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

海参常见问题

1.春季漂参主要原因:

①因冰层溶化造成的池水盐度分层。冬季结冰的池塘,开春冰层溶化后若未及时将表层低盐度水排掉,会形成盐跃层,池水比重上低下高,上层富氧水不易通过上下对流传输到底层,导致底层溶氧不足,水质恶化,刺参便会沿池边向溶氧较高、水质较好上层移动。为满足自身对氧气的需要,刺参移动过程中会本能地加大对水的吸收,整个呼吸树、肠胃与体腔膨胀,加之越往上层吸入的水盐度越低,参体比重变小,运动能力下降,出现“发飘”现象,最后浮在水面。

②因温度变化所致的池水上下层同温以及池水分层。开春后温度逐渐回升,但气温回升速度高于水温,导致池水温度由冬季的下层高上层低逐渐过度到上下层相同,即为常说的同温期。该阶段池水上下层比重相同,难以形成垂直对流。随着气温进一步回升,到了5月~6月份 后,水温又出现上高下低,上层水比重低于下层水,更难以形成上下对流。这两种情况均使池水不能通过上下对流进行交换,使上层较高的溶解氧难以传到下层,池底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能被氧化分解或逸出水面,加之刺参在底层活动本身还要消耗大量氧气,引起池底缺氧,导致刺参赖以生存的底层水质恶化,刺参便会沿池底向水质相对好的上层移动,最后漂到水面。

2.刺参下礁晚

开春后常会有部分刺参迟迟不下礁的现象。这样的刺参大多机体发硬,体色暗淡,活动迟缓。主要原因:

①底质不良。冬季刺参很少摄食,池底沉积了大量死亡的底栖硅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尸体以及其它有机碎屑,随着水温回升,这些有机物会腐烂变质,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底质环境恶化,刺参只得仍呆在环境相对好的参礁上,不愿下礁。

②池底缺乏优质天然饵料。刚开春时,池底硅藻等优质天然饵料少,刺参仍长时间停留在底栖硅相对丰富的参礁上采食。

3.患腐皮综合症

这是春季刺参池塘养殖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为“化皮病”、“溃烂病”、“肿嘴病”、“摇头病”。发病初期频繁摇头,触手不能灵活收缩,口部肿胀,附着力减弱,对外界反应迟钝,摄食减少;继而疣足尖端和身体局部溃烂,有的会伴随现排脏现象;后来身体收缩、僵直,肉刺变秃甚至烂掉;接着口腹部先出现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最后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严重的导致刺参大量死亡。

此病主要原因:

①摄食劣质饵料。刺参刚出爬摄食时,因池内缺乏优质饵料,只得吞食冬季沉积到池底的腐殖质,引起肠道疾病,继而引发从肿嘴开始的摇头、化皮等病症,还常伴随吐肠现象,这就是生产上常见的刺参开口越早,发病越早、越严重的原因。

②水环境差。因上述原因所致的池底缺氧,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轻则造成刺参发病,重则直接导致刺参窒息死亡。

③盐度降幅过大。开春后冰层大量溶化,来不及排淡,池塘局部盐度骤降,也易引起刺参化皮。

④刺参免疫力差。经过漫长的冬季后,刚起蜇的刺参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弱,极易被细菌感染,引起溃烂。此病以1~4月份最常见,感染率高、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

海参主要管理措施

1.清池与消毒

①清池。养殖3年以上的池要彻底清整。将刺参捡出,排干池水,清除淤泥与杂物,并将参礁用高压水枪冲净,曝晒数日,必要时回添新泥沙。然后加水淹没参礁,每亩泼洒100kg左右的生石灰。用生石灰消毒1周后,排干池水,重新纳满水,浸泡3天~5天后放掉再纳水。

②消毒与底质改良。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养参的成败,有“养参先养底”之说。经过漫长的冬季后,池底会沉积一层厚厚的腐殖质,并产生大量有害细菌。故无须排干水彻底清池的池塘开春后也要进行消毒与底质改良。一般在刺参下礁前先投1次~2次方便、高效的底质改良剂,初步改善池底环境。然后每亩泼生石灰15kg~20kg。生石灰可杀灭病原微生物,调节池水酸碱度,改良底质。应注意的是,要将生石灰碾碎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切勿在池底局部形成堆积,以免伤害刺参。

2.换水

换水有利于打破水体分层,排掉部分病菌和代谢废物,改善池塘环境。

换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冬季结冰的池,待冰层溶化后,要先通过排淡闸门排除表层低盐度水再逐渐补充新水。

②每次换水量不易太大。因冬季换水很少,开春后突然大量换水会使池塘水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过大,刺参会因强烈的应激反应而诱发疾病,加之此时自然海区的水温仍较低,一次换水过多也不利于池塘水温的回升。刚开春时日换水10%左右即可,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升至20%左右。

③最好选择在海水温度较高的晴天中午或下午换水。

④是要设拦污设施,注水口设置40目~60目过滤网,进水渠道和海边抽水处也应设拦污设施,防止自然海区的敌害生物、油污以及其它杂物进入池塘。

⑤换水前要注意观察海区和池塘的水质情况,若海区水质不良要暂停换水,大雨过后也不要急于纳水,等到海区水环境恢复正常后再进水。如池塘水质恶化或刺参发病要立即换水。

春季应保持较低的水位,以充分利用光照、加快水温回升,促进底栖硅藻及其它浮游植物的繁殖,以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低水位还有利于风浪打破水体分层和水的表面张力,使池水上下层形成对流,防止池底缺氧。但刚开春时池水也不能过浅,因初春季节天气变化较大,一旦遇到寒流袭击,水太浅易造成池水温度发生剧烈波动,引发刺参疾病。综合这两方面因素,一般保持0.8m~1.2m的水位。

3.肥水 

初春时池水清瘦、生物饵料少,适量施肥,尽快培肥水质,可增加池内天然饵料量,吸收有毒的无机盐,增加水中溶氧,并降低池水透明度,抑制水草及大型藻类过度繁殖。春季尽管水温较低,但由于该季节池内滤食性生物相对较少,肥水效果不亚于高温期,并且低温时繁殖的大都是适合刺参营养需求的硅藻类。为保证养殖刺参的质量,投放参苗后的池塘不提倡使用化肥,而直接施有机肥的肥水速度太慢并且易污染水质。可用近年来上市的高效、无污染的肥水制剂,也可将发酵后的有机肥(如鸡粪)分装于若干网袋内,挂在加水口处,随水流将肥料均匀施遍全池。有机肥用量不宜太多,每亩总用量不超过100千克。在施肥的同时还可以向水中施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等),以尽快培养起底栖硅藻和以硅藻为主的浮游植物,并促进有益菌繁殖,使池水保持合理的藻相和菌相。

4.水质调节

在上述消毒、改底、换水、肥水的基础上,日常主要靠施微生态制剂等方法调节水质。每月施1次~2次微生态制剂,可分解腐败的有机质,降低有害物质含量,抑制有害菌繁殖,增加池水溶氧。微生态制剂具有天然、无毒、无污染、无副作用等优点,有些还可被刺参直接食用,有助于提高刺参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发生。微生态制剂使用过程中结合增氧剂、底质改良剂效果会更好。另外,还可移植大型藻类。池内保持适量的水草及大型藻类,可吸收水中有害的无机盐,并能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解氧,还会为刺参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使其免受强光直射,夏季还有利于降低水温。但不能太多,否则易使池水过于清瘦,而且老化枯死后易败坏水质。最好将其移植到池内定点位置,以便于枯死后及时捞取。若拉上浮梗吊养,效果会更好。

5.参苗投放

春季是投放参苗的最佳时间,此时敌害生物少,水温逐渐升高,投放的参苗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成活率高。放苗时间不宜过晚,在4月份前水温升至7℃~8℃时就应投放,以充分利用春季适温生长期。刚清完池、敌害少的池可投放500头/千克~1000头/千克的小苗,敌害较多的老池要放100头/千克~400头/千克的大苗。

6.投饵

春季刺参肠道处于一年中最长、功能最完善的阶段,也是全年摄食最旺盛、饵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有“春生肥”之说。该阶段因池内缺乏天然饵料,适当投喂人工饵料能迅速补充越冬期间的营养消耗,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否则刺参会大量摄取池底的腐败有机物,引发 疾病。一般在刺参临近出爬前先投1次~2次优质海泥、以略微盖满池底为好,以免刺参接触有害物质。出爬后,依池内天然饵料的具体情况每周投1次~2次人工饵料,主要包括鼠尾藻粉、海带粉、配合饵料等。为提高刺能的抗病能力,投饵时可适当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