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ArecacatechuL)系棕榈科槟榔属植物,其干燥果皮为药典中药“大腹皮”,其干燥成熟种子为药典中药“槟榔或榔玉”,其干果炮制加工品为药典中药“焦槟榔”,具有较大的国内外药用和习俗食用市场,列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槟榔已发展成为海南省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经济作物,也是海南省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槟榔产量连年下降,严重地影响海南槟榔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对海南岛东部自然区不同种植年限的槟榔种植地土壤酶和土壤养分进行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评估海南岛槟榔种植地土壤质量,探讨槟榔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北纬18°43'51″~18°43'57″、东经110°11'33″~110°11'36″,海拔高度为26~28m,隶属海南岛东部自然区东南部兴隆盆地,气候温和、温差小、雨量充沛,年均温24.2℃,≥10℃积温8800℃•d左右,平均极端高温37℃,平均极端低温10℃,干燥度0.64,年雨量2400mm,土壤均为黄色砖红壤。供试槟榔种植地分别为12年和24年的槟榔园,槟榔采用常规栽培技术,种植密度为2m×2m。供试土壤采自该区域12年和24年的槟榔种植地土壤,分别设置根区土壤(距离槟榔树头30cm的土壤)、园区土壤和对照区土壤(槟榔园周边相邻的空置露地)。
2试验方法
土壤采样深度为耕层下0~20cm,采样方法为S形多点取样混合四分法。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并委托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检验。土壤养分检测依据:有机质-NY/T1121.6─2006、水解氮-LY/T1229─1999、铵态氮-LY/T1231─1999、硝态氮-紫外分光光度法、全氮-NY/T53─1987、有效磷-NY/T1121.7─2006、全磷-LY/T1232─1999、速效钾-LY/T1236─1999、全钾-NY/T87─1988、交换钙-NY/T1121.13─2006、钙-LY/T1253─1999、交换镁-NY/T1121.13─2006、镁-LY/T1253─1999、有效锌-LY/T1261─1999、锌-GB/T17138─1997、有效铜-LY/T1260─1999、铜-GB/T17138─1997、有效锰-LY/T1263─1999、有效钼-NY/T1121.9─2006、有效硼-NY/T1121.8─2006、有效硫-NY/T1121.14─2006、氯离子-NY/T1121.17─2006,并委托海南省农垦中心测试站分析检验。试验获得的数据采用CORREL函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槟榔种植地土壤肥力状况从表1中可知:12年>24年的根区土壤养分:有机质、水解氮、铵态氮、全氮、全磷、交换钙、钙、交换镁、镁、有效锌、有效铜、铜、有效锰、有效钼和氯离子,12年>24年的园区土壤养分:水解氮、铵态氮、全氮、全磷、全钾、交换钙、钙、交换镁、镁、有效锌、锌、铜、有效锰、有效硼和氯离子。结果表明:12年槟榔根区和园区的土壤肥力明显高于24年。对照区土壤肥力明显高于槟榔根区和园区(除钾素养分之外,海南大多数自然土壤原属于贫钾类型的砖红土壤)。
3.2槟榔种植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布状况从表2中可知:无论槟榔种植年限长短,对照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力明显高于槟榔根区和园区。
3.3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从表3可知,12年槟榔园中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氮素、磷素、交换钙、交换镁、有效锌、锌、有效铜、铜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镁、有效钼、氯离子等呈显著负相关。24年槟榔园中:过氧化氢酶与交换镁、有效铜等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有效硫、氯离子等呈极显著负相关。无论种植年限长短,槟榔种植地土壤过氧化氢酶都与交换镁和有效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氯离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4结论
对于种植年限长、经济周期长的槟榔园,现行的生产管理措施(长期定位在树头施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导致金属离子或非金属离子单一逐年积累,改变土壤酶区系结构和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使槟榔园地力发生衰退。对于槟榔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言,12年槟榔根区大于24年槟榔根区。12年槟榔根区和园区的土壤肥力也明显高于24年。对照区土壤肥力明显高于槟榔根区和园区。12年和24年槟榔园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都与交换镁和有效铜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氯离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利用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来评价槟榔种植地的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增施土壤酶活化剂或新型槟榔专用肥(如镁离子肥等),提高土壤酶活力,进一步培肥槟榔园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