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

在南京博物院里驻守70多年的那棵大雪松,最近“病故”了。昨天,有市民路过南博,老远便看见大雪松通身发黑。南博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确认,由于生长环境改变、地下排水不畅等原因,他们最终没能留住这个“老伙伴”。虽然聘请了专业的园林养护公司,但苦苦撑了一年多,它最终还是没能活下来。实习生 谈晗琰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余乐

它是南博的“活文物”

在很多老南京人的心里,南博大雪松就和老大殿一样珍贵。它植于民国时期,已经原地驻守70多年了,是见证南博历史的“活文物”。

200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二期改扩建,院方决定,将大雪松原地保留,并特意关照建设单位,一定要好好呵护。但由于改扩建工程将地势整体抬升了2.6米,雪松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它“抱病”一年多。为此,南博聘请了专业的园林绿化公司进行养护,但由于松科植物较敏感,一旦生病几乎难以逆转,最终没能救活。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赶到南博。站在大门外,老远就能看到这株大雪松的身影。远望去,大雪松仍保留着飞扬遒劲的姿态,但走近一点,记者却发现雪松通身变黑,针形叶子全部脱落,没有一丝绿意,部分枝干已出现枯萎迹象。

三大死因

昨天,南博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株大雪松确实死了。他和同事们也感到很惋惜。他向现代快报记者分析了它的死因,并认为值得其他养护单位借鉴。

死因一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2009年南博二期改扩建,地势整体垫土抬升了2.6米,这让原本在地平面上的大雪松一下“矮”了下去。2014年2月前后,大雪松的叶子开始变黑发枯。当时,负责园林养护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周边地势抬高,对雪松来说生活环境受到了挑战,因为覆土太高,会影响根系的呼吸。“上了年纪的树木,生长环境最好不要发生改变。”园林专家说,不然它们很难适应新环境,容易水土不服。

死因二地下根系可能遭受伤害

“改扩建前,大雪松脚下是平坦的土地。后来,开挖了地下室。”南博的这名工作人员推测,这株雪松枝叶庞大,地下的根系也分布较广,“建设单位施工时,很有可能对它的根造成了伤害。”而植物是靠侧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而雪松又属于浅根性植物,根部被伤,对它影响极大。

死因三排水不畅根被泡烂

2014年,发现雪松情况不对后,南博立即找了园林养护人员帮忙“看病”。负责养护这株雪松的,是玄武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他们接手后,曾聘请园林专家现场会诊。挖开基坑后发现,雪松根部被建设方遗留有建筑垃圾,地下水不停地冒。这导致雪松的根被长期泡在水里,烂掉了。松科植物很怕积水,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一株古雪松,便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养护单位浇水过勤而死亡的。

原地难保留请市民支招

园林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雪松枝干脆,遭遇雨雪容易断落,伤到游客。看来,这株大雪松在原地不能停留太长时间。

雪松“后事”该如何处理?南博是否会考虑将树木锯掉,放在博物馆展陈呢?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何保存,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南京雪松生存堪忧

上世纪20年代,南京从日本及印度引入雪松,很多著名民国建筑附近,都有雪松的身影。不过,园林专家告诉记者,雪松在南京普遍长势不好。北京东路的雪松,前几年一场大雪后,被压断不少,现在基本靠钢支架撑着,每年都要补植。御道街的雪松也同样如此。现在,只有河西新城中分带上的雪松还算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