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求问“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茱萸”长啥样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王维的这首诗家喻户晓,不过,是不是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知道“茱萸”长什么样吧?!不看不知道,茱萸的种类还挺多呢!有人说,茱萸分为: 草茱萸孔雀茱萸波浪茱萸天鹅绒茱萸 但是,也有人说,茱萸只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所以,古人重阳节插的应该是吴茱萸。古人不但喜欢将吴茱萸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到了重阳节,宫里上上下下,皆郑重地在头上插上茱萸,一串串红色的果实在发间显得更加鲜艳欲滴,为影片又添一抹浓烈的红。其实,吴茱萸没那么漂亮,那应该是山茱萸。 吴茱萸 山茱萸 今天的重阳节,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是爸爸、妈妈的节日,它已经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老人们或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如果我们做晚辈的不能搀扶着长辈到郊外活动的话,那就别忘了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饭菜 ......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中草药材?知道的同学说一下名字。

这是中草药黄柏,大树的外面老皮去掉,用里面的黄色夹层皮。具有清相火作用。

请问这三个个是什么中药?

第一个是酸枣仁,第二个是熟地黄,第三个是吴茱萸。

酸枣仁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  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功能与主治】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用法与用量】  10~15g。

第二个是熟地黄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与用量】 9~15g。

第三个是 吴茱萸   (不确定)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  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用法与用量】 2~5g。外用适量。

茱萸长什么样子图片

茱萸长什么样子的图片如下: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

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长约8毫米,带紫色,两侧略被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花梗粗壮,长约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长约0.6毫米,无毛;花瓣4,舌状披针形,长3.3毫米,黄色,向外反卷。

雄蕊4,与花瓣互生,长1.8毫米,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2室;花盘垫状,无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圆柱形,长1.5毫米,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

茱萸

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遍插茱萸少一人,唐诗中的植物——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唐诗家喻户晓,但诗中提到的植物茱萸却没几个人认识,就连网上的图片也大多是以讹传讹。

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这也是最大的至阳之日。我国自西汉一直到唐宋,茱萸文化兴盛不衰。

每到重阳之日,古人必插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以避灾祸。大家相信茱萸可以除瘟疫,辟鬼魅。而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

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里,有一本随葬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其中有一个药方记载:朱臾和桂(肉桂)、姜、椒(花椒)等合用可以治疗疽病。这是已知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文献。

茱萸分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

山茱萸属于山茱萸科,它的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山茱萸的花像杏花一样美丽,遗憾的是它的枝上有刺毛,容易把人刺伤,并不适合把它戴在头上。最主要的是它没有气味,茱萸可是靠气味来辟邪的。

古诗词中的茱萸带有香气。

“菤葹摘心心不尽,

茱萸折叶叶更芳”,

“茱萸自有芳,

不若桂与兰”……

食茱萸倒是有香气的,它可以食用。它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果实非常辛辣,用来做调料,嫩叶也可以食用,所以叫食茱萸。

食茱萸树较高大壮硕,茎间有刺,叶像油麻,它的花为黄色,而且嫩枝上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鸟儿都不敢在上面栖息,民间叫它“鸟不踏”。可见古人佩戴的茱萸也不会是食茱萸。

食茱萸是落叶乔木,除了作为香料外,更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古代常把食茱萸种在井边,叶子落入井中,人饮井水可防瘟病。

吴茱萸图片(茱萸图片)

茱萸是很好的中药材。药店里的茱萸为食茱萸和一种叫吴茱萸的,药效最好的是产于吴地的茱萸,叫吴茱萸。

吴茱萸和食茱萸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但吴茱萸和食茱萸却是不同的植物。

吴茱萸枝杆柔而肥,叶长而皱,果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所以吴茱萸才是唐诗“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代表重阳节的茱萸。

重阳节到来之前,吴茱萸的果实会变成紫红色,在绿叶丛中显得非常醒目。这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更像剥了皮的扁平橘子。成熟后的果实会沿着一侧的缝隙裂开,浓郁的芳香四处飘溢。这是有香气且适合插戴的茱萸。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以椒(花椒)、食茱萸、姜为三香。又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这就是古人重阳插茱萸的缘由。

茱萸在饮食中的作用,一是做调料去除肉类的腥味。以前,牛羊猪三牲用以祭祀和享用之前,都要掺入辛辣的茱萸以去除腥味。日常生活中也大多用来腌肉去腥及提香。二是用来酿茱萸酒。在古代,茱萸酒可是重阳节的标配,家家户户必喝。

白居易《九日登巴台》有云“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在开放的唐代,每到重阳节之日,男女老幼都要登高望远。插茱萸、佩戴茱萸。文人骚客更是纷纷携佐酒女侍,饮茱萸酒、赋茱萸诗。重阳节可谓一大盛事。古人真悠闲啊。

不知何时开始,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变淡了,茱萸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真怕再过几十年就没人认识茱萸了。好在还有菊花,重阳节的菊花酒是延年益寿的。

许多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几千年养成了美德也正在流失。重阳节改成了敬老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它长在我们骨子里,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茱萸也不会消失的,吴茱萸有散寒解郁和治疗心腹冷痛及助阳止泻的作用,它对于肝经受寒引起心腹冷痛效果最好。吴茱萸还可以外用解虫毒、治疗牙周炎以及口疮等病症。

吴茱萸永远服务于人类。

茱萸是什么植物,茱萸图片介绍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详询百度百科中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