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送鲜花寓意什么,大学数学跟高中数学有什么不同吗?
撤去压力后猛然跳起的“心理弹簧”
有人将教育比作金字塔,这是很有道理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在学习方面需要做的努力就越是多。然而,中国高考制度的存在几乎颠覆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压力顺序。在高中,“挑灯夜战”乃是大部分高中生的必修作业;而在大学更多学生则是在熄灯后与手机,笔记本电脑为伴。随着学习深入,大学生并没有继续付出更多努力,反而与高中时相比,甚至是相去甚远。
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背负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中学压力大,大学却完全放松下来!’著名学者丘成桐说,在中国,高考的压力太重,这样就形成中学时学生的压力很大,到了大学却放松下来,其实中学的学习不应太紧,到了大学才是真正学习钻研的。
”【2】在紧张的近一年的备考后,学生直接面临的就是高考带来的直接心理压力,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考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八成的考生存在较重的紧张心理,近九成的考生还为父母等社会方面带来的压力所担心。我们经常把人的心理状况比作弹簧,而高考制度使得这根“弹簧”在高三时被“一压到底”。在高考结束后,这颗弹簧的“疯狂弹起”又怎能被大学教育轻易控制。
【3】
“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自教育目标的脱节
现在的大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学习大学课程时,一些被大学老师称作“高中学过”的知识点被高中老师简化甚至略去——原因是高考不做考察。虽然这个小问题可以有学生自己加强自学意识来弥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重大问题,高中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为大学进一步学习做服务。
【4】
就这样,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而大学对中学的关注是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尖子生。事实上,大学对中学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大学的教学、特别是高考对中学的影响是事实。然而,大学在招生时大部分只注重成绩,而在学习中却又回归到了对能力的要求,如此一来,中学与大学的目标大相径庭,便有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教育目标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更多是在学生身上:
高中与大学学习目的的差异导致学习适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相关调查显示,65.6%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同时,24.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应侧重能力的培养, 而仅有7.0%的新生认为应侧重学习。在对“大学后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上,约70%的新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中相比有所减退, 其中二本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认为学习积极性减退的新生达到74.5%,一本学生为68.3%。新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动力不足、兴趣不高。
【5】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转,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但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反而模糊了。这便是失去了“高考指挥棒”后,中国学生面对大学学习目标的迷茫。
此外,调查显示,51.4%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30.6%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14.2%的大学生是为了考研或出国, 而仅2.9%的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回报父母和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6】这表明,大部分新生的学习目标认识不够成熟,关注自我、注重自身发展倾向明显,而对社会责任考虑较少,可见中国学生比较功利,这就必然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现在的大学生,高考考得很好。但一旦高考考过后,就认为自己离成功已经不远,上了大学后就不怎么进取了。相反,在欧美,年轻人会认为上大学只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开始。
此外,中学教育面对高考选拔,更多的只是注重成绩、升学率,并没有为学生专业选择方面做出多少帮助。这便直接导致了考生在报考专业时只能盲目地进行选择。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51.2%的大学新生不喜欢或者不明确自身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10.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 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7】面对如此比例的专业喜好问题,教育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当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自己兴趣,潜能毫无关系的路,怎么能保证将来的对学习与工作认真负责呢?!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并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而美国教育在中学与大学的目标衔接方面做得就十分妥当,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要涵盖一些几各大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
【8】
在这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实在有些“各自为政”,一个注重的是升学,是学习成绩;另一个注重为各个专业培养专才。而美国的教育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链,旨在为学生个人创造自由空间,并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做出良好铺垫。若中国教育不能形成如此的协调系统的教育链,中学教育以及考生付出的努力都必然要大打折扣!
生活学习习惯的重大转变与教学思维的巨大差异
对于习惯转变产生的问题,率先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大学生对独立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一直奉行“学生当以学习为本根本任务”的中学教育为我们铺垫了不小的问题:
很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以前生活起居由父母包办,大学生活就没有这样的坐享其成了,需要自己安排:事该怎么做、钱该怎么花;高三阶段课程排得满满的,而大学“闲”得一周才十几节课。在大学之前,中国学生未曾接触过自由式的,空闲较多的学习生活,便自然不懂的如何去协调安排。
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新生中的大多数第一次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及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据调查,约43.1%的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里的作息安排,41.4%大学新生认为宿舍环境不舒适,43.8%的大学新生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活。业余时间增多,导致业余生活规律紊乱。大学除了安排日常的学习时间外,其他的时间均由学生自理,因而新生自主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多。能否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是摆在新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调查显示,仅有22.4%的新生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比较丰富,51.6%的新生知道自己的业余生活很贫乏, 且不确定或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71.5%的新生会积极培养一些业余爱好,10.5%的新生不认为应当发展一些课余兴趣。
【9】这说明,大学新生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正处于调整阶段,但方向却不明确,需要学校多加引导,以免在生活上出现衔接不良的问题。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学生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数之不尽的补习班与练习册。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学习习惯的转变与学习思维的差距
来到大学后,时常会听到学生关于老师的抱怨,认为老师“缺乏责任心”,“知识讲解不系统,全面”甚至还有“不够关注学生”等等说法。在这,我们暂且避开老师因素不谈,更多地来思考一下,学习习惯的重大转变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困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学校、老师,关注中高考成绩,因此,就出现“不学也强迫着学”的现象,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责任心是无可厚非的,然纵观中学教育,则是“硬性地灌输”,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以及“自我检测与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的锻炼。
这对于现代中国大学本科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中国本科导师制度十分不健全,而授课教师又不可能像中学老师一样“手把手”式教学。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习惯转变使得课堂上的很多学生搞懵了头脑。
与此同时,更严重的学习问题来自于大学实验室。众所周知,由于经济条件,教学任务等多方面制约,中国的中学生在实验室中度过的时间少得可怜。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学生在潜意识里将实验当成了“走形式”、“作秀”,在面对大量的大学实验时仍以不认真的态度对待,敷衍了事。这无疑更加钝化了中国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多以应试为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上强调背诵和记忆,仅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般都把高中最后半年甚至于一年时间作为迎接高考复习甚至猜题的冲刺。这样做的优点是只需要吃透课本,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可是知识面受到很大限制,思维大大地被束缚,对知识的获得完全靠记忆和背诵,而不是靠理解,造成思考的僵化。
【10】
而接下来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大学教育模式较高中大大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为贴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在此关键时期若是不能做好高中——高考——大学的协调连接,仅仅在本科教育模式上进行改进,不仅会使教育链条更加脱节,更容易使得大学新生面临着“难以接受本科教育”的局面,使得教育发展停滞不前。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从中学教育,乃至更早开始,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创新思维的大敌。
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
山东新高考第一年,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考生如何估算分数?
2020年高考,北京市、天津市、湖南省、和山东省等四个省市开始第一年实施“3+3”新高考模式,统考科目+选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其中统考科目即第一个“3”采用卷面原始分(满分450分),选考科目即第二个“3”采用等级赋分(满分300分),计入高考总成绩。现在高考结束了,随即进入志愿填报程序,在“3+3”新高考模式下,考生该如何预估高考成绩呢?笔者谈三点个人见解,供考生们商榷与参考。
首先、统考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第一个“3”,还是比较容易估分的,并且所占分值较重,比例高达3/5,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新高考中的统考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是以卷面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的,也就说,高考试卷考了多少分,高考成绩就算作多少分,不涉及等级赋分;并且这三科成绩的满分成绩都是150分,合计450分,占据了高考总成绩的60%,可谓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本次高考的成败,不容有失。考生对于统考科目成绩的预估,有着多年的现成经验,对照网上公布的参考答案,就可以客观公正地给自己预估高考统考科目成绩了,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选考科目即“六选三”第二个“3”,采取等级赋分形式计入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2/5,给考生预估成绩造成较大困难,但也有办法。新高考“3+3”如此规定高考赋分制: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同时设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6个科目卷面分满分都为100分,它是按照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只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按照相关等级赋分的算分规则,考生的高考分数取决于当次选考科目成绩全省的排名;同时等级赋分的结果之一,就是不管哪门选考科目,当次考试都将必然会“诞生”1%的满分考生;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考生成绩进行一个高低排行,在这排行中划分为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等级分。
再者、2017年就已经实行“3+3”新高考的“上海模式”,可以为山东等地的考生提供现成的参考依据,据此来换算等级赋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2017年起,高考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成绩为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每门满分70分,成绩将按照等第呈现。这一模式,和今年山东等第一年实施“3+3”高考新模式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估分参考依据,据此考生可以比较靠谱地预估出自己的高考总成绩,虽然可能有些差距,但是差距不会太大,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山东新高考第一年,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考生如何估算分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3”的成绩怎样预估方面:一来需要看自己所选的“3”科高考成绩在全省的排名情况,最高分肯定计满分100;二来有上海、浙江等地近三年的现成经验可循,考生可以对照参考进行预估自己的等级赋分基本情况,应该相差不大!
山东省查出了200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
《水浒传》中有个叫做李鬼的人物,他把脸蛋抹黑,手持两把板斧,打着“黑旋风”李逵的名号,专做那拦路打劫的勾当。后来李鬼遇到了李逵,又编了个“家中有九十岁老母无人赡养”的理由,侥幸躲过一劫。谁知这李鬼不思悔改,又想用麻药加害李逵,结果丢了小命。
这个故事又被后人总结为“李鬼遇到李逵”,一般用来讽刺那些恶意冒充别人的人,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故事里,李鬼遇到李逵最起码是心虚的,却也是狡猾的,他知道自己是假的,却不想把到手的营生拱手相让,甚至一度要“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只不过李逵膀大腰圆、技高一筹,最终李鬼搭上了性命也算是罪有应得。
现实中,也有“李鬼”遇到“李逵”的事情,只不过这些“李鬼们”似乎更加嚣张,他们盗取的不仅是别人的姓名,还有别人的人生。
被篡改的人生
近日,山东农家女陈春秀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
现在36岁的陈春秀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打工为生。如果不是她执着的大学梦,或许今后的人生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2004年,陈春秀参加了高考,但却没有等来通知书。16年后,她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这才发现“自己”曾经在山东理工大学读过书,而且顺利毕业了。
看着通知书上相同的名字和那张陌生的照片,陈春秀明白了:有人冒名顶替自己上了大学。
令人倍感无语的是,陈春秀在当地奔走查询事件缘由时,还曾被要求首先得证明“自己是自己”。
在媒体的介入下,事件发生了转机,顶替者陈某平迅速浮出水面。她曾改名为陈春秀,用这个名字和身份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审计所工作。
事发后,顶替者陈某平被注销学籍并和工作单位解约,可是,被顶替者陈春秀至今都没能听到一声道歉。
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人为地篡改了,换做是谁也想不通,就算逝去的时光无法挽回,那么作为受害者总该知道事件的真相吧?
冒名顶替者陈某平曾在高考前特意改过姓名,而且还特意把姓名改成了跟陈春秀同名。按照正常逻辑来看,这就是有预谋的。
陈春秀想弄清楚当年陈某平是怎样拿到自己的通知书的,等来的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说法。
陈某平一方称陈春秀当年的学籍是其父亲花2000元从中介购买的,而去办这件事的人是陈某平的舅妈。凑巧的是,陈某平的这位舅妈早在16年前就去世了,很明显,这是一个拙劣的“死无对证”戏码。
客观地讲,除了陈某平一方冒名顶替,作为把关方的山东理工大学也是难辞其咎的。毕竟,当年的“考生电子档案”上还是陈春秀本人的照片,如果学校在入学时严格审查,仔细对比,“李鬼”或许早已露出原形了。
无独有偶,河南的王娜娜也遭遇了冒名顶替的“李鬼”,虽然她后来经过学习顺利从洛阳理工学院毕业,但37岁的她已经无法实现教师梦想,只能去西部支教。可以说,她的人生也被改写了。
王娜娜事件在2017年也曾登上过央视的面对面栏目,可是,至今她也没等到冒名顶替者的道歉。她选择了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要求对方道歉,只索赔13元。她说,她要的不是钱,因为她丢的也不是钱,她丢掉的是20岁人生所有的未知和可能。
王娜娜说:“给我多少钱不如有一个好的态度。他们太傲慢了,这么多年了,没有一句道歉,哪怕一个短信都没有。我的前半生被伤害了,但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在乎,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件事难道是我错了吗?”
令人遗憾的是,陈春秀和王娜娜并不是个例。
据悉,仅山东省两年内就累计查出242名冒名顶替者,涉及的高校达到14所。
200多人的人生被篡改,还是在我们认为最公平的通过高考上大学方面。
这些“李鬼们”盗取的不仅仅是他人的学籍、姓名,还有他人的青春、梦想和努力。
这些“李鬼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嚣张?他们心安理得地用着别人的名字,享受着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是他们没有遇到康辉父亲那样执着坚韧的人吗?或许吧。
著名主持人康辉曾讲过一段关于“被顶替”的经历,本来他成绩最好,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结果却拿到了其他高校的通知书。后来在康辉父亲的追查之下,才知道原来康辉的成绩被一位竞争者的父亲瞒报了,经过康辉父亲的奔走,康辉最终顺利进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只能说,康辉的父亲很伟大。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父亲都懂得依法维权,都知道该去怎样维权,“冒名顶替上大学”事关高考公平,也不应该由受害者个人艰难维权。
而“李鬼们”之所以嚣张,还是因为习惯了动用资源和人脉“不走寻常路”,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篡改了别人的人生,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个人建议,对于那些“冒名顶替者”除了取消学籍,赔偿受害者,还应“吐出”不当获利,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只有严惩才能警示后来者,才能让“李鬼们”知道自己真的错了。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儿子高三最近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您好,希望可以帮到您。
高三考生会面对什么呢跟大家讲一讲,我们的高三。
高三刚开始。班级就明确划分为两个阵营,需要参加高考的,不需要参加高考的。
在我所在的高中里,大部分都是考上来的各地的尖子生,剩下的都是父母花了大价钱来上学的有钱人家的孩子。
很多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因为他们早早被父母安排好了出路,出国留学,移民或者去家族企业工作。他们的座位往往在最后几排,上课看小说,中午晚上就跑出去唱歌吃饭。
学生之间会存在一种心理的不平衡,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再说说我自己,那时候,韩寒正是风靡青少年的偶像,他代表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成功。所有年轻人都希望像他一样,以一种肆意的、稀有的,也是省事儿的方式获得成功。
为什么要跟大家走一样的路?为什么一定要考一个好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出路了吗?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不需要问的问题,可是我,却是经历了很久的挣扎和纠结。我拼命地让自己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野蛮生长,怎么就忽然地屈服和顺从了?
像蒋方舟一样,我也用奢侈得几乎疯狂的时间,看了那部叫做《龙樱》的日剧。
这部剧是根据漫画改的,讲的是一个另类教师去了一所升学率低下得被人嘲笑、遗忘的破烂高中,带领一群笨蛋学生考取日本第一的大学——东京大学的故事。
笨蛋考生们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考东大?
主角老师说:“你们一辈子都会输下去。输就是被骗的意思。再这样下去,就一辈子被人骗了。这个社会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这个规则生活。但是所谓的规则,都是那些头脑好的人制定的。这些规则都只是那些头脑好的人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如果你不屑这个世界的话,那就自己来制定规则。”
这就是残酷真相,它对于我,远远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得更具说服力。
剧中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知道怎么才能让一个人变强大吗,首先要明白自己有多么渺小。”
我的高三,就从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开始。
高三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复读学校…,打消幻想之后的现实过于残酷。
同学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保送名额,复习资料,学习时间…老师逼迫你做题,多做题。没有人顾及你卑微的自尊心。
很多考生开始焦虑、暴躁,是因为他们都心里清楚,高三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王道。
排名真的比分数重要。一定要补上弱科。一定要保证做题量和做题质量。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虑、烦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痛哭发泄,暴食减压,患得患失,这都没有什么可怕,这就是竞技心理,是每天都缠绕着高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觉得苦海无边,任何一点点小挫折,都让人非常崩溃。
真正的情绪好起来,是在高三模拟的时候,成绩终于稳定在班级前三,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时间也能够利用好。
我们要去相信,每一个高三的考生所出现的情绪问题,一定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意,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一定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数,知道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一个放弃了自己的人,肯定不会在高三出现情绪问题。
我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父母可以理解我的压力。当然有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稳住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就好。
家长焦虑会导致考生焦虑。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临近,医院心理科接诊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大多因为考试的临近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易怒等。其中近一半考生出现情绪不良与家长有关,有部分直接由家长焦虑导致,或家长焦虑导致了学生焦虑症状加重。
据医生分析,家长焦虑的根源大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怕自己照顾不好孩子,孩子高考时会出现问题。
二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自己在亲友面前没面子;
三是对孩子的考试没把握,但是又不敢问,心情非常紧张;
心理医生建议,家长首先自己应该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切莫再给子女讲大道理,因为那些大道理孩子们知道的一点儿都不比家长少,家长当前的任务就是适当照顾好考生的生活,注意对孩子营养补充(我当时头发一直掉一直掉,我特别担心自己会秃掉…),多讲一些开心鼓励的话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以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在孩子与家长有限的共处时光中。家长就不要再和孩子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和孩子聊一些新闻、生活中的趣事等话题,给孩子降压。另外,也要和班主任老师做好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我当时真的是,回到家之后,一点学习上的事情都不想再提T_T
还有一些家长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对孩子的期望高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家长应该理性地对待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客观分析孩子的水平,自己心中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另外,一个高三的学生真的已经不小了!不要溺爱孩子,他应该具备面对压力,平复自己情绪的能力,上了大学,相当于一条腿迈入社会,很多事情早晚都要自己处理。
很多高三考生不愿意跟家长讨论一些问题,往往是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解决,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
亦舒曾说:“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
当时我父母几乎不管我的学习,晚上也是我自己一个人学习,我不用他们陪我。他们会在考完试之后问问我的排名,考的不好会让我反思。当然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是习惯独立,不想麻烦他们陪我学习。临近高考我爸会每天开车送我上学,几乎不谈学习的事,只是聊一聊有趣的事情,叮嘱我吃好喝好,给我带吃的。
对我而言,这就够了。爸妈给我的支持、关心和照顾,足够成为我的底气。
我可以自己处理好有关学习的事情。
那么需要注意什么呢一是谨防经常开“夜车”
我曾经每天学到一点,然后六点起,坚持了一个月吧,效率变得很低,真的顶不住…
二是留空余时间休息娱乐
临近高考,我每天五点半吃完饭都会去操场走几圈,操场上也有很多人跑步,放空一下自己,好好反思,真的需要这个时间,哪怕是10分钟
三是身体为重
一旦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一定不要耽搁!
四是充分做好考前准备
比如考前把准考证、铅笔等用品都事先摆放好,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紧张因素
向日葵哦~希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祝高考顺利,前程似锦☀
高三儿子宿舍惊现安全套?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大家好,我是尘啃老师,专注家庭教育领域的优质经验分享。感恩关注与分享!
关于孩子早恋的问题,无论在那个年代,都有发生,只是时代的发展与信息传播的速度导致我们看到的案例越来越多而已。
早恋特别是学生中的早恋,我觉得单单靠强制与做思想工作是制止不了的,而且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酿成悲剧!
接下来,我就孩子早恋这个问题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仅供各位家长参考。
1、孩子早恋本就是成长到一定时期,异性相吸的一种生理本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我们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早恋就激动,直接就杆上了,这是导致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不是孩子早恋可怕,主要是我们家长内心极度排斥与处理方法出了问题。
建议家长这样来和孩子沟通早恋问题,“先肯定、后引导、再教育”三步教育法(尘啃老师综合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法)。
先肯定:肯定孩子,你有这样的行为,说明你已经长大了,这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但肯定了孩子的行为正常不是另类,而且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为后面的引导和教育做好情绪铺垫。
后引导:那么你先给妈妈说说看,你觉得恋爱后都有些什么变化?给你带来哪方面的影响,那些变化是好的?又有哪些变化是坏的?引导出来后逐一分析、铺垫下面的教育。
再教育:引导完之后可以和孩子分析利弊,父母可以放大弊端和以后的痛苦。描述场景让孩子去想象。然后继续铺垫、挑起孩子的斗志,知道要你终止早恋会很痛苦而且要跳出早恋的苦海会很困难,但是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而且妈妈决定了跟你一起面对,不管有多艰难我们母子俩一起来面对,妈妈有信心,你有信心吗?相互可以击掌为盟。
2、走完上面的步骤后,肯定不可能因为一次谈话就能完美解决的,要是早恋有这么容易解决,那么也不会成为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难题了。接下来父母需要给孩子策划一系列的方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运动,甚至可以为了激发孩子在某个领域的斗志设立孩子梦寐以求的奖品做目标等等。具体的方案可以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去策划!
3、父母必须要做好长时间“战斗”的准备、而且必须全过程关注陪伴与鼓励,但是不是要去监督孩子、批评孩子。发现还继续藕断丝连可以继续肯定孩子,你已经做的比以前要好了,妈妈知道你很难受,但是我相信你还能做的更好的,要时刻去鼓励和打气,一是为了不让孩子中途放弃,二是不让孩子感受到孤立无援。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效果一定看的见的。
以上就是我经常交给家长使用的方法技巧,而且反馈都非常好的,希望能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的家长也不妨评论区留言一起来交流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