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此时黄颡鱼苗规格增大、摄食习性基本上与成鱼相似,集群体较强、摄食量增大以及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在培育过程中水温均较高的情况下,必须根据黄颡鱼的特点,抓住几个主要技术环节,才可获得成活率高、体质健壮的优质鱼种。其培育可在池塘、网箱中进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鱼种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投喂及日常管理。

1.池塘条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积一般1~2亩较为适宜,因为面积过大,易造成鱼种摄食不均,并给捕捞操作带来困难,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处约20%面积降低20厘米左右较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较好,便于进、排水,周围环境安静,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种前首先要进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游动物后进行放养鱼苗。

2.苗种放养 放养2厘米左右的小规格夏花鱼种(亦称火片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敏捷,行动有力,并将鱼体进行严格药浴消毒。根据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而确定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将鱼种饲养到越冬前后放养到成鱼池进行成鱼饲养的饲养密度较大,每亩放养量为8000~10000尾。如短期饲养到7~8月,分池饲养商品鱼的每亩放养量为4000~6000尾。待鱼种长到8厘米时,即可进行分池,再放入成鱼池塘中饲养成鱼。

3.饲料及投喂 在投放2厘米的苗种时,池塘中浮游动物量可以基本上满足几天的需求量。在鱼种2~3厘米之间,最好饲料是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等活性饲料,随着个体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饲料减少,必须要投喂人工混合饲料才能满足苗种的摄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个饵料台,其材料要用竹席、草席和彩条布等物,每亩池塘饵料台的面积约6~8平方米即可,将饵料台最好能升能降。将饵料台用竹桩固定在离池底约10~20厘米处,然后将饵料投喂在饵料台上。饵料配制方法有以下三种:

(1)生产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将小杂鱼绞碎后掺拌部分鱼粉、蚕蛹粉、豆粉、麦麸和三等面粉等揉成团状饲料投喂,也可以将鱼绞碎成浆后用三等面粉黏合一下直接投喂。

(2)将粉状原料混合均匀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团状投喂。

(3)人工配合成加工颗粒饲料,再经破碎成微型颗粒饲料投喂。

后两种配合饵料的配制方法为:鱼粉23%、蚕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黄豆粉17%、标准面粉23%、植物油3%、维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1.5%和黏合剂1.5%。另外,较多的养殖者采用小杂鱼绞成肉泥后直接投喂在池塘中。投喂量及次数,一般投喂量开始转化食性时为10%,在以后逐渐下降到占体重的5%~6%。每天投喂2~4次,在3厘米长以前每天投喂3~4次,在身体全长5厘米前每天投喂2~3次,其后为每天投喂2次即可。黄颡鱼鱼种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是:粗蛋白质40%~43%、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和纤维素3%~5%。

4.饲养日常管理 在整个鱼种培育过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多方面的、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鱼种成活率,使其达到大规格的关键。

(1)每天投喂饲料要特别注意“四定”,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

(2)每3~5天清整食场1次,每半个月用漂白粉(0.3~0.5千克)消毒1次。如投喂的是颗粒饲料,次数可适当减少。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污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防止有害昆虫、病菌的滋生。

(3)每天清晨巡塘1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特别是浮头情况,如浮头较严重,应及时加注新水。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投饲的数量。下午应结合投饲或检查吃食情况巡视池塘,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苗种培育期间,也是蝌蚪和各种有害水生昆虫繁衍的旺期,应随时捞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抢食鱼种的饲料。发现水蛇、水蜈蚣、水虿等敌害时,应及时处理。水鸟较多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驱赶和杀灭。

(5)适时注水,改善水质。池塘中每天投饲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极易过肥。因此,经常加水,可改善水质,预防缺氧泛池,促进鱼类生长。在饲养期间,一般10~15天加水1次。

(6)鱼种培育阶段,是鱼病最易流行时期,在此段时期中要注意观察,并采用各种预防措施。黄颡鱼此时期最常见的病为出血性水肿病,除池塘用消毒剂消灭细菌,还应在黄颡鱼的饵料中加添四环素,每千克饲料中加20克投喂,每天1次,连续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