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买鲜花 寓意,什么礼物送给女朋友有寓意?

用心的

鲜花除了寄托哀思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谢邀,最近写文看了一些南洋华人清明节的资料。有些想法。

南洋华人的清明祭祀,除了表达对先祖的祭奠之外,从其习俗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还能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便是原乡的意识和渴望。

早期的南洋移民,多是明军的遗部或明朝遗民。他们以“龙飞”为年号,天然的带有故土、故朝、故国的情感认同。这样的一种情感认同,是华人群体在海外的天然凝聚力,激励着早期的南洋移民在海外生存、发展,开枝散叶,以求有朝一日能够收复故土。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共同生活体认而形成的情感认同,是有时效性的。当早期的一代、二代移民逐渐老去,当“反清复明”的原始目标已经宣告破灭,如何让生于南洋、长于南洋的后代,继续维持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在海外保留下华人的“香火”?这便是个大问题了。

孔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中国的民族认同,向来不是依靠地域远近,甚至不是靠人种和语言。在南洋华人群体里广泛流传着一首《迁流诗》:“驿马匆匆过四方,任君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能够使得“他乡是故乡”的,是纲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论语·学而》中有云:“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孝是仁的根本,对父母祖先的祭祀,是孝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早期移民的子孙后代和后来的移民,在年复一年的重复的仪式中,在带有某种神圣性的特定时空环境下,反复进行着这种情感的体认。这种方式,对维系甚至强化华人群体共有的“原乡情感”,维系彼此的民族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明末的第一代下南洋至今,已经三四百年了。如今的南洋华人,早已开枝散叶,遍布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很多甚至在当地已经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政治地位。但南洋的华人,始终能够不忘自己的华人身份,说华语,行华俗,并未被当地民族文化所同化。这其中,像清明节这样反复进行的传统节日活动,应该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

回顾南洋华人的清明节,以及背后数百年波澜壮阔的南洋移民历程,不免心生感慨。我们总说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可民族到底是什么?说“想象的共同体”或许极端了些,可对某个对象的情感和认同,不能是凭空产生的吧?

民族的认同,是需要某些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作为依托的。同时,这些记忆和情感,又是需要一些仪式去反复的强化的。看看南洋华人的清明节,以及背后延续数百年的原乡意识,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是个启示吧。

清明祭祖是烧纸好?

我以为鲜花好,最好是在坟上或四围都栽上花草,有条件的栽上松柏翠竹之类的。

我在原野上散步时,也看见一些坟墓边开的紫色,蓝色,黄色的小花。

感觉那座坟也很有诗意,虽然我不知道那是谁的祖坟。

我在北京看见本地人用塑料花,色浮质假的塑料花放在坟上,看了很不舒服。

我以为用那种散发香气的真花,白色的话都有香气,像百合花,栀子花。

乡下,清明节是没有这些花的。

乡下人务实,不懂得浪漫,别说没有,就是有也不肯花钱买花来祭祀。

他们愿意买用铜钱映捶打过的草纸烧给祖先,他们相信这是送给在阴间的祖先们花的钱。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烧纸钱,烟雾缭绕的。

可是没办法,我们这里清明祭祖,带上锹之类的给坟墓铲铲草,加加土,烧一堆纸钱,磕磕头,放一挂鞭炮。

其实这种仪式也简单。

这样的上坟方式热闹,有氛围,烟火气浓郁,仪式感强。

我们这里还是土葬,有坟冢,几平米见方。

不像城市郊外的墓园,都是火葬,把骨灰盒立一块墓碑。祭祖的大多是有文化的人,买鲜花去祭先祖的。

所以是烧纸钱还是买鲜花跟地域有关系,我们在乡下祭祖,还是依照农村的风俗习惯,烧纸钱,我当然希望我的先祖都有灵魂活在阴间地府,烧化的冥币纸钱,他们在那边能有钱花,不受穷,能在阴间生活的幸福快乐。这是活人的想法和愿望。

祭祀有祈福之意,多给亡灵烧纸钱,先祖高兴,保佑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平安健康。

过年买鲜花 寓意,什么礼物送给女朋友有寓意?

所以山区农村很讲究坟冢的风水和出殡下葬时的时辰。

在外的子弟清明有赶回来朝祖的,也是希望先祖们保佑他们生意兴隆,家运恒昌。

所以我们这里的山区农村很重视清明节,扫墓归来去族上某一家聚餐,这是轮流办清明宴。

今年轮到我家老三,老三两口子都不在家,只有我与婆婆替他们张罗,大概要办两三桌的清明宴席。如果回来的人多,要办三四桌的也有。

但如果我在城里,城市讲究生态环保,不让烧纸钱,我就会买鲜花,买那种有香气的素净的鲜花。

表示对逝者的尊重敬仰和哀悼缅怀。

我觉得这种仪式是优雅庄重而纯洁的。

逝去的先祖在血脉上是相通的,在精神世界中冥冥之中也似乎有感应。

这感应在生者的主观意识里。

逝者安息,生者平安,这大概是我对清明祭祀理解的意义。

是物质生活重要呢还是精神生活重要?

中国人过年的真正含义是家的团聚,这种团聚在过年的氛围烘托下,产生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团聚本身。

过年就是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收获得失,联络感情,诉说倾听。

21世纪以前,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过年主要是为了能感受那种氛围,吃点好的,缓缓困顿的身体,物质层面的需求并不是太高,联络感情才是最主要的,那时人们的感情是真实的、纯粹的、美好的。

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了手机、电脑、汽车,物质生活极为丰富,旅游、娱乐已经成了很普遍的消遣方式。

但正是有了物质方面的充足,才使得精神方面的需求提前得到了满足,以前过年的那些期盼,在平时就可以满足了。比如说以前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好的,现在天天能吃好的;以前联络不方便,只有过年才能走亲访友,现在用手机随时可以联系慰问;以前过年的压岁钱一块钱就高兴的不得了,现在天天花着成百上千;以前听说一件新奇事物,可以过年回家显摆,现在天天各种新闻随时更新,回家都没有新鲜事物可说了。物质层面的丰富,使得我们精神层面逐渐麻木,轻易不会感动,轻易不会流露真情。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因为以前那种感觉没有了,没有了那种过年的氛围,反而是那种攀比心越来越严重,这需要社会层面的引导和宣传,也需要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一碗水端平。

现在过年,人们更注重物质层面的需求,对生活享受的追求,精神层面反而隐藏的更深了,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更加严重,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的建议,过年应该是以亲情联络为主线,摒弃物质攀比的风气,逐步提高精神领域的交流,开开心心的过个年,为来年开春做好身体准备和精神准备。

大家最喜欢春节的什么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象征,是华人独有的标识。

她一直传承至今,被我们所重视。

大抵有这些习俗:

除夕守岁、备年货、放鞭炮、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挂年画、剪窗花、逛庙会、年夜饭、扫尘、拜年、吃饺子、吃汤圆、舞龙舞狮、扭秧歌,等等等等。

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吃喝玩乐,样样具备。硬要区分出哪一样习俗最喜欢,实在很为难。

所有春节习俗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春节文化。我想只有一个不落,全部经历一番,这春节方才过得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