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水稻纹枯病是什么?

随着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纹枯病已成为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面积已居其他病害之首,一般可造成损失5%~10%,严重者损失可达50%以上。此病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为害15个科的作物或杂草。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为害最重,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可为害茎秆和穗。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逐渐扩大,并连片成云纹状大斑,病斑中央为灰绿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因叶鞘受害,可造成叶片枯死。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剑叶发病,轻者剑叶提早枯死,重者不能正常抽穗。穗部感病造成谷粒不饱满,空秕率高。潮湿时病斑可见白色菌丝,后期菌丝集结成菌核。(彩版六,31)。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伏革菌属,立枯丝核菌。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10~38℃,最适温度为28~32℃,35℃以上生长受抑制。浮游菌核17℃开始萌发,30℃时,相对湿度达96%时,最适宜菌核萌发,湿度低于85%时,病菌受抑制。

发病特点

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耙地后,菌核浮在水面,插秧后,菌核随流水附在植株基部叶鞘上,待温度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或表皮侵入。一般在本田分蘖盛期以横向发展为主,孕穗至抽穗期则以纵向发展为主。

该病发生流行适温为22~28℃,相对湿度为90%以上。当气温低于22℃,湿度低于85%时,病情趋于停止状态。北方稻区7月中旬至8月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病害发展。偏施、迟施氮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高密植、长期深水灌溉或污水灌溉的地块发病重;适时适量施肥、增施磷钾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发病轻。一般阔叶型品种比窄叶型品种发病重;大穗高秆松散型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季灌水,耙地后,打捞浮渣深埋。

(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度密植,浅水灌溉,适时晒田,后期浇跑马水。

(3)药剂防治。当分蘖盛期,病丛率达15%时喷施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每667平方米100~125毫升,农抗120每667平方米200~250毫升,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50克等药剂,对水30千克进行喷雾。若在有露水的早上或傍晚喷雾,效果更佳。

什么是水稻纹枯病,怎么识别防治?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烂脚秆、富贵病。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穗期受害最重,主要侵染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叶鞘发病,自近水面处叶鞘开始岀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逐渐扩展成云纹状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枯白色,潮湿时呈深灰色,边缘褐色至暗褐色,严重时病斑会合成云纹状大斑块。重病叶鞘常引致其上部的叶片发黄枯死。病害严重时或植株倒伏情况下,叶片常常受害,病斑与叶鞘相似,常会合形成不规则形大病斑。严重时延及稻穗,穗颈、穗轴以至颖壳等部位呈污绿色湿润状病斑,后变褐色,结实不良,半穗甚至全穗枯死。阴雨潮湿时,病部长岀白色至淡灰色、蛛丝状霉状物,攀附于组织表面或相邻稻株之间,菌丝集结可形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菜籽状菌核。严重时后期病斑表面及其附近还可产生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清除菌源为前提,合理施肥和科学管水为核心,选用抗(耐)病品种为重点,适时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1、清除菌源,不直接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2、加强肥水管理,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天气、稻田水位高低、土壤性质、水利条件等情况,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3、种植抗病品种。4、科学用药,提高效果。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田间纹枯病发生的趋势,选准药剂品种和使用浓度,是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关键。可用井冈霉素,烯唑醇,已唑醇,丙环唑,百菌清,戊唑醇,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交替使用防治。

同时建议加入芸苔素和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和生长能力。

水稻的纹枯病都有哪些症状表现?怎样防治效果最好?

纹枯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从水稻苗期到分蘖期、抽穗期等均有发病,矮秆品种水稻发病率高于高杆水稻。那么,水稻的纹枯病都有哪些症状表现?怎样防治效果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水稻纹枯病,又叫云纹病、花秆、烂脚瘟,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体可存留在土壤中或寄生在作物、杂草的残株上过冬,来年继续侵害水稻。致病菌进入水稻植株后,能迅速传播扩展,最终使全株发病,危害极大。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后期严重时可侵害茎秆与谷粒,造成结实率与粒重降低,甚至稻株倒伏枯死。患病后,先在水面附近侵害叶鞘,出现水渍状和斑点,并逐渐扩大形成纹状大斑,随后蔓延到叶片甚至植株,致使叶鞘干枯、叶片枯死、结实受阻甚至全穗枯死!

水稻纹枯病危害严重,一般可导致作物减产15%以上,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绝收!水稻纹枯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水稻纹枯病形成原因有那些?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稻曲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对水稻的影响仅次于稻瘟病,排在第二位。

水稻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进而使叶片干枯。使水稻秕粒增多,出米率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种。

01.水稻纹枯病属于积年性病害。水稻纹枯病形成菌核,脱落后落入田中,是下季水稻主要菌源。头年发病较重的地块儿,第二年易于感病。

物理防治对策:水耙地后,在稻田下风头打捞菌核,带出田外销毁。

02.水稻纹枯病菌萌发适应高温高湿的条件。28℃~32℃,湿度90%以上时发重最重。

物理防治对策:水稻田水层管理以浅湿为主,浅湿干相结合。

03.水稻生长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组织柔嫩易于发病。

物理防治对策:

物理防治对策:

1.合理密植。

2.氮肥施用不要过多过晚,增施磷钾肥。

3.分蘖末期控制无效分蘖,基本苗数达到预期及时晒田或者烤田。

水稻分蘖末期至始穗期,叶片紧簇,通风透光不良。这一时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高发期,要抓紧药物防治。特别是要保护好水稻植株上部的三个功能叶片不受严重感染。这三个功能叶片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分蘖末期至始穗期要喷施两到三次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的发生。

以前生产上常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井岗霉素和多菌灵。井冈霉素主要起保护作用。

水稻纹枯病是从植株下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药剂很难喷施到植株下部。所以用井岗霉素防治时药剂需水量较大。生产上很难达到用水量要求。

水稻纹枯病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明显。

现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正在探索使用新型药剂。笔者推荐使用瑞士先正达公可生产的杀菌剂“爱苗”(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德国拜尔公司的杀菌剂“拿敌稳”(25%肟菌酯+50%戊唑醇)和国产杀菌剂“满穗”(24%噻呋酰氨)。

这三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都达到90%以上(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为65%左右)。而且这三种药剂均能够兼防水稻其他多种病害。同时具有调节水稻生长的作用。防病的同时达到水稻增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