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水稻立枯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和立针基腐等症状。芽腐是在出土前或者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中心枯黄,叶片不展,茎基较软易折,根变成黄褐色。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病,但离乳期发病最重。水稻立枯病一般可通过土壤调酸、生态防治和药剂防治等进行防治。将土壤pH调到4.5~5.5,可有效减少旱育秧立枯病地发生。在东北地区,把调酸作为防治立枯病的主要措施;通过控制床内温度、床土水分状况、合理施肥以及床土消毒等措施也可有效防治立枯病地发生。防治立枯病的药剂有敌磺钠和稻瘟灵等,也可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浸种。
水稻立枯病危害大,秧苗怎么防治水稻立枯病?
一般情况下水稻播种五至六天以后即可破壳出苗。出苗后若在此期间遇上极端性低温天气或生长不良环境,秧苗就会零星发病。增加根系的透气性。水稻在幼苗期,吸氧能力差,必须增加秧幼苗根系的透气性。水育秧在现青后,务必晒田,以鸡爪纹为好。如果旱育秧,最好釆取1.5一2.0m的畦,畦沟深15一20cm,以防秧畦积水。
生理性立枯病,又叫青枯病,是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天气、温度不适,而出现的发病症状。症状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病轻时,秧苗变黄,发病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因土壤和植物体内的病原菌侵染所引发的病害,症状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黄化、矮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水稻种子本身带菌或苗床带菌,种子或苗床当初消毒不彻底,导致此病的发生;三是土壤碱性大,PH值大于6.5,没有进行调酸或是调酸不到位,引起了腐霉菌的繁殖,从而感染了幼苗。
此病主要由种子带病引起,三叶期前发病的,在幼芽基部和芽鞘上出现水浸状病斑,然后变成黄褐色枯死。三叶期以后发病的,在叶片上能够形成典型的纺锤形叶瘟。并以病苗为中心,向四扩展,严重时,可使秧苗成团、成片枯死,象火烧一样。水稻黄枯型死苗,感病苗不吐水,叶尖无水珠。其症状初表现为下部叶片,从叶尖部向叶基逐渐变黄,病害面积也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部软化变褐,幼苗呈黄褐色枯死。
立枯病除引起烂芽外,主要还表现外针腐和黄枯、青枯等死苗症状。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植株茎基部变褐,病根也渐为黄褐色。
,
水稻立枯病由哪些病原菌引起?怎样防治?
水稻立枯病分为苗期立枯病和本田期立枯病,主要由镰刀菌(Fusarium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其中以镰刀菌为主。
防治本田期立枯病一是要选用抗旱力强的品种;二是后期管理要浅水与露田相结合,促进根系生长;三是要合理施肥,基肥要施足,追肥要早施,避免施氮过多、过迟,防止贪青或早衰;四是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浸种或拌种:采用药剂有2.5%或10%适乐时、25%施保克乳油、45%施保克水剂、10%浸种灵乳油、40%卫福胶悬剂、40%苗病清等;苗期喷雾:在秧苗1叶1针期,喷施3%育苗灵或40%苗病清。
苗期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床土调酸,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药剂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如用苗病清或立枯一次净等封闭苗床或1叶1针期喷雾等。此外,注意通风炼苗也是防治苗期立枯病,特别是生理性立枯病的关键之一。
水稻立枯病怎么防治?
水稻立枯病防治技术
--------------------------------------------------------------------------------
2006-3-22
10:09:21
区农牧局植保站
阅读20次
水稻立枯病是育秧期间威胁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旱育秧和抛秧,严重的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以致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芽腐:在种子或芽基部有白色或粉色霉层;(2)基腐: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变软;(3)卷叶黄枯:心叶卷曲逐渐萎蔫枯黄,根变褐、茎基部变褐、甚至软腐,拔苗时易连根拔起或心叶易折断,在苗床中间部分成簇成片发生;(4)青枯: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病秧先不吐水,后突然成簇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卷成绺针状,略呈青灰色,其它症状同黄枯。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目前防治立枯病仍以敌克松的效果为最好。预防浓度为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两药兑水35公斤);在3叶期出现零星卷叶或无风的早晨出现零星秧苗叶尖端无水珠时,应及时用药抢治,抢治用药浓度为300-500倍液(1两药兑水15-25公斤)进行喷雾。
*注意两点:一是对原药要进行两次稀释,先用容器对原药粉进行稀释后,再倒入喷雾器水箱进行第二次完全稀释;二是喷雾时间应在下午5时后进行,避免药物强光下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