摔跤。

  2.2.3垫草在地面较潮、天气较冷时可以适当放入垫草,较热时取出。垫草一般选取无刺、较软的草料,比如莜麦秆、苜蓿、麦秸等。

  2.2.4用具饲喂、饮水用具为普通饲喂用具即可,但不可太高、太小,太高对其吞咽不利,太小容易弄翻。用具颜色(如塑料水桶)最好不要使用黄色,因黄色易招来蜜蜂。

  3生活习性

  3.1采食羊驼采食习性与羊、牛等相似但略有不同。羊驼采食量、饮水量不大,咀嚼时发出较大的“沙沙”声,采食种类较杂。

  3.2反刍和嗳气通过对舍饲羊驼仔细观察后发现,羊驼每天反刍4-5个周期,每个周期大约40分钟,每次反刍约25-30秒,每个周期共反刍80-100次。周围环境将直接影响反刍时间和次数以及周期;嗳气不能明显观察到,仅有两次在反刍间未见食团上升的动作,疑似嗳气。

  3.3警觉性羊驼警觉性非常强,因其胆小常常表现出惊恐状,有一点陌生的东西和奇怪的声响就会受惊,一般都聚在一块。耳朵的转动、卧倒时的姿势都表明了羊驼还有一定的野性,仅仅处于家养动物初期阶段,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畜。

  3.4打架羊驼打架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且缓和居多。一般公羊驼之间的争斗比较激烈,表现为碰鼻、缠脖、咬耳朵、踢腿等。激烈时将一只压倒在地为止。

  3.5发情羊驼发情时发出“嗯嗯”的声音,连续不断,延续时间较长,且表现出烦躁不安,比较容易辨出。

  3.6排粪羊驼为定点排粪,分群后的羊驼每群有自己的一个固定的排粪点。不排粪时,它首先走到粪堆边,然后通过嗅粪便的气味来识别是否是原先的排粪点。公驼与母驼排粪尿时姿势相同。羊驼的定点排粪习性对环境保护和阻断寄生虫循环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