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域位于南海与东海的交界处,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日本海鳗苗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区之一,我市的海鳗苗采捕业已成为渔民增收的亮点。
近十几年,由于鳗鲡的养殖业发展迅速,鳗鲡出口量加大,对海鳗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许多渔民纷纷转向鳗鲡养殖,因此海鳗苗需求量剧增。但因为淡水流域污染严重,使天然海鳗苗数量持续下降,造成海鳗苗更加短缺,捕获量已经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而鳗鲡的人工育苗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至今尚无法解决,只能靠人工捕捞。过大的捕捞强度不仅造成了天然鳗鲡资源枯竭,而且也破坏了其他鱼类种群的生物资源。因此,必须实施近海海鳗苗资源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海鳗苗利用现状
1、作业方式
⑴定置张网
目前汕头沿海采捕海鳗苗的主要方式是定置张网,它敷设在鱼虾类洄游通道,繁殖生长的沿岸、河流入海口等潮流湍急的海域,利用潮流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囊。每年冬至前后10天到翌年3月是海鳗苗汛期,汕头等地的渔民在河口利用张网在涨落潮时昼夜采捕。由于该作业产量较高,目前为绝大多数渔民所采用。
鳗张网是用乙纶单丝编织的罗布制成,网目尺寸极小,选择性差,兼捕情况相当严重,渔获组成十分复杂。由于汕头近海为多种经济鱼类产卵孵化场和鱼类的洄游通道,鳗张网的布设,对补充群体损害极大。
⑵手抄网作业
手抄网结构简单轻便,一般用直径50厘米金属环,套上极小网目聚乙烯网布,配上1米长手柄,制成漏斗状手抄网。该作业常在桥闸下游、小河沿岸或浅滩处单人排筏、小船艇操作,用手电筒照明,在水中来回捞取,或用汽灯诱捕瞄准捕捞。
由于手抄网捞取的海鳗苗质量好,成活率高,上世纪90年代初普遍使用,后因资源量下降、捕捞量减少而逐渐淘汰,该作业现存量较少。
⑶曳网类作业
该作业类似桁杆拖网,单船一侧或单船双侧浮水拖曳网具。网具与定置海鳗苗张网相似,袖口宽2米左右,装上曳纲,小型机船或机排在桥闸下游、河口、沿岸海鳗苗溯河通道来回拖曳进行捕捞,该作业现存量较少。
⑷斗状拖耙作业
网口半椭圆形金属构架,套上极小网目、长度约0.5米聚乙烯网布,圆弧顶端配上6-10米手柄,倒扣畚箕状。该作业网具结构简单,操作轻便,常在小河沿岸或浅滩处水深1米范围内单人操作,网具距水面0.4米处来回拖曳。捞取的海鳗苗质量较好,成活率高,但因海鳗苗资源密度低基本淘汰。
⑸三角形手抄网作业
该作业网具结构简单,操作轻便,一般用各长1.5米的小竹竿2根,交叉并穿上聚乙烯网布,成三角畚箕状。常在小河沿岸或浅滩处水深1米范围内单人操作,在水中来回捞取。由于手抄网捞取的海鳗苗质量较好,成活率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鳗苗资源丰富时普遍使用,后因资源密度低、捕捞量减少而逐渐萎缩,现已基本淘汰。
2、利用现状
⑴汕头妈屿海域
妈屿海域位于韩江新津河和榕江入海交汇处,淡水资源丰富,是海鳗苗溯河降海通道,也是我市妈屿岛、广澳渔民海鳗苗主采区。据调查,该海域海鳗苗产量在1994年以前较多,捕获量大。1994年至2007年较差,捕获量少。每个汛期总捕获量约6500尾,大船每艘500尾左右。2008年至今,海鳗苗产量逐渐好转,1艘大船每汛期约捕2500尾,其中2010-2011年产量最好,1艘大船每汛期约捕3000尾。当地渔民认为:天气冷、吹西北风、雨量充沛、淡水入海量大、海鳗苗汛好。
⑵澄海莱芜海域
该海域从2000年来,每汛期一般共可捕获20—40万尾海鳗苗,年景好时曾达到160万尾(2003—2004年),差的不足20万尾。其它汛期虽有波动,但大致在17—40万尾。莱芜渔民的经验认为:水质好、无赤潮、天气冷,渔汛就会好,捕捞海鳗苗也较多,反之海鳗苗就少。近来由于正在修建南澳跨海大桥,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捕海鳗苗生产相对较差。
⑶濠江广澳海域
该片海域冬季海上风大,渔船不能经常出海作业,出海生产的时间仅约20天左右。遇到大雨,天气较冷的情况,海鳗苗捕获量较大。历史上,该片海域2003~2004年生产情况最好,一艘大船捕获量约5万尾。2008~2009年一艘大船捕获量1万尾。而2004~2005年份生产情况最差,一艘大船1汛期收获约200尾,其它年份生产情况一般。
⑷南澳岛海域
1995年以前,南澳海域多数采用灯光抄网的方式捕捞海鳗苗,由于海鳗苗资料减少,目前,定置张网作业为主要的捕捞方式。调查情况表明,韩江入海口所在海域内存在着海鳗苗的捕捞现象,而且其捕获量较大。海鳗苗的洄游时间为农历冬至-元宵,降河季节为农历9月份到11月,时间皆约为2个月。在天气较冷、下大雨、河流淡水多、吹西北风的情况下,洄游到该片区域的海鳗苗数量相对增多。近10年,该区域的海鳗苗每个汛期捕获量约85万尾,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能够捕获约130万尾,综合条件较差时捕获量约为25万尾。可见,鳗鲡在该区域的数量变化受多个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随着综合环境的变化,其洄游数量受到较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