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一些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可在具有完备治污设施、消纳土地的前提下予以保留。
畜禽养殖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是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优化水环境的重要抓手。近期,江苏省苏州市率先完成了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4方面优化禁养区划定工作。
禁养区划定要符合整体规划要求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更是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系统谋划、做好衔接,统筹划定禁养区。同时,禁养区划定并非一劳永逸,要根据相关规划的调整及时更新完善。
禁养区划定要根据实际循序渐进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只是第一步,后续涉及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搬迁工作。为减少关闭搬迁工作压力,避免执行不到位,要按照当地实际,合理控制禁养区范围,不必贪多求大。另外,可以在一些次重要的地区设置限养区,加强对限养区内养殖场的执法监管,并优化养殖总量,待时机成熟后再施行禁养。
禁养区划定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涉及环保、农业、国土、规划、住建、园林等多个部门。要构建各级政府主导、条线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统一牵头,环保、农业部门制订技术方案,地方政府依此组织划定工作,划定方案由各相关部门审定修改完善后报政府批准实施,并向社会公开。
禁养区划定不宜“一刀切”
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需要。一些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保种场、保护区,鉴于其对特殊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依赖性,如位于禁养区内,不必强制关停,可特事特办,在具有完备治污设施、消纳土地的前提下予以保留。
总之,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定,事关群众的钱袋子、菜篮子,同时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应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