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达拉滩,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中和西镇干部群众心里乐开了花。该镇为红鲤鱼、红枸杞、红腌菜申请注册了“中和西红”系列商标,全镇农牧民攥着商标搞经营,打着品牌闯市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风光光。那么,农牧民是如何靠红鲤鱼致富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日前,本报“一乡一品大看台”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记者走进中和西镇进行探访。
近年来,该镇红海子村、南伙房村引入黄河水,利用盐碱地和荒滩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养出的黄河鱼因肉嫩、味鲜、无污染而享誉周边。2008年,中和西镇申请注册了中和西红鲤鱼,选择了品牌引领市场的路子,彻底扭转了以往单家独户面对市场的弱势格局,形成了整合力量闯市场的模式。随着中和西红鲤鱼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中和西镇养鱼规模和效益也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无论是节假日,还是闲暇时;无论是上班族、个体户,还是老人小孩,远离喧嚣出去放松心情,都成为大家共同的想法。而在城郊,集餐饮、垂钓、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无疑就成为大家的好去处。
素有达拉特旗“鱼米之乡”的中和西镇,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这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空气清新,农业、渔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该镇依托资源优势,改变发展思路,采取“前店后塘”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集养鱼、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民致富新路子。
今年50岁的白虎旦是南伙房村的一位养鱼大户。起初,靠种植家里的几十亩田地,一年下来也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后来白虎旦在镇政府和养鱼协会的引导下,拓宽思路,扩大了养鱼规模。从此,他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问起白虎旦现在一年的收入时,他笑着说:“刚开始由于技术、饲料各方面因素,也不算太挣钱,经过这几年摸索经验和协会引导,现在每年收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因为这边的整体环境不错,离城又不远,周末可以带着家人过来垂钓、享受农家乐的气氛。来这儿旅游,最享受的是大自然的风光。”正在垂钓的呼市游客郝先生对记者这样说。
目前,中和西镇养鱼面积4500多亩,共养殖鲤鱼、鲶鱼、花鲢、白鲢等十几个品种。该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把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转化,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面对这样好的市场前景,中和西镇党委副书记李志恒告诉记者:“中和西镇红海子村也是一处旅游垂钓景点,比如夏季我们可以发展游船项目,冬天可以把一部分水面建成滑冰场,这样又有了一部分收入,而水下的鱼类养殖又不受多大影响。下一步还将发展壮大红鲤鱼品牌,政府将给养鱼户提供更多技术、政策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