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鲜花有什么寓意,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儒学垃圾朱熹们用缠足裹脚摧残古代中国妇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回忆纪念批判作品,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冷清的母亲就是小脚的老太太,2014年母亲80岁时走了。准确的说:母亲不是天足,是半裹脚的女人,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给她缠足,用一块布把脚裹起来,几乎都把脚趾骨裹断了很痛。几天后,再放开的时候,脚已经变形了,脚趾骨压迫收敛。还没等脚恢复原样,就再一次的用布缠上去,几个月以后小脚趾和四脚趾基本上就“废了”。

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家摊上壮丁了,母亲的大哥正好18岁被抓壮丁抓走了。姥姥家在陇南山区,从来就没有进过县城,大舅被抓走后,姥爷和小脚的姥姥去了一次县城,才知道已经是“民国”了,皇帝被推翻二十多年了,男人早就不兴留辫子了,女人也不兴“裹脚”了。姥姥回来就把母亲的脚放开了,但是母亲的脚已经畸形了,那一年是1938年,母亲说大舅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的脚是半裹的小脚,走路走不快也走不了远路,畸形的脚上经常的生“茧子”。我小时候经常看见母亲洗完脚,用剪刀割半残疾的脚上的茧子。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金门炮击也停止了,两岸关系正常化了,母亲用剪刀割脚上的茧子,经常给我们讲大舅的事情,她说:“假如大舅还活着的,应该回来看家里人了。”可是,一直也没有大舅的消息,估计大舅早就不在了。

母亲的小脚是很受罪的,我长大以后喜欢历史研究,平时也注意收集一些女子缠足的事情。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末年,南宋政府开始倡导女子缠足,普遍认为中国女性缠足是宋代“程朱理学”倡导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以及他们的弟子组成的新儒家学派。新儒家学派重新修订了四书五经,重申了“三纲五常”,所谓“程朱理学”者,就是从儒家学说上升到儒教,把儒家的思想变成约束普罗大众的教义,直接渗透、规范、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历史上,女子胖瘦之美的观点不同,从来就没有彻底断绝过争论,“楚王好细腰宫女犹饿死”,帝王士大夫们不同的审美观,也一直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汉唐“环肥燕瘦”的审美观,也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的,但是并没有超出正常的社会伦理。《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环肥燕瘦”的审美观错位,士大夫阶级倡导女子手脚纤细为美。《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到了北宋末年女子小脚的审美观就近乎变态了。北宋末的苏轼,《菩萨蛮•咏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宋•秦观《浣溪纱》:“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见人无语但回波。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共伊麽?”站在秦观秦子游和苏轼苏东坡的角度,观察北宋末期女子小脚缠足,仅仅流行于宫廷及闺阁之中,这种有损女性身体的病态美,并没有在全社会妇女中流行。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考证说:“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熙宁、元丰是北宋晚期1068年至1085年,那个时候缠足的妇女是很少的。

古代中国女子普遍缠足,能够确定的是从南宋开始的。倡导女子缠足的是就是新儒家学派,伪圣人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歪理邪说,并且将儒家学说的糟粕上升到“理学”,后人把这种东西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朱熹的手里,上升到“女教”的理论高度。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北宋初期,由于重文轻武,军事制度不合理,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战屡败,1004年的《澶渊之盟》向辽岁贡绢(丝绸)20万匹、岁银10万两;1044年的《庆历合议》向西夏进贡岁绢15万匹、岁银10两、茶叶3万斤,折合白银400万两财富,相当于宋朝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把宋朝变成了世界性的“血汗工厂”。到了熙宁年间,宋朝财政已经破产,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再也无药可救了。

北宋末年,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面积破产,经济破产也导致社会的细胞家庭,大面积的倒闭解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和动荡之中。北宋朝廷和士大夫阶层,把国家经济破产的原因推给了王安石变法,把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原因推给了中国妇女,说她们不守礼制宗法,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家庭破裂而男人们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大动荡。

程颢、程颐们开始歪曲儒家思想,借助儒学礼教给女子们制定规矩,倡导宫廷闺阁女人纤手小脚为美。到了南宋朱熹的时代,朱熹更是叫嚣“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家思想拔高到“天理”程度,把人的七情六欲视为洪水猛兽,灭人欲的社会实践首先从妇女身上开始。病态的女子小脚美成为突破口,女子从三四岁开始裹脚,到成年之后女人的脚畸形残废,不能正常行走也出不了远门,把女人拴在家里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人的附属品,那么家庭就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

朱熹们就是封建的礼教卫道士,他们摧残女性的身体,自己却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苏轼、朱熹们都有“爬灰”的经历,他们的儿媳妇都是他们乱伦纵欲的工具。爬灰一词就是从苏轼的身上演化的。传说,苏轼的儿子死后,苏轼和儿媳妇关系暧昧。有个小偷去苏轼家偷东西,躲在厅堂的梁上。桌子尚未擦拭上面有一层灰,苏轼嘴里念叨着在桌子上写下儿媳妇的名字,这时儿媳妇进来了,苏轼急忙用手把桌子上的名字抹掉。媳妇问公公干什么呀?苏轼回答说:“我扒灰呢”。

后来,人们把公公偷情儿媳妇就叫做“扒灰”(爬灰)。传说朱熹的儿子死了以后,朱熹的儿媳妇还怀孕了。人们怀疑是朱熹撒的种。宋代的文人大儒们,给社会和普通人制定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最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家庭和社会就稳定了。让女人出不了门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她们从小缠足裹脚,等长大了脚畸形残疾了,想出个远门也做不到。朱熹们对中国妇女残忍的做法,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包括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

南宋辛弃疾,基本是和朱熹同时代的诗人,他有一首《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诉。定忆梨园谱。指日按新声。主人朝玉京。”说女子在台上唱戏,穿着淡黄色的弓样小鞋,纤细的腰身只怕被风吹到。描写小脚的女戏子在台上痛苦的表演,曲终人散时自己的痛苦无法诉说,辛弃疾在这首词里间接的痛斥了朱熹们对妇女精神肉体的戕害。

车若水是朱熹的徒子徒孙,非常崇拜朱熹的理学思想,曾经跟随朱熹的弟子监察御史杜范学习“大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对程朱理学给女子缠足裹脚,也是不能理解和反对的。车若水曾经在他的《脚气集》中,质问儒家礼教的祖师爷们,缠足裹脚相当残忍,为什么要给女人们缠足?原文:“妇人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的糟粕,就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男生应该知道哪些妇科常识?

从此

你便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样认真纠正、嘲讽你的她

看上去竟有丝丝可爱

那一刻,你决定

这辈子就是她了

在你猛烈的卫生巾攻势下

她终于答应了你的告白

像所有的小情侣一样

头顶鲜花有什么寓意,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你们开始约会~吃饭

当然吵架也是避免不了的

你们在一起经历了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一起跳舞

第一次深情对望

第一次毕业找工作

不҉҉҈҉҉҉҈҉҉҉҈҈҉҉҈是҉҉҈҉҉҉҈҉҉҉҈҈҉҉҈谁҉҉҈҉҉҉҈҉҉҉҈҈҉҉҈都҉҉҈҉҉҉҈҉҉҉҈҈҉҉҈可҉҉҈҉҉҉҈҉҉҉҈҈҉҉҈以҉҉҈҉҉҉҈҉҉҉҈҈҉҉҈打҉҉҈҉҉҉҈҉҉҉҈҈҉҉҈出҉҉҈҉҉҉҈҉҉҉҈҈҉҉҈的҉҉҈҉҉҉҈҉҉҉҈҈҉҉҈字҉҉҈҉҉҉҈҉҉҉҈҈҉҉҈

当然还有

不҉҉҈҉҉҉҈҉҉҉҈҈҉҉҈是҉҉҈҉҉҉҈҉҉҉҈҈҉҉҈谁҉҉҈҉҉҉҈҉҉҉҈҈҉҉҈都҉҉҈҉҉҉҈҉҉҉҈҈҉҉҈可҉҉҈҉҉҉҈҉҉҉҈҈҉҉҈以҉҉҈҉҉҉҈҉҉҉҈҈҉҉҈打҉҉҈҉҉҉҈҉҉҉҈҈҉҉҈出҉҉҈҉҉҉҈҉҉҉҈҈҉҉҈的҉҉҈҉҉҉҈҉҉҉҈҈҉҉҈字҉҉҈҉҉҉҈҉҉҉҈҈҉҉҈

终于如愿以偿了……

真是不容易啊……

入定后是怎样的感觉?

打坐多年,时间通常保持在30分钟,打坐姿势有多种:半莲花坐、全莲花坐、金刚坐、至善坐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不做强求,舒适为宜。手机或录音机里放着的舒缓静心打坐音乐,比如:《心经》《大悲咒》《梵音》《心游太玄》《空怀若谷》《纯自然》等纯音乐,一边打坐一边听着音乐,让身心放松安静下来,渐渐进入打坐冥想状态,到似念非念时,就会出现境界,境界里面就像我们的生活环境一样,有人物、有山水、有荷花、有流水声、有鸟鸣声……无需执着,当觉得出现境界时心里念佛,耳听佛音,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这样在静坐中修心养性,提升境界,感知生命的玄妙,感悟世界的神奇……现记录下曾打坐中的出现的意境与感觉。壹

冬天睡醒了,依然喜欢安静

哄着叶子睡了,花儿入梦了

它却披着寒衣独立

阳光也是安静的,和炙热

保持着距离

天空平静,云在等雪

思绪开始打坐,保持沉默

望着静寂的窗外

心渐渐放空下来

冥想禅思

保持沉默是一种修行

相当于思想打坐

与世无争是一种境界

似靠水而居的青莲

那么,佛在朝你微笑

越来越相信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那么,真正的快乐是心安

心静如莲,夜色绽放

月光开出如水的花朵

鸟鸣挂在树上鼾睡

云朵也寻着星光睡了

我的沉默,开始成熟

倚着灯光渐入佳境

眼底染成了靛蓝色

耳朵里的每一根神经

都目不转睛,聆听<心经>

心静,优雅的在一处

莲花池里,释放出淡淡的幽香

秋天的敞开了大门

莲香袅袅而来

是的,春天的记忆

恍然有了颜色

秋天的花瓶里

有果香也有花香

在荷塘月色里

花儿的眼神里洒满月光

叶子在沉思中打坐

花香微笑着呢哝

开始复制满目春

佛祖在心

我恭敬成莲

我的天空欢喜祥和

一个人沉静打坐

思念总是情不自禁的涌来

在阳光下渐渐升温

你已然融入我生命

怎一个缘

今生只能在文字中

寂静相伴,无怨无悔

若有来生,化作一朵莲

绽开在有你的地方

你有没有发现曾经对你施加过伤害的人也得到了报应?

私自打开我的电脑,翻看我的抽屉,每天上午下午让我罚站,上午熊三小时,下午熊三小时,打电话录音套我的话,去我的原单位查我老底,这就是我曾经一个副主任,一个地市级组织部出来的干部干的事情。一、仅仅因为我从乡镇考到了地市级的单位,就得忍受这份人格侮辱。

不知道我周围还有多少考友,没有败在考场,却栽在这见怪不怪的“职场歧视”上;

不知道我周围还有多少寒门子弟,没有被生活拮据的天灾压倒,却被地域歧视的人祸干趴下;

不知道我周围还有多少学子,挑灯夜战不眠不休,为了改变命运,却对书本之外的世故人情依然纯洁如此间少年。

从乡镇考到了地市级,总有种“庙堂之上,高山仰止”的感觉,但是考进来后,你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刷新了你的三观,没底线,没下限,我曾经举个例子——“市直单位的垃圾都倒这家单位来了”。

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这个副主任就能说道半年,只要有人来我们办公室,领导第一件事就摆出材料——看看,看看,这个标点符号用错了。

因为拿报纸的事情,一把手领导要看,领导也要看,我们这些下人被教训了整整一个星期,有的时候,熊的话颠三倒四的,我站着都能睡着。

结果是报纸上午送到一把领导那里,下午就拿回来,给这位副主任看。

问题来了,万一一把手领导上午没看完呢?

万一一把领导直接锁门下午出去了呢?

毫无疑问,我们又是一顿胖熊,熊得低头捡不起帽子。

说几个小故事吧。

二、只因为这个副主任上午在办公室睡觉,我敲了两下门,结果被指着鼻子——上班时间敲我门,是不是让全单位知道我不在,你就是在赤裸裸地挑衅!

那天一早我去拿报纸,发现有文件,就复印了后,给这位副主任送过去。

开门先敲门,我就“邦邦”敲两下,里面没声,我就回自己办公室了。

我发誓,当时就敲两下,不过分吧?

半小时后,门“咣当”一声,副主任冲了进来——怎么回事你?我昨天晚上睡晚了,上午在办公室迷瞪了一会,你敲我门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想告诉全单位,我不在办公室吗?

告诉你,我这个人是有脾气的,谁敢背地里算计我,我搞死他!

我当时除了一脸堆笑,赔不是,说对不起,什么也做不了。

三、只是因为省里开会,一把手主任带了我,没带副主任,我被从晚上十点钟熊到了十二点。

高铁票是早上六点多,我气得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没睡着觉。

当天晚上,十点多,副主任打了我的电话,二话不说,就开始找茬熊我。

我第一反应,就是他在全程录音。

我也算是干文秘工作有年头了,电话里的语气,用词稍微有点和往常不一样,我就能听出来。

这种电话,全程被录音,我自然无法直接挂断,只能道歉,因为他既然敢录音,就一定会剪辑,然后套我的话,去攻击一把手领导。

期间,我去了两趟厕所,手机都被打的发烫,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副主任这波火才算消。

第二天,我打电话告诉家人,有人在和我打电话录音,对我上手段了,家人还不信——你们这种单位还有这种人吗?

我百分百肯定,如果不是,这么多年文字工作算我白干了。

四、因为一个材料非要治着我返工,我没理,副主任就在单位堵我门,堵到了晚上八点半。

材料怎么写,我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况且还是一个四平八稳的汇报材料。

副主任非要添油加醋,我直接不理。因为这就是一个逻辑陷阱,你踩了第一个坑,后面就有无数个坑。

材料的讨论会上,一把手主任不在,副主任主持会议,胡扯八侃,一篇公文要被他修改成一篇针砭时政的时评。

副主任会上说:XXX,你回去落实一下。

我就是坐在板凳上纹丝不动。

他又问了一句:XXX,你听到没有?

我还是不动,就是不理他,因为这篇材料将来要经过上百双眼睛的,绝对不能这么任性地表明个人的观点。

我保持沉默,看你自己如何圆回来。

会后,我径直离开了办公室,出去遛弯了。

等差不多天黑的时候,我回来了,发现他居然没走。

我就把办公室的灯关了,摸黑打起了游戏。

结果呢,他听见我房间有开门声音,就在外面疯狂地晃我办公室的门把手。

我就一直没开门,因为当时是周五,单位人都走光了,楼道里面是有监控录像的。

我担心的是,万一开了门,他进来了,房间里面没监控,我还真能让他躺着出去。

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八点半,他实在没耗过我,就走了。

五、我来说说他的现状吧。

首先得到报应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因为痴迷游戏,挂科太多,要被学校退学了。

没办法,他跑去了学校,然后找老师,给孩子休学一年,戒除网瘾,然后陪着孩子读完了大学的最后一年。

他的孩子,现在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企业,现在是不是痴迷打游戏,这个就不知道了。

其次得到报应的,是他的哥哥,因为被人举报,丢了官。

这还不算,他哥哥案例的典型,还被纪检委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市的小册子里面进行宣传。

我当时看了就笑了,你不是自己吹自己在组织部干过,大院里没有你不认识的人吗?自己的哥哥犯事不知道捞一把吗?

就算不能捞,就不能找熟人,别让哥哥作为反面典型,在大院里面丢人现眼吗?

嘴上说的关系,还真的是一丢丢都不牢靠。

最后得到报应的,是他自己。

他平时参加单位体检,都是二十多项不达标,出问题。

终于,有一天, 他自己把自己折腾进了医院,折腾劲了手术台。

至于他得的什么病,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我只知道一件事,从始至终,我始终是个受害者、旁观者,他现在这个样子,我会很快忘掉他,忘掉他的所有,他的坏、他的好,他的一切。

就当一切从未发生过。

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在农村,“倒头饭”这一名称,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指的是人离世后,在办丧事其间,包括有一些地方的“三朝”和“做七”,家人为亡故之人供祭的饭。

地方不同,风俗不太一样,“倒头饭”的名称、做工以及供祭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介绍“倒头饭”的来历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倒头饭”。

一、什么是“倒头饭”?有什么民俗讲究?

从名称上来说,有的地方把“倒头饭”中的“倒”念[dǎo],有的地方则念[dào],既有把饭上下翻过来的意思,也有“到头饭”的意思,即家人给亡故之人最后的人世间的饭。

从做工上来说,不同的地方,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是有的地方用只有半熟的米饭,盛进碗里后压紧压实,然后倒进另一个碗的口上面,这样米饭就形成一个碗状。

二是有的地方是煮熟的米饭,倒扣过来的方式与上面的方法一样。

三是有的地方全煮熟,放水泡起来,不用把饭倒扣过来。

从祭祀上来看,首先,不同的地方插筷子方式有差别:有的地方把米饭倒扣过来后,将一双筷子插在饭上;有的地方则用两根类似筷子的长棍插在饭上;还有的地方忌讳筷子成双,有的在饭上插一根筷子,有的则插三根筷子,但不能插一双筷子;也有一些地方既不把饭倒扣过来,也不用把筷子插在饭上面,但是,这种祭祀的饭同样称为“倒头饭”。

其次,就是放的地方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在办丧事的时候,一日三餐把饭放在棺材前面,到出殡为止。不过还有的地方,不仅在出殡前要祭祀,下葬后三日内,还要把饭放在坟墓前,称“送三朝饭”。而有的地方则是在出殡起程前,用五只碗分别装好饭,一字排开放在棺材顶上,每只饭碗上插一根筷子,仪式完成后起程。

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农村人忌讳吃饭的时候,把筷子竖起插在碗里。如果到别人家吃饭,把筷子竖插在碗里,主人会不喜欢,认为这种人没有家教。因此,家里在吃饭的时候,父母会特别留意小孩的这些动作,一旦他们把筷子竖插在碗里,必定遭到训斥或者惩罚。

同样,有一些农村,在吃饭时,本来有五个人吃饭,饭桌上也就盛了五碗饭,但有两人没有来吃饭,饭桌上就多盛两碗饭。吃饭的三个吃第二碗时,忌讳把多盛的两碗饭直接倒扣到自己碗里,而是用筷子扒到碗里。有一些地方初一和十五,特别是除夕的年夜饭,忌讳用汤泡饭。还有一些地方,早饭,或者出门忌讳吃夹生饭,原因也在这里。

以上的这些农村禁忌,都是来源于农村丧事中的“倒头饭”,属于民俗之中的联想禁忌。

二、“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祭祀祖先和新亡之人,要上各种供品,其中饭作为供品的历史非常久远,上古时候还没有历史记载,就有了这种做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有了祭祀祖先和亡人,什么时候饭菜就成为了供品之一。然而,“倒头饭”的名称和相关习俗的形成,则是后来朝代的事情了。

民间相传,“倒头饭”与纸钱的买卖和推广有密切关系,如果是真的,“倒头饭”习俗的出现,是随纸钱习俗出现后不久就出现了。

那纸钱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家都知道,造纸是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的,事实上,他只是总结了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并利用树皮、碎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通过精心加工,终于制造出优质纸张。蔡伦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称赞,并下诏推广造纸术,于是,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得到了普及。

由此看来,纸钱应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具体是哪个朝代出现,史料上说法不一。

据南宋叶翰著的《爱日斋丛钞》说:

“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数帛,而有纸钱。”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纸钱起源于南朝。南齐废帝萧昭业信鬼神,常常把纸剪成纸钱,来代替丝织品,从此以后就有了纸钱。也就是说,纸钱是南齐废帝萧昭业发明的。

至于用纸钱代替丝织品用来干什么,有的说是用来殉葬,有的说是用来烧化。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有这样的话: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纸板。故造此者名曰火纸。”

这段话说明盛唐时,纸钱代替帛用来焚烧,在民间已经普遍使用。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蔡伦造纸之后,造纸术得到推广,造的纸多了,价格就不贵了,纸钱就代替价钱很贵的帛。因此,纸钱的出现应该是东汉时期。

民间流传有一个销售纸钱的传说。故事梗概大同小异,有的地方的传说故事有名有姓,有的地方则无名无姓。这里介绍一下蔡伦弟子尤秀才的传说。

相传尤秀才是蔡伦弟子,他见师父造出来的纸质量好,产量高,又便宜,就与妻子开了一个卖纸的店面。可开了店面后,由于当时民间对纸的用处还不多,也不是很了解,店内的纸堆积如山,难以销售。

尤秀才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假装得了重病,没几天就去世了,躲进了棺材里。他让妻子告诉邻居,说只要将纸张剪成铜钱状,烧七七四十九天,让神灵得到好处,就可以让丈夫死而复生。

邻居当然不相信,每天都有人到尤秀才的家里来看看。因为尤秀才是假装死去,每天得吃饭。有一天,尤秀才妻子给他送饭的时候,碰巧让人看见了,尤秀才的妻子来不及躲闪,便急中生智,把筷子竖插在碗内的米饭内,并把碗放在棺材头上,跪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拿着做好的纸钱烧起来。

尤妻烧纸钱正好到七七四十九天,邻居都来看热闹,看尤秀才能不能起死回生。这天,尤秀才“复活”了,从棺材内爬了出来,并假装这四十九天的事一点都不知道。邻居觉得纸钱太神奇,也就相信了。从此以后,烧纸钱就迅速传播开了,尤秀才家里的钱一下就销售一空。烧纸钱也就形成了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了。

当时尤妻因给丈夫送饭时躲避不及,把饭放置在棺材头的这个动作,也被人们效仿,民间也就出现在办丧事期间,在亡者头前放碗“倒头饭”,并形成了一种民俗。

民间之所以要用夹生饭来做“倒头饭”,祭祀亡者,就是希望亡者能够起死回生。到后来,又有了家里后人幸运的寓意。“倒头饭”也就作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