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并不能让每一人养殖户都赚钱,也许亏本的反而是大多数。那么,我们怎样养殖才能赚到钱?又是怎样提高蜈蚣养殖效益?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一、准确把握蜈蚣生活习性,创造蜈蚣养殖最佳环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据此习性,要求我们为蜈蚣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必须同时满足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要求。

我们的经验是:室内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m2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20cm用瓦片筑起一个方形框体,瓦片一层正面朝上,另一层则反面朝上,正反交替摆放,使框体高30cm左右,内部填入专门配置的养土,瓦片与瓦片之间形成了大量小缝隙,蜈蚣通过缝隙进入内部养土,在里面随心所欲的打洞造穴,营造自己喜欢的小天地。室外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0m2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40cm全部用瓦片摆放垛体,首先在地面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其上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上面再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再在垛提上面四周各向内收缩10cm左右,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上面继续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直至垛体升高至60cm以上,这样的垛体形状有点像金字塔。蜈蚣通过瓦片形成的缝隙进入垛体,初春时节与立秋以后,气温偏低,白天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偏高,蜈蚣自然向边缘移动;夏季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太高,蜈蚣自然向多提内部移动,寻找阴凉地方;冬季气温骤降,垛体内部因有厚厚的养土与瓦片保温,温暖适宜,成为蜈蚣冬眠的极好场所。

二、准确把握蜈蚣活动特点,选择最佳投喂时机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以上特点,对蜈蚣投喂饲料要遵循一定规律,而不是一成不变,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点投喂饲料,以便蜈蚣形成条件反射,培养进食的规律性,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雨后天气闷热的夜晚,蜈蚣活动加强,食欲较好,可适时增加投食量;大风或阴雨等不良天气应减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总之,应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对蜈蚣活动的影响,合理投食。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预防蜈蚣自相残杀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除非培育种苗需要,尽可能避免将产于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四、掌握蜈蚣饮食规律,科学调配蜈蚣饲料

野生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喜食的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鼠妇、蜘蛛、蜻蜓、地鳖虫、螳螂、蝗虫、蟋蟀、油葫芦、蝼蛄、知了、倒退虫、黄蜂、各种鱼类、青蛙、壁虎、羊肉、牛肉、兔肉、鸡蛋、鸡肉、麻雀肉、蛇肉、大头金蝇、蚰蜒、蚕蛹、羊奶、牛奶等,在动物性饲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食植物性饲料。为降低养殖成本,扩大饲料来源,喜旺药用动物养殖场特别重视植物性饲料的开发利用,并研究出几种蜈蚣十分欢迎的混合饲料配方,其中采用的植物性饲料包括:小麦粉、米粉、小米粉、玉米粉、高粱粉、麸皮、米糠、玉米皮、黑豆皮、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埋坑脱毒处理)、棉籽饼(用量不宜超过10%,药物脱毒后再用)、槐叶粉、黄豆皮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为了便于饲料管理和保证饲料的新鲜与清洁,不要将饲料直接撒入蜈蚣活动场地或栖息的垛体上,以免剩余的饲料霉变,导致真菌性病蔓延,应该把饲料与饮用水放入专用的食盘或水盘里,食盘与水盘必须做到定时、定点投放,不要任意改变投放时间和地点。一般在下午日落前将食盘送入投放地点,翌日清晨取出清洗以备再用。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五、掌握蜈蚣产卵规律,创造最佳孵化环境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孵卵期间,母体不进食、不饮水、不出窝活动,因此在整个孵卵期间,应保证蜈蚣附近湿度相对稳定,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蜈蚣的孵化,甚至造成母体吃掉卵或幼蜈蚣,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对于养殖经验不多的养殖户,可以在蜈蚣做窝产卵前,在蜈蚣养殖垛体上面放上一盆或多盆喜湿性的花草,如吊兰,每次给花草浇水的时候,水就通过花盆往下渗,只要花草始终茁壮成长,垛体的湿度就基本稳定,这样母体蜈蚣一旦在垛体上找到合适的地方做窝,你就必须始终保持花草茁壮成长,发现花草的叶子有萎缩现象,就及时浇水,发现有烂根现象,说明湿度过大,必须停止浇水。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六、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容易受到成群蚂蚁对它的攻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蚁。

①一旦发现蚂蚁,可立即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如果蚂蚁太多,则立即将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烫杀饲养池中的蚂蚁。

②将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池四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③把培养土用开水烫过,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培养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七、缩短冬眠时间

提高蜈蚣养殖效益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为了缩短蜈蚣养殖时间,创造更好养殖效益,一般采用升温保温等措施延长蜈蚣生长期、缩短甚至取消冬眠时间。常用的方法有恒温养殖和塑料大棚养殖。

恒温养殖:恒温养殖又称无冬眠养殖,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打破蜈蚣的冬眠习性,使其一年四季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恒温养殖最关键的设备是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条件的暖房。这些暖房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民房、塑料大棚改造。

无论哪种暖房都必须符合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经济实用;第二,具备加温和保温条件;第三,能保持较好的通风;第四,结构科学合理,便于管理。塑料大棚养殖:白天充分利用太阳的照射提高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傍晚时分及时用草苫覆盖塑料大棚使之保温,尽可能缩小昼夜温差,缩短甚至取消蜈蚣的冬眠期,延长蜈蚣的生长时间,提高蜈蚣养殖效益。塑料大棚养殖由于依赖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必须注意天气的变化:遇有雨雪天气,要及时采取临时的加温措施,尽量避免蜈蚣冬眠,如果蜈蚣一旦冬眠,就不要轻易把它唤醒,如果蜈蚣一个冬季里反复冬眠,则会造成较大伤亡;春天来临,气温升高,注意及时通风,一则补充新鲜空气,二则防止棚内超温;夏季需要及时揭开塑料布,换上遮阳布,或用草苫进行遮阳处理。

八、天敌与病害防治

1、蚂蚁的防治:

蚂蚁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蚂蚁:

①一旦发现蚂蚁,可立即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如果蚂蚁太多,则立即将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烫杀饲养池中的蚂蚁。

②将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池四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③把培养土用开水烫过,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培养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2、粉螨的防治:

如果蜈蚣饲养池内湿度太大,在气温高的时候,蜈蚣就容易受粉螨危害,被粉螨寄生后,不但活动不便,而且蜈蚣会受粉螨产生的毒素刺激不得安宁,更严重的事,粉螨吸收蜈蚣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致使蜈蚣身体瘦弱而死亡。防治方法如下:

①饲养池内一星期不要加水,降低养土的含水量。

②处理好养土,采用热水泡、太阳下暴晒等方法杀灭其中的粉螨。

③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粉螨,每天清除2~3次,效果很好。

3、消化不良的防治:

平时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不利因素的刺激,提高消化道的消化能力。在早春和晚秋的低温季节,应做好保温工作,池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5℃。如果蜈蚣已经得了消化不良症,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治疗:

①用酵母片1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投喂,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②取山楂20克,白糖10克,水250克,拌合后煮20分钟,每天一次,喂至痊愈。

4、胃肠炎的防治:

预防此病主要是加强管理。低温期间在池内挂上灯泡,补充光照,每10平方米池内安装20W灯泡一个。保持饲料新鲜和池水清洁,即使取出池内的病蜈蚣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时,饲养池中要用3%的福尔马林或0.2%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对已经染病的蜈蚣用以下方法治疗:取青霉素片2片,酵母片2片碾成粉末,均匀拌进500克饲料中,每日投喂一次,直至痊愈。5、绿僵菌病的防治: 平时加强管理,经常刷洗食盘和水槽,改善通风条件,掌握好饲养池的温度,一旦发现感染绿僵菌病的蜈蚣,应迅速捉出来另行饲养,同时将感染的饲养土全部清除,换进新饲养土,将池内的瓦片用3%福尔马林溶液清洗,待其晾干后,再放进池内,以杀灭瓦片上的绿僵菌。饲养池周围用0.5%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杀灭绿僵菌,确保环境的清洁,防治绿僵菌的孢子传播扩散,引起再感染。用氯霉素0.25克溶于150毫升温开水中,然后让蜈蚣吸吮,每天一次,直至病愈为止。蜈蚣康复期间,同时喂些活性高蛋白饲料,如黄粉虫、土元等,提高蜈蚣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