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情人节七夕,为何牛郎织女却要一年才能相遇一次?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实际牛郎织女基本是隔天见。不要闲操心了,好好攒钱还你的房贷吧。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么?
在每年的年初过完了西方情人节,后半年的七夕,也作为“中国传统情人节”隆重登场。各大品牌借着“爱情”之势,推出了一系列“浪漫”主题,这种传统的节日营销,在这个节日里声势浩大,接踵而至。只是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这个说法好像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电商平台推出的“浪漫七夕”口号,不知道什么时候让这一天变成了中国情人节。一对又一对的情侣沉醉于爱情的美妙之时,却不知早已经错过了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才是情人节,到底是真是假?真正了解七夕传统文化的人会发现,这一天更像是为女孩子所准备的“女儿节”,乞巧、斗巧、拜织女、晒书籍,这么多的传统习俗中,唯独看不到与爱情有关的影子。人们茫然的听从着商家的口号,在这压力巨大的社会,总想着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欢愉的时间,许多人打着恢复传统节日的名号,将原来的“七夕”定位成了中国情人节。翻阅各种史书经典,七夕的确不是情人节,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传统的情人节呢?在那个时代里,青年男女有自由表达爱情的机会吗?
现代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外国的情人节是2月14日,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还要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来入手分析。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它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人而存在,更多时候都是顺应节气、习俗所形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宵节其实算不上中国最正派的情人节。但是从当时的传统习俗来看,确实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吐露心声的最佳时期。
中国的古代社会,由封建王朝统治了上千年,漫长的压抑的封建社会,由于“宵禁”制度的实行,过于贫乏的夜晚娱乐活动,让那个时候的夜晚都显得有格外无趣。尤其是宵禁,基本上就断绝了男女夜晚幽会的机会,是当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一旦违反宵禁,就会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唐朝《宫卫令》中曾有记载,每天晚上的“闭门鼓”擂响以后,在第2日“开门鼓”擂响以前,除了为官府办公事的人,或者是有非常急的私事的人,只有经过夜晚巡逻官兵的同意才能够在城内走动,一旦私自外出,就会面临打板子又或者是就地正法的严重后果。
就是连民风开放的大唐,都有着这种严格的制度,其他朝代更不用提。都市的人们之所以会将元宵节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极少数的“金吾不禁”的日子,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日这三天,整个城市都会解除宵禁,就连平常极少出门的女子,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去赏花灯、猜灯谜,享受难得的夜晚游街。城内人头攒动,街道上全是璀璨灯火,热闹的集市中,很多少男少女就在这一天擦出爱的火花。
比如小时候热播的《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初遇薛绍的那个夜晚,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烟花照亮了夜空,集市上是拥挤人潮,千万人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的姻缘,就在这一天相遇。少男少女在元宵佳节幽会的画面,也被欧阳修写进了他的《生查子·元夕》里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就是女子与情郎月下幽会,互诉衷情,许下承诺的甜蜜场景吗?辛弃疾所写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尝不是在元宵佳节,在灯火零落之处寻找心中的佳人。
赏花灯猜灯谜,浪漫不停歇这些诗词,这些典籍记载,都在证明着元宵节是一个情人幽会的好日子。其实元宵佳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与有情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节日里,比酒更让人沉醉的,莫过于那灯饰上的五彩花灯。赏花灯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年间,一些古老的花灯已经有着繁多样式,制作的也更为精美。花灯在古时候有众多含义,可以为人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用灯火通明的方式,庆祝着新一年的开始。除此之外,花灯还代表着相思与团圆之意。因为到了这一天,那些未出阁的女儿家,会亲手做一盏花灯,然后在花灯里面写上自己心仪之人的名字。这盏花灯并没有被挂起来,那可能会顺着那一条家门口的小溪漂流至远方,又或者盘旋飞舞至高空,据说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带到自己的爱人身旁,千年之前的浪漫,到了今日也不会过时。
灯火通明之间,元宵节的另一种浪漫玩法就悄然登场。在那些花灯下面,会挂着许多的灯谜,人们在春宵赏灯之时,可以在街头任意猜度,可是才子佳人一展才华的绝妙时机。古时候的灯谜是由三部分组成,比如用一首诗或者是一个句子作为谜面,然后才是“谜目”和“谜底”,这个谜语就挂在灯下面,灯谜的难易程度不同,主要还是看出题者的文化水平,还有他们的意图,这些隐晦又有趣的谜语,在灯火不灭的这个夜晚,会吸引无数鲜衣怒马的少年,还有绝妙风华的少女,在那一盏明灯下各展才华,互相吸引。
这样的元宵节,或许没有西方情人节表达爱意那么直接,这个新年最后一天的节日,有些像那天空中的明月,不及太阳耀眼,但是又散发着无限温柔与浪漫之情。这里有良辰美景,有满城灯火,有情投意和、秘密相会的青年男女。比起穿针乞巧的七夕,把元宵节视为情人节,其实更为妥帖一些,借着那个思念团圆的日子,在传统的元宵风俗,和有情人在灯火中走到地老天荒,比七夕的鹊桥相会更加浪漫。
遇见三月三,重看上巳节其实除了元宵节以外,早在汉代以前,每月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有着中国传统情人节之称。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在近代社会,这个古时候的隆重节日早已经被人们逐步淡忘,甚至完全忽略。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节日,到底能不能够被称之为情人节呢?要追溯这个节日的最早起源时间,可以回到周朝;但是真正有“上巳”这个说法,却是在汉朝初年,只可惜到了宋代,礼法更加森严,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走向衰微。
《周礼》中曾有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就是说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要举行“祓除畔浴”的活动。其实这个活动就是到水边去祭祀,同时使用香薰沐浴。之所以会有这种活动,是因为这个时候正处于季节交替之时,古人认为这一时期阴气盛行,就很容易带来疾病灾祸。所以为了去除病痛、灾祸,他们就去水边沐浴,这样一来可以清洗掉身上的厄运,也可以向女巫祈求福祉。
除了这种传统习俗以外,上巳节更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农历的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少男少女的春心开始荡漾,为了不辜负这美好时光,在河边沐浴的同时,更能够见到不少的单身男女谈情说爱。当然这并不是人们借机会谈恋爱,《周礼》中早有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在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微风和阳光之中谈情说爱,就连当时的政府都在鼓励人们顺心而行,真正的去自由恋爱,这才是情人节的最佳模式。
魏晋时期的上巳节,不再是平民百姓结伴游玩的日子,一些皇亲贵族、风流才子甚至都参与其中。他们庆祝这个节日,除了外出踏青以外,还会上演一出“曲水流觞”,中学课本中的那篇《兰亭集序》,所讲述的就是三月初三上巳日,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饮酒赋诗的盛大活动。人们围坐在流水边上,酒杯顺着水流随意的飘向在座的人,这杯美酒停在了一个人的面前,他就需要将这美酒一饮而尽,并且赋诗一首。
唐朝年间,人们庆祝上巳节的方式更加隆重。除了原有的临水沐浴、春游踏青以外,皇帝对于这个节日也十分看重,在这一天,皇帝要在曲江池边宴会群臣,同行“祓除畔浴”“春游踏青”之礼,杜甫流传后世的《丽人行》,描写的就是上巳节这天,皇帝协同他的爱妃一同在曲江春游之景,通过这首诗也可知,唐朝年间所提倡的自由恋爱,在当时已经又有了一个新高度。只是这个习俗保留到宋朝,因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套在女子身上的世俗枷锁越发沉重,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淡出了当时的社会。
现在的3月3已经鲜为人知,相信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可能完全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广西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壮族人民地道的情人节,也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山歌传情、绣球传爱等诸多的民俗活动。如果真的想要体验中国最传统的情人节,不如来年的时候去广西感受一下“三月三”的魅力。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元宵节起源新论》
《三月上巳,再饮女儿红》
《上巳节考论》
百度百科
这个属于情人的节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谢谢!这个问题距七夕节过后一个多月了,时效性差了许多。小编既然问了,我就简单说说吧。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等。七夕节民间有拜月(银河)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活动。
七夕节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这里不做重复絮叨。中国七夕节要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关于乞巧的习俗。
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春秋中期《书经》风记述。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七夕乞巧活动大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节活动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活动也有不少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唐《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活动。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活动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了。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了。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比如:在江苏宜兴,七夕香桥会习俗: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快乐、幸福地相会。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绍兴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个端放一盆清水,偷偷躲在茂盛的葡萄架下,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清晨,天上仙女要下河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所以,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福建有一种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总之,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乞巧的方式也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祝愿心灵手巧,幸福团圆,爱情美满。这个就不便一一细说了。(这一段资料散见于各地的传说和地方志记载,以及趣闻轶事,非笔者杜撰)。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尽管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了,但是,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却一直流传在民间,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你问的是“七夕节日怎么由来的”?我答的是乞巧节习俗,看来有些答非所问了。其实我开头就答过了,“牛郎织女”传说不是?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就没有细说罢了。我认为习俗才有文化内涵,在此罗里吧嗦讲了这么多,希请见谅!好了,就此打住,谢谢!
七夕情人节是不是每年最大的情人节?
在传统的节假日,7月7号的情人节是每年最重要的情人节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承下来的。相传情人节这一天是为了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而设定的。情人节这一天也是很多恋爱中的男女互相表白互相求婚的一个日子。所以七夕情人节是每年最大的情人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