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的品种有很多,大闸蟹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大闸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受到非常多人的欢迎,在市场上销量特别好。大闸蟹养殖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是一条发家致富的好途径,很多养殖户看中了这个商机,开始了规模的养殖,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养殖失败,那么大闸蟹的养殖技术怎么样?
养殖前的准备有哪些?
首先就是放养前的准备,在投放前我们要先对大闸蟹的养殖场地消一遍毒,进行清塘工作,将生石灰泼洒在池塘里,将多余的淤泥清理出来之后,将池塘暴晒几天,然后注入新水就可以养殖了,消毒的目的是灭杀池塘里的病菌改善池塘的水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大闸蟹养殖技术要点?
种好水草
在养殖之前要在养殖塘四周种一些水草,水草可以给大闸蟹提供天然的饵料,而且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够增加池塘内氧气的含量,也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大闸蟹当遇到敌害的时候可以藏在这些水草中,也可以在这些水草中休息,在池塘内放入一些田螺和小鱼小虾。
合理放养
在放养之前不仅要对池塘消毒,还要对线条本身笑一边读,因为蟹苗身上很有可能带有潜在的病菌,如果直接将蟹苗放入池塘的话可能会造成水质的污染,在这些步骤完成后,按照自己挑选蟹苗的大小规划一个合适的密度,放养的时候水不能太深,以1.5-2米最好,温度在20-25度最合适。
放养密度
如果养殖的水体干净水质清澈,那么我们每亩可以放养300只的蟹苗,放养的密度不能太大,要给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活动空间保证大闸蟹的生长。一般放养的时间在每年的2月底到3月份,如果放养得太晚水温上升,部分河蟹脱壳会影响成活率,如果放养的太早,水温太低会造成螃蟹越冬失败降低成活率。
日常巡塘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日常的管理,要及时的对水质进行检查,将螃蟹吃剩下的饲料及时的打捞出来,避免水质遭到破坏,而且要根据螃蟹的生长状况和进食情况,安排好以后的饲料投喂量。中午的时候测试一下水池内的水温,观察水的透明度变化,如果透明度低要及时换水。在晚上的时候要观察大闸蟹的活动状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的采取措施。
养殖大闸蟹需要注意什么?
①温度升高,水体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现在的阶段白天的温度较高,但是早晚的温度又非常的低,这样就容易造成养殖水体上层水温高、底层水温底,从而将会导致水体进行上下水流的交换,最终导致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残饵、粪便等)被携带进入整个池塘的水体,容易造成池塘瞬间缺氧和大闸蟹中毒;
②池塘底部残饵、粪便以及死亡的水草等发酵严重,引起底层的缺氧。
随着温度的升高,底部的有机质开始发酵将会导致池塘底部产生厌氧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池塘低氧,尤其是在晚上水草和藻类不进行光合作用产氧反而要进行耗氧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夏季的夜间务必做好防低氧的工作;
③温度上升,加之频繁的雨水将会导致池塘有害细菌(弧菌)等繁殖,引起发病;
有害细菌的繁殖,一旦形成池塘当中的优势物种将会感染养殖大闸蟹发病,如肝胰腺病变、肠炎、甲壳溃疡、脱壳不遂等,严重会直接造成大闸蟹的死亡,给我们的水产养殖事业带来较大的危害。